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五台山寺庙中抽得上上签,事后向老僧摇头谢谢您的好意
文 |探古论今人
编辑 |探古论今人
在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前夕的1948年春,毛主席、周总理等一行人从陕北东渡黄河,翻越吕梁山前往西柏坡。
然则就在行军途中让人始料未及的是,1948年4月9日的傍晚春寒忽倒,他们一行人所在的地区竟天降大雪。大雪阻路,毛主席一行人遂临时登上就在附近不远的五台山,当晚亦留宿于山上庙宇之中。
次日一早,山上僧众邀请毛主席游览古刹,主席自然欣然愿往。游览途中,一老僧热情邀请毛主席抽上一签, 盛情难却之下,签筒中的"上上签"竟是被毛主席一抽即中。
结果接下来,就在众僧人连连称赞毛主席鸿运当头之时,毛主席却只是摇了摇头说道:"我谢谢你们的好意。"
话说到这儿,试问毛主席为何如此言语?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毛主席又会如何面对庙宇僧众这般方外之人?
毛主席也是普通人
说起毛主席,尽管在不少人印象中,他似乎是一位挥斥方尊、指点江山的伟人,但把话说回来,归根结底,毛主席他也只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普通人罢了。
那么既然是人 ,自然也就有属于自己的兴趣,以及喜怒哀乐。
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主席幼时便爱好读书,其外祖母家中的兄长文运昌也时常将文家一些藏书,借予幼时的他。而那时,主席读得最多的自然是一些诸如《水浒传》、《杨家将演义》之类的演义、话本。
文运昌(中),与毛主席
正因如此,在登山途中,已然四十几岁的毛主席想着这里便是昔年花和尚大闹的那个五台山,是少见的显得雀跃起来。只听毛主席对身旁的任弼时说道:
"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引以自豪。我们去年转战陕北时,还到过佳县的白云山寺,这次来五台山,大可一饱眼福咯。"
到了山上,住进庙里,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围坐在一口火盆之侧,不多时,山上得到消息的方丈便带着一个小沙弥,为一行人送来庙里的素斋。
毛主席,与任弼时
送完素斋又一番寒暄之后,方丈便口称得罪,打算告辞离去。不料,正在这时,毛主席却忽然来了兴致: "方丈,《水浒传》里鲁智深住的菩萨顶是不是就在五台山上。"
方丈闻言一怔,属实未能料到毛主席会有此言。不过,虽然多少被主席的突然发问惊到,但多年来养成的"公关"能力倒也让他在稍一愣神之后,便对答如流:
"贵人说得对,刚开始是在菩萨顶安分当了7个月和尚……后来因为偷吃狗肉、醉打寺里的小师父们,就被放逐到开封的相国寺了。"
毛主席听得对方口称贵人,自然连连摆手,不过忽地,毛主席却又想到了杨五郎这个削发为僧的传奇人物,随即继续问道:"我记得演义里杨五郎出家也是在五台山上,是在哪个庙来着?"
主席闲聊,方丈自然乐得凑趣儿,便回答道:"杨五郎是在显通寺出家的,出家之后还在山上练出了一批护院武僧,听说还首创了‘五郎八卦棍’呢。"
毛主席笑着连连点头,竟是顺着话头直接讲起了话本演义里的故事,惹得连同方丈在内的众人听得津津有味。直至深夜,方丈打着哈欠离去的时候,心里还想着 ,原来这位共产党主席也是如此平易近人。
毛主席山上归龙袍
次日一早,在昨日那位老方丈,以及闻讯赶来的地方干部的陪同下,毛主席忙里偷闲,得以遍览五台山上的名胜古迹。
而这般"神清气爽"之余,主席他老人家却又想起另一件事情来,遂向身侧的老方丈问道: "你们五台山上是不是有一件康熙赐予的龙袍?现在在哪儿?"
五台山上为什么会有康熙赐下的龙袍?毛主席又为什么会知晓此事?
