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一百年来,一代代团员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下,在团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忠实记录下这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青年前列,组织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 《中国青年》创办于1923年10月20日,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百年办刊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 "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百年《中国青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一方精神的高地,是一面思想的旗帜,是一部青春的史诗,是一只奋进的号角。它是观照百年青年运动的思想之镜,也是记录中国青年扬帆远航的成长笔记。它锐利,为时代潮汐写下芸芸注脚、变化轨迹;它熙暖,指引一代代青年风帆与共、勇往直前。 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推出的专栏"《中国青年》百年史话",旨在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引领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时代《中国青年》赤忱如昨,思辨如故,热血不凉。让我们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崇尚先锋、学习先锋、争当先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俯仰鼓帆,贡献青春力量! 欢迎您在微信上留言或把您的读后感发至邮箱:chinayouth2020@126.com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 ⑯ 恽代英与王盈朝 @文/李良明 江苏省通州(现为南通市)有一所师范学校,当时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颇负盛名。这就是1903年4月27日正式开学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民办的师范学校。 原来,1902年2月,爱国商人张謇致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培养人才,发展江苏教育,提议在通州创办一所师范学堂。 张謇的提议遭到封建顽固官僚的阻挠和反对。他非常气愤,决定由其所办的实业出资,并联合亲友贤绅捐资自立师范学校。说干就干,当年5月就以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破土动工,修建校舍。不到一年时间,便正式招生,名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成为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同被公认的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 1912年11月,江苏省公署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即代用为江苏省立师范之意。由于1921年南通乡绅沙元柄创办的如皋师范也改为代用,所以"江苏省代用师范"又易名为"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 与全国的爱国青年一样,在五四运动中,该校学生也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罢课和游行示威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这里也成为党宣传革命的重点。1922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统一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党的工作。1923年7月9日,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在辖区内开展组织建设,会后派茅盾(沈雁冰)到南通,负责推动南通的国民运动。恽代英也十分关注南通、如皋等地的革命动态。他主编的《中国青年》,也是南通师范进步学生最喜爱读的报刊之一。 恽代英 1924年5月,该校进步学生王盈朝等受《中国青年》的影响,在校园内发起组建了进步团体晨光社。王盈朝,江苏如皋人,1921年考入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晨光社成立后,他致信《中国青年》编辑部,汇报了晨光社成立的宗旨和工作计划。恽代英收到这封信后特别兴奋,立即在1924年6月2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36期上,以记者的名义,写了《南通师范同学组织晨光社》的报道: 南通第一代用师范少数同学组织了一个社团,名晨光社。他们的宗旨是:训练团体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上。他们的计划是:(1)在校内设立读书室,平民读书处;(2)在校外通俗讲演;(3)在假期内作教学的实习,调查民间实况;(4)研究中国青年思想问题与今后新中国的教育问题。他们还想设立通信讲演机关,请当代名人指导。 《中国青年》第36期目录 《中国青年》第36期"青年界消息"栏目中的《南通师范同学组织晨光社》 王盈朝 经《中国青年》报道后,王盈朝、丛允中等晨光社的20多名社员受到极大鼓舞,他们读进步书刊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请的当代名人指导者就是恽代英。 在恽代英的指导下,晨光社社员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争斗》《共产党礼拜六》《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讨论进行计划书》《劳农政府的成功和困难》《俄国革命纪实》等著作和《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红色报刊。在晨光社的影响下,南通师范及当地的政治空气十分浓厚。 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王盈朝等提出要求参加革命政党。恽代英便介绍他们加入了当地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并在南通师范建立了国民党组织。 可是不久,王盈朝不满意了。因为他发现,南通国民党内部,有三个老同盟会员,他们不仅思想保守,而且倚老卖老,居功自傲,互不买账,不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生活上也腐化堕落。 "国民党是革命的政党吗?"王盈朝逐渐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这样的党怎么能领导中国革命呢?""我们跟着他们走,会走到什么道路上去呢?"于是,他想退出国民党,给恽代英写信,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恽代英立即给王盈朝回信,向他耐心解释:"我们参加国民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国民党。"恽代英不同意他退出国民党。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帝国主义残杀我国工人、学生的五卅惨案。当晚,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王一飞等中共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上海总工会、全国学总、上海学联和上海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共同组建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作为领导五卅运动的公开机关,迅速发动全市人民开展罢工、罢课、罢市的"三罢"斗争。 