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西江塘之争
公元1539年,初为进士的萧山人黄九皋给浙江巡按御史傅凤翔打了一个报告,称为《上巡按言西江塘利害事》。报告列举不重修西江塘的种种坏处,统称"五害"。黄九皋在日后任大明工部主事,是主管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员,在施尧臣和赵睿两位萧山县令修建和改建萧山县城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小南门"就出自于他的提议。
不过,黄九皋给傅凤翔打报告的主要目的,并非陈述修西江塘的利害,其本质是在省里和绍兴、山阴打官司。事实上,修筑堤塘,防止水患,其利自明,无须多言。需要多言的是:怎么修。
黄九皋在报告上指出: 西江塘决,潮浸萧山而夕达山、会。(山阴、会稽) 。因此,修西江塘这个工程,理应有萧山、山阴和会稽三县合力。所谓 :萧山既为山、会而受害,则山、会当助萧山而筑塘。 他以修筑三江闸为例: 闸,本在山、会之地,而萧山水利,亦赖疏泄,是以民(萧山老百姓)皆乐从而助费助工。 所以 ,西江之塘,虽在萧山,而山、会之民,同其休戚,然则筑西江塘之费,应效三江闸故事而行之 。
黄九皋为什么要和山阴、会稽打修塘费用的官司,是因为在他心目中,重修西江塘有一个标准,而按他的标准,萧山一地很难负担修筑的费用。如今我们都知道标准塘的概念,萧山现有的大堤已基本实现"百年一遇"的标准。而黄九皋在考察萧山近年的水情后提出的修建标准为: 塘高三丈、阔五丈。 不然不足以 "当江涨、不足以为巨防"。
这一标准并非黄九皋独创。 分巡副使丁沂和佥史蔡乾在督建萧山水利时,都采用了这个标准,还责令山阴县一起派工出力。同时,这两人还建造了样板塘十余座,标准架一座。一方面要求修塘工程按照样板塘的标准,修筑完成后,还要把标准架拉到现场进行测量,"有不如式,即治其罪"。
(越读史书,越觉得古人的伟大我们想象不到。对于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他们早已采取了预防措施。)
无奈的是,丁沂和蔡乾不久后就被提拔,接任的官员,并非人人有丁、蔡这样的情怀,"竟托空言,良可叹也" 。事实上,萧山的水利史,有杨时这样德惠于民的好官,更多依靠的是那些成就出众的乡贤。比如魏骥、比如毛奇龄、比如张嵿、比如黄九皋,无论他们在外如何,叶落归根,"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血脉深情,让他们每每为家乡谏言出力,从不回避。
即便是在外官声不佳的来宗道,也在不久后也为西江塘直言: 患则山、会均之,而劳独责之我萧,派户抽丁、税亩征役,累年费以数千计。 来宗道曾短暂担任大明首辅,以圆滑著称,但为家乡之事,亦是声嘶力竭,而因其重臣的位置,他的发声就自带着不可质疑的影响力。
黄九皋在报告的最后写道: 请以萧山、山阴、会稽三县连年库存患塘银两,雇请筑塘丁夫,并力合心,共兴大役。……务为万世永赖之利,以三县之田丁,兴四十年之工役。
都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但真正放到四十年的纬度,即使以兼济天下为已任的儒者,如果不对这片土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很难有这样长远的思考。好在有黄九皋这样的乡贤,前赴后继,西江塘在明清时代,终于迎来了 "击石声许许,雁齿排木椿;一篑覆一篑,积高如堵墙。" 的时代。
500年后的今天,黄九皋引发的"萧绍之争"仍在继续,不过已换了一种形式。黄九皋故里萧山蜀山街道知章村,也正面临着来自绍兴的争论。因为黄九皋的同村前辈,萧山历史上最著名的乡贤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除了: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还有后一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 贺监宅,在五云门外,一名道士庄。唐贺知章以秘书监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后改天长观 。
诗中的镜湖和《绍兴府志》的记载,给了"争论"空间。不过以我的理解,知章先生从萧山出生,事业有成后,在城里的核心区域五云门外置办了家宅,就好比阳明先生,出生于余姚,后来也在绍兴置办了住宅一样,毕竟乡下人为了生活的方便,都想在城区买一个房,历来如此。
当然,萧山和绍兴的"争论"永远也完不了,那些曾经的故事,都一起纪录在了《绍兴府志》里,唯有一片为家乡而争的拳拳之心,留在了故土的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