事情说来其实倒也简单。1948年,适逢"山西王"阎锡山在解放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共产党普遍解放了山西除太原地区之外的众多农村。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在山西各处稳固推进。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名山,花和尚宰了镇关西之后便是在此地出家,其山上之名刹倒也是源远流长。
于是乎,当源远流长的古刹遇到土地改革,古刹内和尚多、占地广,对土改异常敏感,自然难免迸发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为了妥善处理五台山下土改运动中遇到的问题,毛主席专门召集干部,召开了一场座谈。孰料,也正是在这次座谈中,一件事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原来,一位地方干部竟然在五台山附近的一座寺庙中,发现了一件龙袍。
按照那位地方干部的说法,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几次来到北京左近的五台山上参拜,不知道是哪一次,这位皇帝来到显通寺正殿,恰好碰到了寺中和尚在为几个小和尚举办受戒仪式。
当时的方丈自然是个伶俐人,唯恐小沙弥受戒时那副呲牙咧嘴的模样坏了康熙的心情,他便声称"陛下不宜观看受戒仪式。"
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兴致勃勃的康熙被人拂了面子,自然内心不悦,遂问方丈为何。方丈心头大急,不过在脑筋急转之下,倒还真给他编出个理由来。方丈说:
"陛下天庭发亮、地阁有光,这是要交桃花运的面相,而桃花运最忌参加受戒仪式,否则就会被冲掉。"
一言既出,康熙竟然龙颜大悦,原来就在不久之前,皇帝陛下新纳了梅枝姑娘为妃,此时听得方丈此言,还以为对方真有辨相的能耐。殊不知,方丈哪里会相面,只不过是消息灵通罢了。
当然了,方丈自然也乐得康熙这般误解。
都说"高手在民间,乡野有遗贤",无意间在五台山发现了这样一位大贤, 康熙欣喜之余,竟是将自己身上穿着的龙袍赠予这座寺庙,以示虔诚。
康熙画像
此后,康熙又立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与七月十五为皇帝拜佛日,由方丈穿此龙袍代皇帝进香拜佛。而那身龙袍,也就成了五台山上最贵重的一件珍藏。
待到那位地方干部将此番话语讲完,不少人都说,应该把和尚当做地主一样进行清算,至于龙袍当然也该被收缴。反倒是周总理唱了反调:
"中央有政策嘛,我们对待封建地主与僧侣是有原则区别的,将清算封建地主的办法运用到清算僧侣身上是有错误的!更何况人家五台山上的和尚,在抗日时期也是有功的。"
龙袍不必收缴,毛主席本人却难免对此物生出些许好奇,所以才会在游览五台山时无意间回想起这件事,并向身侧的老方丈询问龙袍下落。
主席想看龙袍,方丈自然应允,也很快便带着一行人来到显通寺一个藏宝间。待其打开一口箱子,众人定睛一看, 只见五台山藏着的这件龙袍依旧金光灿灿,实是一件镇寺之宝, 不少人都为之心头一动。
只不过,就在诸多干部想要向前抚摸一下上面栩栩如生的金龙时,毛主席却转过身对身后陪同的同志们说道:
"佛教事业是我们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尚是我们的朋友。对朋友一要尊重,二要保护。你们要好好地接近僧侣,帮助他们认识共产党的政策,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还要保护好寺庙文物。"
毛主席大辩佛经
又一日,寓居五台山的毛主席来到十方堂寺散步。游览途中,毛主席无意间看到许多和尚在整理经书,便过去随手拿起一本。
经书握在手中,毛主席定睛一看,发觉手上这本经书多有破损,有些心痛。于是,他便向整理经书的和尚问道:"经书保存得不好,坏了可惜不可惜?"
这个整理经书的和尚是从青海过来的黄教和尚,名叫罗真呢嘛,听得主席发问,此人讲双手合十躬身打了个机锋,言曰: "有生万物,有生就有死。"
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经书这般"有形之物",自然是有成就有坏,毛主席稍加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只不过,听闻这和尚打了个机锋,毛主席一时心头涌起千头万绪,竟向对方问道:
"老人家,你看打蒋介石可惜不可惜?"
事关政治,罗真呢嘛不得不谨慎,只能小心翼翼地回答:"小僧只知普渡慈航,不敢妄言国事。"
毛主席闻言撇了撇眉,心头俨然对对方的回答不甚满意。在他看来,眼前这个和尚能解释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却不说正义战胜邪恶,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道理。
当然,尽管心头不喜,毛主席却并未因此事而为难这个和尚,只是拉起此人谈起了家常。一问一答之下,毛主席获知了对方是青海人,而回忆起长征途中路过青海的见闻,主席遂热络道:
"啊!青海有两座大寺,一座叫西宁东广大寺,一座叫塔尔寺,你怎么不在那儿出家?"
