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国珍 明清两代的布政使、按察使、总督、巡抚,亦称疆臣、疆吏。因皆系皇帝亲自任命,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镇抚一方,所以把他们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相比拟。其中布政使、按察使又称方面大员。 有清一代,张氏家族担任地方要员的主要有三人:张若震,张曾谊,张绍华。 01.张若震 张若震(1696—1756),字宗约,号楞阿,治诗经,增贡生,是张廷璐长子。1723年(雍正元年)顺天乡试,叔父张廷玉主考,按例回避。皇帝另外出卷,考中第三名。1727年任浙江台州府天台县知县。1729年升嘉兴府海防同知。1730年升任台州府知府,1732年升浙江盐驿道。1734年,特旨升浙江布政使。1735年奉特旨兼管两浙盐务。1736年(乾隆元年)护理浙江总督巡抚盐政印务。1741年护理浙江巡抚印务。1749年补授甘肃布政使。1750年调任湖南布政使,1751年调陕西布政使,1753年奉特旨升授湖北巡抚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1755年,兼署湖广总督,屡随军机大臣入见面呈。卒于官。 张若震担任多年布政使,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为布政使司(又称"藩司")长官,各省只有一名,从二品。据《清史稿·职官志》,其职责为:"掌宣化承流,帅府、州、县官,廉其录职能否,上下其考,报督、抚上达吏部。三年宾兴,提调考试事,升贤能,上达礼部。十年会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上达户部。凡诸政务,会督、抚议行。"布政使是一省行政财政长官,主管钱粮人事,事务繁杂沉重,其中尤以钱粮为首。 江浙为钱粮大省,赋税沉重。1739年(乾隆四年),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浙江一省钱粮任务全部完成,没有积欠。这件事,既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赖张若震限时催纳,令行禁止。此事给乾隆帝很深印象,五十四年后,他还借张若震钱粮全完一事训饬后任者,"从前浙江省仓库亏缺,应征款项,积压拖延。经张若震在藩司任内,实力催缴,始能扫数清完。"而近年来浙江连年丰收,却拖欠累累,乾隆帝认为这都是"历任抚藩因循废弛",而现任官员又未认真督促。江浙为清朝财赋重地,乾隆帝不能不加以用心。两相比较,自然怀念张若震在任时的尽职尽责。(以上均见《清实录》) 不过,张若震并非只为清朝收钱粮,而不顾民众死活的。相反,他关心民众,解决民生问题。乾隆二年(1737年),张若震任浙江布政使,上奏称,各省出现荒歉时,需要邻省的粮食救济,而邻省粮食输出后,当地粮价有所上涨,于是邻省实行禁止粮食出境的政策,一些地方官吏,乘机勒索拦阻,导致受灾地区无法采购到粮食,救灾物资奇缺。张若震建议,对禁止米粮出境的地方官,实行降级的处罚;对监管乏力的上级官员,直至督、抚,实行罚俸。这项建议被乾隆帝全部采纳。 乾隆六年(1740年),张若震上奏,浙省沿海腹地尚有新涨的沙涂之地,能够垦种,只是民户与灶户杂居一起,穷苦的民户开垦耕种,灶户就纷纷出来争夺地产,致使穷苦民众不敢开垦,观望不前。张若震建议,不管民户还是灶户,都允许其开垦,谁呈报在先,就给予其田地凭证。乾隆帝也认可了他的建议,并要求其他沿海各省总督巡抚照例办理。(以上见《清实录》) 乾隆十七年(1752年),张若震任陕西布政使,陕西遇上大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但向巡抚报告救灾,巡抚却坚决不答应。张若震直接下令各县打开粮仓救济灾民。巡抚十分愤怒,向乾隆帝参了一本,说他"擅动仓谷",将张若震关门审问。不久,乾隆帝谕旨,严厉告诫巡抚,要求按着张若震的请求立即救灾。(《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第二年,又升他为湖北巡抚,后又代理湖广总督。 据《清史稿·职官志》:"总督,从一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标下有副将、参将等官。巡抚,从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标下有参将、游击等官。其三年大比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督、抚同。"巡抚如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巡抚、总督掌一省或几省的军政、民政,权责最重。 在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任上,张若震做了四件实事:一是乘湖北年年丰收,大量收购粮食,充实国家粮仓;二是清查漕运的差役,杜绝各种冒领钱粮的现象;三是运进四川黄铜二十万斤,供应湖北铸造铜钱,解决湖北铜钱供应不足的问题;四是输出湖北粮米十万石,救济浙江灾荒。 张若震在浙江布政使任上曾提出铸青钱的建议并得到采纳。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锡合金。新版《辞源》说明:"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 明末、清初铸钱都是黄铜质钱。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又开始大铸"青钱"呢?这与乾隆年间防止民间私毁制钱有关。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毁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有的地方一两银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钱价增高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而"民间黄铜一斤,其值大率二钱上下,以银一两二三钱易钱千文,毁为铜而鬻之,可得银一两六七钱。"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四五钱。如果毁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昂。 