讲述关员自己的故事萤火微光愿为其芒
"下面,婚礼开始!"
我忘不了2022年9月13日的那个早晨。上午10点,我打开微信视频直播,开启了我近60年人生中的第一次"主播"经历。手机屏幕中的女儿身着洁白的婚纱,手持花束向我招手。那天,还在海港登临专班工作的我,"云"参加了女儿的婚礼。
"新婚快乐!""百年好合!""郎才女貌呀!"那天,在工作任务的间隙,同事们也纷纷围绕过来,透过屏幕大声的对女儿表达祝福。在屏幕内外大家的欢呼声中,婚礼的气氛达到了顶峰,我"首播"告捷。感谢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身虽不能至,却能通过网络,天涯共此时。
我是一名"60后",也是我们专班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再过1年多的时间,我就要退休了。科长多次建议我转到二线做后勤工作,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觉得和年轻同志相比,我的家庭负担较轻,反而更能心无牵挂。
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每年入境的船舶超过5000艘次。我所在的天津海关海港登临专班,负责入境船舶的登临检疫工作,平均每天要对近20艘入境船舶进行登临检疫。专班工作的连续性和封闭性,也让我们与家人聚少离多。有的专班同事两口子同在防疫一线,沟通要跨越时差,偶尔线上"约会";有的小同志几年没有返乡探望父母。但我们知道,守护好国门防线,就是我们的职责。
李国春与同事们即将对进境船舶进行登临检疫
在我近30年的船舶检疫和旅客检疫经历中,也曾经受过非典、甲流、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洗礼。但是面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是巨大的挑战。风高浪急的海上,乘着小船往返4个小时进行锚地检疫的头晕恶心,攀爬海上大船20米软梯的心惊胆战,检出阳性病例的准确应对处置等等,都是对我和同事们身与心的双重考验。
我们关员时时面临着的风险与惊险,对于长期出门在外的船员来说,也是一样。就在今年7月的一个中午,刚刚准备吃午饭的我接到了"银顺"轮船舶代理的紧急求助电话。
"一名船员刚刚在切割作业中,右眼不慎被铝屑打伤,出血严重,船员视力模糊,随时都有失明的危险……"船代的声音透露着焦急。
"船在什么位置,大概多长时间完成靠泊?"我放下手中的盒饭,打开软件搜索船舶的准确定位,随船舶位置的移动在心里预估靠泊大概需要的时间。
"现在载有伤员的货轮正从锚地出发,正常情况下一小时内靠泊在天津港一公司5号泊位。"船代回答道。
时间跟我预估的差不多。与此同时,同事们准备好了登临用的防护装备和采样器具,班车司机也准备就绪。
"咱们现在就走,路上商量方案!" 我们一行三人,立刻坐上飞速驶往码头的班车。
李国春为入境船员采样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打响了。船员发生意外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眼睛受伤的情况比较紧急,耽搁不得。在疾驰的班车上,我一边与专班的同志商讨紧急预案,一边不放心的又向船代咨询船员伤情,得知铝屑并没有取出而是留在船员眼中,船员眼睛渗血现象并未好转。
"建议立刻冰敷受伤位置,并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避免手揉眼睛造成二次伤害。"我一一进行叮嘱,船方也按照步骤进行临时医学处理。关键时刻这些医学常识不但能够缓解船员痛苦,还能为后续的救治赢得时间。
李国春在进境船舶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在这段期间,船员受伤的眼睛也牵动着海港登临专班其他同志的心。对接地方联防联控指挥部和口岸兄弟单位,启动船员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响应机制,提前做好受伤船员后续转运送医工作……一项项工作快速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之下,货轮靠泊好的那一刻,急救车、边检工作人员已在码头做好转运和人证对照的准备,而我们则用最快的速度登临船舶,对患病船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新冠病毒核酸采样等一系列工作,随后,船员由急救车"点对点"转运至定点医院接受救治。庆幸的是,由于救助及时,船员的眼睛及时接受了角膜异物手术,手术效果良好,不久可痊愈。
李国春与同事正在整理样本
鲁迅先生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在口岸疫情防控一线,我们每个平凡的海关关员,都发出一丝萤火的微光,千千万万的我们凝聚在一起,就变成了能够带来光明的火炬。于我而言,能在退休之前重操旧业,在关键时期用自己所学为抗疫贡献力量,也让我的职业生涯不留遗憾。(讲述人为天津海关关员李国春)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关发布"
供稿/ 天津海关
监制/ 陶永
审校/ 孙伟如、雷煦
编辑/ 代俊
美术编辑/ 卫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