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是做人的本钱,是民族的脊梁
气节,常指坚持正义、永不屈服的高尚品质,指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它反映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追求。
气节,其内涵包括了正义、高尚、果敢与坚贞。说到气节,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庄严持重、伟岸挺拔、坚强有力、昂扬向上与威武不屈、镇定自若等词汇,也联想到高山、大树、磐石等高峻、雄伟、坚毅的形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气节的民族。
追古抚今,一个人的气节如何?
在民族危亡之时,是以民族大义为重,舍身取义,还是丧失民族气节而苟且偷生,是最实际的考验;
在强权高压之时,是不畏权贵,坚持真理,还是奴颜婢膝,做"软骨头",是最实际的考验;
在沉渣泛起之时,是仗义直言,揭露批判,还是听之任之,甚至助纣为虐,是最实际的考验;
在身处逆境之时,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还是身心扭曲,一蹶不振,是最实际的考验。
千百年来,无数先贤英烈,为了维护民族、国家与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理想,"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于度外,扬豪气于云天。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慷慨赴死,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气节。共产党员夏明翰在敌人的屠刀面前那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撼天地、泣鬼神的坚贞凛然之气,则是现代人崇尚气节的典型范例。
高尚的气节无疑是我们世世代代都应该提倡、褒奖的,是万万不可失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