为防止民间私毁制钱,平抑钱价,两江总督那苏图、浙江布政使提出恢复铸造"青钱"的建议。他们发现江南流行钱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经内阁大学士、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1740)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体改铸青钱。不过,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民间将"青钱"再掺入一些纯铜熔铸后仍可以打造器皿。 02.张曾谊 张曾谊(1747—1797),字正夫,号励室,监生。张曾谊是张若渟次子,和其父一样,也是捐班出身。起先在广东广西做知县,后官职不断攀升,1789年升授山西平阳府知府,1792年调太原府知府,1793年升冀宁兵备道,1794年署理山西布政使司印务,1795年升山西按察使,调浙江按察使,署理浙江布政使司印务。 按察使全称"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各省一人,正三品。"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籓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清史稿·职官志》)按察使司又称臬司,按察使主管刑名,又称臬台。浙江人口多,案件繁冗,每到秋审时刻,张曾谊对每个案件,都要细加勘酌,务求合情合法,既不过宽,也不过苛,判罚很有尺度。 张曾谊有干练之才。起先在广东广西做了八年的知县、同知,其时正爆发安南(今越南)战役,此役列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事实上,由于孙士毅轻敌,清军在进入河内后欢庆春节,被越军反击,惨败而归。乾隆派福康安继续讨伐越南,张曾谊负责帮办军务,福康安视之如左右手。张曾谊也是敢于担当,不避危险,军中差务,一身以任,"石矢在前,无所畏避"。后安南阮惠求和,战争结束。福康安大力保举他。皇上特地召见他,嘱托他"看汝颇能办事,好好居官。"惜乎年岁不继,五十岁即卒于官。 03.张绍华 张绍华(1831—1909),是张英的七代孙。字筱船,号实君,邑附生。1864年(同治三年甲子科,并补咸丰八年戊午科)江南乡试135名,1874年(同治十三年)会试第185名,殿试三甲第11名,朝考二等第51名,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文选司行走。1875年(光绪元年)加员外郎升衔,援例以道员用,分发直隶,军功保加布政使衔,并赏戴花翎。1886年署大顺广兵备道,1893年补授直隶通永兵备道。1897年升授江西按察使司按察使,1899年升授江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护任江西巡抚,1902年调任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护任湖南巡抚,1905年调任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 《张氏宗谱》对张绍华的事迹介绍,只有"筹解新疆协饷出力,两次奏奖"一事,所谓"协饷"指从钱粮有余省份中调拨一部分钱粮解运到不足省分,此谓之"酌盈济虚"。有清一朝,新疆财政始终无以自立,主要支出均由中央户部和内地各省调拨银两。由于这些款项主要用于发放新疆驻军的俸饷,史称"协饷制度"。协饷制度在晚清日渐衰落,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的财政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权逐渐下落到地方督抚的手上,地方财政日益发展,导致"协饷制度"趋于瓦解,这标志着高度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没落。而在光绪末年,张绍华依然不折不扣地执行"协饷制度",这自然让大清中央政府感激涕零,给予嘉奖。 事实上,晚清朝廷再无康乾盛世时的富甲四海,内忧外患耗去了这个没落政权的大部分元气。而地方要员特别是布政使的首要职责就是筹钱,筹钱,筹钱。不光打战花钱,打败后赔款花钱,此外,重建皇家门楼要花钱,救济灾民要花钱,甚至皇太后逃亡的花费也摊派各省。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一年多颠沛流离,美其名曰"庚子西狩"。其返程费用都由各省摊派。据《江西巡抚李兴锐奏片》:"兹据布政使张绍华详称,在于司库光绪二十七年地丁项下,动放银两万两,并移准粮道解到筹拨库银一万三千三百两,共银三万三千三百两,作为江西筹借直隶供支回銮大差第二批银两。"名义为借,其实给太后的钱,能要回来吗?而太后回北京城,要重建被八国联军焚毁的正阳门,直隶总督袁世凯"面奉懿旨","电议各省筹款修建",两广总督德馨、浙江巡抚诚勋、湖南巡抚俞廉三、布政使张绍华、河南巡抚张人骏、库伦办事大臣丰升阿等,将报效银两解赴户部。修缮正阳门需"四十四万三千两"。相形之下,为救济北京附近惨遭八国联军扫荡的灾民,各省出的就少得多。张绍华担任布政使的江西省,只出了5000两。 一边粉饰太平,一边拼尽血本,在为这个没落王朝维系龙脉的同时,布政使任上的张绍华也是疲于奔命。《清实录》有两条记载,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谕军机大臣等,本年自五六月以来,各省人心浮动,教案迭出,而江西为尤甚。李兴锐尚未到任,张绍华责无旁贷。务将各处教案迅速持平了结,免贻口实。现在时事阽危,万不可再酿衅端,致大局益难收拾。李兴锐到任后,遇有交涉事件。务当审时度势,悉心筹画。万勿稍涉疏忽,以致办理棘手。是为至要。将此由五百里谕知李兴锐、并传谕张绍华知之。电寄。" "(光绪三十年,1904年)谕军机大臣等,电寄岑春煊等,柯逢时电奏,融县长安镇被匪攻破,峒匪迫胁多名,有‘三路直扑省城之谣,桂省兵力本单,湘省援军及东省各军均尚未到’等语。广西省城吃紧。著张绍华飞饬黄忠浩迅速兼程前往防剿,毋稍迟缓。并著岑春煊饬催派出各军,赶紧赴援,合力攻剿。勿任蔓延,仍将近日军情随时电奏。电寄。" 或者是迁就洋人,了结教案;或者是匪徒四起,合力征剿,大清王朝千疮百孔,而布政使所做的工作,也不过是剜肉补疮。不知身处高位的张绍华,有何感想?最终他也因病解职,而或许"幸运"的是,有生之年,他并未看到清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