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个"动词",这是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最后的落脚之处。 动词与名词,这原本是在语法中的专用词,然而细想之下以此喻人也有几分道理。 生在这天地之间,为了生存,我们整天忙碌,没时间吃饭,凑合着;没时间喝水,忍着;甚至没时间上厕所……然而,这个世间最公平的事儿就是时间。无论富贵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是24小时。 有人可能会说,时间是公平的,但人是不公平的。 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不公平。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这是个死局,永远解不开。话说到这里,好像已经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了。很显然,接下来会是但是的内容。 两千多年前,庄子与同乡惠施(惠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人说,这就是诡辩! 当然,这个人说得不怎么合适,否则,也不会流传两千多年。文化传承的价值在于指导当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子非鱼","子非我",那么"子"只是自己而已。坊间经常流传着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我为了你,……;为了他,……;为了她,……。其实,这就是个伪命题,活着都是为了自己,不要给自己扣一个高调的帽子。 为人父母,为了子女,这是一种责任; 为人师表,为了学生,这是一种任务; 为人兄长,护己弟妹,这是一种担当; 为人子女,为了父母,这是一种义务。 人在世间这一遭是带着使命的,而每个人的使命不尽相同。企业家、科学家,飞机手、赛车手,形形色色。如果为了所谓的公平而大搞相同,结果是根本进行不下去。如果每个人都揪着相同的问题不放,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绝境。因此,我们不必去刻意讨论所谓的"公平",活成自己的样子,其他的交给时间。 相信世间自有公道,就像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中说的,"中国的脊梁"自古有之。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世间自有公道,而自己的道路只能自己去蹚。清代作家袁枚在《答友人论文第二书》中曾说:"文章之道,如夏、殷、周之立法,穷则变,变则通。"由此文章之道如此,而人生之道又何尝不是"穷则思变"!当我们面临瓶颈,不妨慢下来思考,换个思路,换个赛道,换一种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而我们也能从中重新找到自己,为自己而活。 是的,这三年都非常辛苦,异常艰辛,各行各业尽是如此(发GNC的除外) 。而这三年也给了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间,理清头绪,艰难过后重新出发就可以了。此时此刻,我们都在负重前行,也许是一种责任,一种任务,一种担当,一种义务。我们都在奔赴心中的那份美好,途中也不乏亲人、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我们一直在路上。因此,从语法意义上来说,如果人生是一个句子,那么我们自己就是那个串联起这个句子灵魂的"动词"。 动词是一个句子的灵魂,而我们自己也是自己人生的动词。如果你说自己甘愿做一个"名词",那么注定这个句子是不完整的是没有灵魂的。如果此时此刻的你正在处于时间的折磨之中,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无意识之中做到了"名词"的角色。也许,转换一下角色,让自己重新"动"起来,人生才会不断丰富起来,摆脱折磨。 让自己动起来的"点"有很多,但核心是"做事"。罗振宇的"60秒"坚持了10年,这10年造就了上百万字的思辨之论,成就"启发"之道。"做事"不必拘泥于一生的事业,瞬息万变的时代早已不是永恒不变,"变"已成为日常。 2023已经开启,给自己一个"做事"的机会,5年,10年,坚持下去,也许就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