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特别需要被关注。 这些人会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自己的外表上,总觉得自己很独特;只喜欢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普通的人他都不爱搭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按理说,爱美、虚荣是很多人的天性,注重自己的外表也无可厚非,适当地表现自己也很正常。 然而,有些人却明显有些过了,每天化妆时间不低于半小时,甚至不化妆不出门。更有甚者,如果她们的妆容得不到别人的称赞,就会感到特别失落。 事实上,这些人在内心从来都没有认同过自我价值,他们完全活在外界的评价中不能自拔。 在心理学上,这些人有些自恋型人格的倾向。表面上看,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很"独特",事实上,他们的内心特别痛苦,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母爱毋伤》一书中,美国作家布兰达.史蒂芬斯,为我们深入剖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和成因,帮助我们重拾身份认同,从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我、认同自我。 爱自己,从认识自己、认同自己开始。 01、自恋型人格有什么表现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恋型特质,只是有些人的自恋程度已经给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怎样判断是否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如果我们满足以下五条便可以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我价值感太高;整天幻想成功、权利、才华、美貌或者理想爱情;认为自己很特殊、独特,只跟那些地位高贵的人或者特殊的人交往;期待得到过度的赞美;想掌控一切;有压迫别人的表现;缺乏共情能力;嫉妒他人,觉得他人嫉妒自己,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具体来说,生活中有些自恋型人格的妈妈,因为自己缺乏共情能力,所以她们会压迫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女儿服从自己。 比如,女儿喜欢学舞蹈,妈妈偏偏让女儿去做律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 原来,妈妈年轻时就希望自己成为律师,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于是,妈妈希望通过女儿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妈妈希望通过控制女儿,来展示自己的权威,然而,妈妈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总的说来,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会表现得冷酷无情;活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中,与现实脱节;喜欢操控他人;妒忌心比较强 ;很有优越感;自命不凡;看重物质;没有同理心等等。 生活中,自恋型人格的类型很多。 有些人属于合群自恋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善举,获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以此来满足自己虚弱的内心。 隐秘自恋型的人,常常通过吹嘘自己的经历,或者扮演受害者角色,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恶意自恋型的人,在童年时受到的伤害最深,他们的共情能力非常弱,控制欲很强,又偏执又残忍,他们往往把自己造成的后果甩锅给别人。 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哪怕这个人是我们自己的妈妈,我们都要及时识破她们这种心理,千万不要被她们带偏,更不要被她们PUA了。 被别人PUA的人非常不幸,他们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毫无是处,他们为了讨好P∪A自己的人,会乖乖顺从PUA自己的人。 生活中,很多母亲就会P∪A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好控制嘛。 要摆脱被母亲控制的烦恼,我们只有和母亲划清边界,做正确的事,走自己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就好。 02、自恋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童年是缺失的,他们没有自我意识,感到自己不重要,于是他们会努力讨父母欢心。 举个例子,某个孩子在学校中表现的很好,回到家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母,父母只是应付的嗯了一声,或者敷衍一句很不错嘛,诸如此类的话。 孩子心里会想,难道我表现的不够好吗?难道我是哪里不讨父母喜欢的?我得表现的更乖巧,更优秀一些才好,要不父母就更不喜欢我了。 这样的逻辑一旦形成,孩子便没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父母的感受才重要,于是他们拼命表现自己,从而讨好父母。 幼年时养成的逻辑思维,在成年后很难被打破,于是在成年后我们变成讨好他人,希望从他人口中听到赞美,哪怕不是出自真心的也无妨。 如此一来,别人赞美这些人,他们当然很开心,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然而,一旦他们听不到别人的认同,内心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嫌弃。 多残忍的逻辑思维,对吧。 也许你会认为,被父母过度关注的孩子肯定很幸福了。 事实刚好相反,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过度宠溺,父母不分情况,经常夸赞他们,他们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且没有共情能力,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一般的人根本不值得自己关注,只有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才值得关注,如此一来,自恋型人格也就形成了。 除此之外,书中认为过度批评、长期受到虐待、看到他人被虐待、受到不合理指责、期待过高等等也会导致自恋。 我们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其实童年非常不幸,即便在成年后他们的人格也是缺失的,一旦有人关注、称赞他们,他们就会很满足,然而,如果得不到别人关注和称赞时,他们的自我价值便消失了,他们会感到更加空虚,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更大的受害者则是女儿。女儿们常常因为没有获得妈妈的认可,选择转向其他渠道求认可和接纳,比如,低自尊、过度追求物质、容易被其他男人P∪A等等。 如果很不幸,我们就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母亲,那么我们就要学着给女儿,无条件的爱,随时关注女儿的感受,及时回应女儿。 03、怎样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阴影 事实上,不管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我们自己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都非常不幸,也很痛苦。 如果我们自己属于自恋型人格,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将会很痛苦,同时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共情能力而搞不好社交关系;如果是我们的妈妈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我们自己也没有价值感可言。 该怎样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阴影? 如果我们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妈妈,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爱自己,从自己身上得到满足,而不是要借助他人,包括女儿的认可和赞赏。 如果我们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妈妈的女儿,那么我们要学着认可自己,我们脑袋中不认可自己的声音,是妈妈在小时候留下的,她们的回应是不正确的,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人格缺陷导致的,而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书中认为,要修复自恋者造成的伤害,我们要探索自己,认识到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重要的,什么时候自己感觉到不舒服,然后,相信自己的直觉,让直觉成为我们的守护天使。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事实上,情绪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重要的。试着聆听内心的感受和渴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身份认同。 学会处理情绪,并不是让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让我们面对更真实的自己。 那么,当我们处在不好的情绪中时,该怎样处理? 1、命名。 人的基本情绪有几种,喜悦,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恐惧和幸福。 我们要识别自己的情绪,永远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考虑。 举个例子,如果妈妈让我们和他住在一起,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开不开心,而不是妈妈高不高兴。 2、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不带主观判断的意识。 练习正念时,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具体事物,观赏一朵花,聆听鸟儿的歌声,闻一闻食物的气味,都可以将我们带到当下。 3、接受。 不管我们的妈妈如何对待我们,事实上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也许你会说真希望妈妈明白当时她给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然而,这种期待只会给我们徒增烦恼,因为妈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会伤害我们。 时刻告诉自己,妈妈不是不爱我们,也不是我们不好,只是因为妈妈自己都没有得到过爱,她又怎么能给出爱。 04、结语 天底下,没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女儿,如果母亲意识到她的行为会伤害到我们,那么,相信不管如何,她也不会那样对待我们。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母亲,那么相信我们看完这本书,就会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 每个人都有价值,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如果我们在童年没有被母亲爱过,那么从现在开始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