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制妥妥滴体制内,虽然刚参加工作没有职称收入不高,但财政工资最大的优势是稳定有保障,旱涝保收。并且后续职称逐步评定晋升后工资收入会大幅上涨。 题主提出事业编的工资待遇能否满足一家人的开支?按当前普遍情况来说,怕是有些困难。年轻的时候,家里人口少,支出相对较少,但事业编工资不会太高。年龄大点职称上去了,工资高了,但家里负担也逐渐增大了,如果退休人员,估计工资收入基本能够满足开支。 另外,题主提出家人或自己得重病或意外的情况能否对抗风险?这个问题就不好答复了,现在医疗保险政策全覆盖,报销比例较高,一般的疾病都能得到有效救治,与事业编的收入关系不是太大。对于风险防控来说,体制内包括事业编的工资收入基本抵抗不了大的风险,对于考编或编制内的人员来说,考虑这种问题的意义不大,考编主要是为了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如果按题主的说法,事业编基本满足不了你提出的这些顾虑和要求,抗风险能力有些偏低。 欢迎讨论! 扬州这边大致如此: 扬州市事业单位工资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即: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和其他工资。 先了解一下,扬州市事业单位按收入来源分为: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编制为全额拨款事业编 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 "参公(即参照公务员)"事业单位,参公事业编 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来说,二者编制管理不同,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为差额拨款事业编 财政核拨补助:即财政核补,也就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般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为自收自支事业编 指不需要地方财政直接拨款的事业单位。 扬州市事业单位的工资构成: 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每个岗位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工资基本构成下,扬州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的岗位工资从1000余-6000余不等,薪级工资从200余到7000余不等。管理岗的岗位工资从1000余-6000余不等,薪级工资从200余到7000余不等。工勤技能岗的岗位工资从1000余-2000余不等,薪级工资从200余到2000余不等。 绩效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对扬州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扬州市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津贴补贴。 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补贴按照岗位以及地区的情况,从每日零点几元起至十几元不等。例如:艰苦气象台站津贴,没人每天按照级别的不同,从1元到5元不等。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等。扬州市事业单位在特殊的岗位上也会与一定的补贴给与。例如:城市环境卫生工人岗位津贴每人每天3到5元不等。 公积金和社保。 事业单位在全国各个地区的,五险一金缴费政策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各个省份以及地市的事业单位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可向当地的社保局或者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 一般来说: 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20%,个人缴费费率为8%。 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8%,个人缴费比例为2%。 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2%,个人不缴费; 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8%,个人不缴费; 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缴费比例为1%。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情况不同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比例也会存在差异,扬州市事业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比例一般为百分之十二,由单位和个人各按照此比例上缴。 比上或许不足,比下绝对有余。 谢邀。 要想了解一个事业单位的收入抗风险能力如何,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事业单位的收入情况,一般事业单位年薪如下: 管理岗工资1000-6000不等,薪级工资200-7000不等。 工勤技能岗的岗位工资从1000-2000不等,薪级工资从200-2000不等。 整体算下平均工资基本都可以达到年薪10w,而且这里还没有算一些科研类的岗位,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薪资相差不多,但是科研拨款等其他收入相差很大,不过科研岗还是少数,一般不具备代表性。 从整体收入来看,首先事业编制的收入在社会中,能达到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从满足一家人的开支上我觉得是绰绰有余。 而如果从遇到家人甚至自己得了重病或者意外这个角度去考量抗风险能力的话,我认为过于片面,一方面,目前国家医保医保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纳入医保药物正在逐步增加,药物价格也在逐步降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从收入上去分析事业抗风险能力不够理性与客观,如果单纯从收入出发,重大疾病能够抗御风险的家庭屈指可数,但现在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无论是单位救助,党内关怀,还是社会公益,都可以直接、间接的帮助受难家庭抵御风险,不论是河南抗洪还是四川地震,抗风险能力绝对不能单一的归结为收入。 所以一个事业编制还是很香的岗位,收入抗风险能力不有想象中或是账面上那么脆弱,而且体制内的工作,有形的收入有限,无形的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充沛完善,所以不需要鼓励太多,如果你也想也准备进入体制内,关注海岸线,我们陪您一同上岸! 事业编制的收入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大的。 事业编制的工资不多,但稳定,物价上涨了,工资也会上涨的。 还不受形势与政策的影响。比如这几年的疫情影响了不少个体企业者,但事业编制的人稳稳的,幸福生活照样过。 抗风险?想啥呢,兄弟。 坐标北方十八线小县城,县委常委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 之所以强调"北方",是因为南方部分地区的事业单位确实工资挺高,基本上都是按照年薪算,甚至有20万的。 我们北方可就不一样了,就我所在的县委大院里面来说,全大院事业单位工资最高的正科级领导每月7000多,不加车补。距离年薪20万还有不小的差距。 本人2017年上班,至今工资3500块露头,每年工资上涨60块左右,雷打不动。 尽管我们这个小县城没啥花费,没啥娱乐,这3500块钱维持正常生活也是有些捉襟见肘。 根据家庭分工,我主要负责车贷和孩子的奶粉钱、米粉钱、纸尿裤钱,媳妇负责房贷和家里的水电费、物业费之类的。 车贷每个月1500块,贷了3年,目前基本上快结束了。孩子的奶粉钱每月得1000块,米粉钱每月300多吧,纸尿裤钱没怎么算,200得有。 现在做个算式:3500-1500-1000-500=500 大概就是这样,每月剩500元用于个人花销。 媳妇也是机关单位的,每月也剩不下多少钱。起初媳妇还想着让我每月上交1500块,交了两个月彻底放弃了。 因为我交不上钱啊。 现在,每月基本上月光,甚至还得用花呗和借呗先撑着。 如果家人得了重病或出了意外,让我拿钱,你说我拿得出吗? 抗风险,何从谈起? 没啥抗风险能力 个人觉得抗风险能力还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