罗真呢嘛只好回答:"出家人以善为本,四海一家。"
毛主席又皱了皱眉:"这句话有一点不对,只有等到我们打倒了反动派, 打倒了蒋介石,统一了全中国,到时候才能真正的四海一家…… 你是从青海过来的,应该知道你们那里那个‘青马’马步芳,青海有他在中国能够四海一家嘛?"
闻言,罗真呢嘛"招架不住"连连称是,然而,这时的主席已经被钩起了心气,难免开始了长篇大论。接下来,只听主席他老人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为了拯救印度那些受压迫的人,他抛弃了王子的身份,在菩提树下创立佛教,因此,我们共产党人从献身精神上来讲,和你们佛教倒是有部分相似之处。"
"但是我们的本质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讲的是现实主义,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打破旧社会对人的枷锁。"
"你们要普度众生,却总是说来世如何?空怀一种美好的信念,偏偏不去斗争,一切当然都是‘梦幻泡沫’,子虚乌有。"
"你们信佛,我们共产党的信仰就是‘马列主义’,我们是要高举无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真正拯救天下穷人脱离苦海,所谓革命成功之日,便是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天下老百姓耕者有其田,万民乐业安居时!"
"庇佑"中国革命的上上签
一番话将僧众们教育得哑口无言,毛主席一行人又来到了五龙王殿。
殿内,一位老和尚正抱着一个签筒,与人抽签解签。这时的山上多有香客造访,老和尚身前围拢了一圈签客,很自然地便将毛主席的视线吸引过去。
毛主席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昔年在湘潭老家,主席之母文七妹都曾被他劝说过不要求神拜佛。正因如此,主席也只是瞥了眼那位签筒前的老和尚,便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怎奈,这老和尚属实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看方丈领着一批人上来,虽不认识为首的毛主席,却也知晓这是贵客。只见他起身相迎,而后询问:"施主可要求签?"
见状,毛主席不好驳老和尚的面子,遂随手从签筒中抖出一根签子,也正是这一抖,老和尚接过抖出的签子细观签文,登时失笑:"恭喜施主了,是上上签,日后定可万事如意。"
听得此言,虽知签文只是一时运气,但能抽到上上签,毛主席也还是很高兴: "看来我运气还是不错的。"
一句话说完,毛主席似是联想到了什么事情,竟然又摇头向那位老僧人客气道:"谢谢您的好意。"
一时间,老僧人与那陪同的方丈倒是有了些莫名惊慌,但是毛主席把话说完,却也未曾解释便转身离去,倒不知日后那位方丈与老和尚将会如何因这句话而"想入非非"了……
话说回来,和尚如何发散思维自不关旁人何事,而毛主席之所以口出此言, 其实也只是因为在抽签时联想到了全中国的革命局势。
那时,尽管解放军在西北与东北地区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面对军力依旧更为强大的蒋介石,逐鹿中原之时,鹿死谁手尤未可知,再加上中央此时正从陕北赶赴西柏坡,前路未知。
因此,即便主席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这一签却也终究宽慰了他的内心。而他之所诚心感谢对方, 其实是有感于此签略有"庇佑"中国革命之意。
尾声
在遍览了五台山上风光之后,毛主席重鼓精神,踏上了前往西柏坡的道路。而到了西柏坡,毛主席回想起自己在五台山上的经历,自是感慨万千。
也就在毛主席离开后,五台山僧众念及主席在山上"辩经"时所说的言语,亦是心神激荡。随后,在方丈的指示下,五台山上立起了一座块影壁,上书毛主席1938年在陕北公学学院毕业大会上说出的一番话:
"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
五台山上的毛主席路居
在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僧众被聂荣臻劝服,组建了由480多名僧人组成的卫队,活跃在抗日一线,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和尚连"。上述毛主席之言,也正是由此而来。
言尽于此,作为一座精神丰碑,这座"五台山", 既是抗日精神的展现,亦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