为指导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共中央还决定,由瞿秋白主编《热血日报》,作为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李立三、刘少奇、刘华负责领导上海总工会。恽代英负责领导上海学联和全国学总党团,指导青年学生工作。 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像投枪匕首,直刺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心脏。其发刊词说: 洋奴、冷血,这是一般舆论所加于上海人的徽号了,可是现在全上海市民的热血,已被外人的枪弹烧得沸腾到顶点了,尤其是大马路上的学生、工人同胞的热血,已经把洋奴、冷血之耻辱洗涤得干干净净。 民族自由的争斗是一个普遍的长期的争斗,不但上海市民的热血要持续增长沸腾着,并且空间上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引起全国人的热血。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引起继起者的热血。 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现世界强者占有冷的铁,而我们弱者只有热的血,然而我们心中果然有热的血,不愁将来手中没有冷的铁。热的血一旦得着冷的铁,便是强者的末运。 在恽代英的指导下,全国的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这时,王盈朝被选为南通学联代表,与丛允中、叶胥朝、徐家瑾等二三十名进步青年,在南通地区开展反帝游行活动,并成立了"南通学生上海五卅血案后援会",出版了《滴血报》,其发刊词说: 我热血的同学啊!我纯洁的工友和店员啊!你们的滴滴鲜血,碰着了帝国主义的弹丸,溅染了洋场十里的淫威,哦,看呀!老大沉闷的中华全国也鼎沸了,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全球也震恐了……同胞呀,血若还没有冰结,请一起来吧!我们滴吧,直到血滴染了全球,直到血滴尽了丑类! 这文笔和风格,与《热血日报》几乎完全一致。 经过五卅运动的洗礼,王盈朝更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才是真正革命的,他更加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5年10月28日,王盈朝致信恽代英,请恽代英介绍他加入CY(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简称)。这封收藏在中央档案馆用毛笔书写的信,文笔苍劲有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革命青年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我想,我要献身于革命事业上,那当然无须徘徊不前,应该赶快地毫不犹豫地站在农工的利益上,集中我们革命的力量。不然,我便是本阶级(当然是无产阶级)中之叛贼了,我不愿反本心的真正愿望,所以我要决定加入CY。 读着王盈朝的来信,恽代英感动了。他于1925年12月29日,在《中国青年》第106期,特别刊发了《怎样可以加入CY——答复一个表示愿加入CY的国民党员》,明确论述了什么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什么样的人才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就是恽代英回复王盈朝的信。因为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所以恽代英将这封信公开发表。 恽代英在信中说: CY即共产主义青年团之缩称也。他的分子因为比较勇敢,他内部比较纪律严而有训练,所以在各地颇能切实做些领导革命的工作。CY的分子,在今天都极努力于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但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特别注意宣传组织工人农民……而且他们决定为工人农民的利益奋斗到底。 …… 所以只有确然愿为农工阶级奋斗到底,完全站在农工阶级方面,愿献身在他们中间做宣传组织工作,或其他可以促成农工专政的革命工作,且服从团体的纪律与接受其训练的,方是真正的CY分子。所以你必须认清CY不仅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分子,他还是一个布尔塞维克化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分子。你若不过只愿做一个国民革命的斗士,你尽可以不加入CY……你若不仅愿做真正的国民革命分子,而且很坚决愿做无产阶级革命的斗士,你便可以加入CY。 《中国青年》第106期 王盈朝读了这封信,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马上致信恽代英,更加明确地表示:"愿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誓终身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到底,服从纪律,信仰科学的社会主义。凡我团一切议决案,尤恪守不渝。" 王盈朝的入团申请书 恽代英见王盈朝要求入团的决心如此坚决,又结合他在晨光社卓有成效的工作,于是同意介绍王盈朝、丛允中等南通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5月,又介绍他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中共南通师范党支部,王盈朝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刘瑞龙回忆说:"晨光社的骨干,丛永琮(允中)、王盈朝等人,经代英同志介绍先后加入共青团(CY)和共产党(CP),陆续加入党的有徐家瑾、杨文辉等人,在一九二六年夏天组成南通师范的党支部,成为南通地区较早的支部之一。南通地区党的组织和革命活动最早是在代英同志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 1926年7月,王盈朝从南通师范毕业,响应《中国青年》发出的"到民间去"的号召,回到家乡如皋东乡。 在通州和如皋交界处,位于掘港西南十余公里处,有一个农村小集镇叫下漫灶。这里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初等小学,即下漫灶小学,校址设在下漫灶关帝庙的旁边。王盈朝就以这所小学为据点,在这里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他脱掉学生装,穿上农民服,深入贫苦农民之中,和农民群众交朋友。 王盈朝结交的一个农民朋友名叫张庭谱(后改名王范),他是上漫灶王家园的一个贫苦农民,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具有正义感。王盈朝白天教书,晚上办平民夜校。张庭谱就是来夜校学习的积极分子。他对王盈朝讲的革命道理听得津津有味,不仅自己来学习,接受革命宣传,还把自己的穷哥们一起带来学习。平民夜校初办时只有30余名学生,不到半年时间,就发展到近100多人。 经过考核,王盈朝先介绍张庭谱入党。他是东乡地区的第一位贫苦农民出身的党员。随后又陆续吸收了韩春有、顾维锋等6名党员。 同年11月的一个夜晚,王盈朝在下漫灶小学召集8名党员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如皋东乡第一个党支部——下漫灶党支部成立,王盈朝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1927年7月,在中国大革命的危机时刻,王盈朝出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但他的公开身份为国民党如皋县党部特别委员兼宣传部部长。这为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隐蔽斗争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 专栏 《中国青年》的前身《先驱》(一):刘仁静与《先驱》 《中国青年》的前身《先驱》(二):施存统与恽代英 关于青年运动,施存统刘仁静曾争论什么? 《先驱》停刊,《中国青年》创刊 《中国青年》的办刊宗旨 读什么书与怎样读书 学术与救国一心一意向着灯光走上去 传播马列主义(上) 传播马列主义(下) 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陈潭秋:《国民党底分析》 林育南:《青年的革命修养问题》 恽代英与杨闇公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