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群友的分享: "懂得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每一天。 嗯,是的,过不好每一天。情感障碍的家长,就是过不好每一天。 亲爱的,让我抱抱你。 孩子刚生病的时候,我是根本无法接受的。用词是无法,代表抗拒的强烈程度。强烈到每天都要数次的哭泣消耗自己的能量。别笑我懦弱,也别说教。语言何其苍白,有些苦,有些痛,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我能用键盘来表达这种情感之一二,可能也算是小小的进步吧。 亲爱的,如果你痛苦、悲伤,请说出你的痛苦和悲伤吧。我们越是着急去摆脱,就越是被这种情绪所控制。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经历,别认为谁做得比较好,其实都一样。没有一日成佛,没有一步登天。我们都是天底下最深刻的双面人。在孩子面前,我们欢歌笑语,仿佛一切都真的是那么开心。我们当然希望这种伪装的开心是真的。但这对我们真的很难,伪装就是伪装,孩子当然能识破,但是装出来的欢歌笑语中,有我们的爱。我们有多难做到,我们就有多爱。凡是有爱的地方,就有真理,就有能量。而背过孩子,我们的情绪跟过山车似的,在我温柔的笑容背后,有多少泪水哀愁。哭到胸闷,悲到天明。 亲爱的,如果你焦虑、不安,请告诉我你的焦虑和不安。焦虑和不安,来自于我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负面结果的贴现。看到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自己孩子门都不出,你说你不焦虑,你说你很平和?看到别的孩子事业有成,自己孩子谋生都难,你能说你无动于衷?毫无想法?看见别的孩子婚姻幸福美满,我们又怎么能放下对孩子幸福的憧憬呢?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能不上相的,又有几人呢?焦虑着你的焦虑,不安着你的不安。 亲爱的,不批判,不抗拒,尝试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情绪是个巨大的能量场,拥有惊人的破坏力量。如果你去压抑这种情感,就会是黑暗力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吞噬我们的。而我们接纳了这种痛苦、悲伤、焦虑和不安,不徒然的浪费力气与这种负面能量抗争和较量,往往就孕育着新的转机。是的,黑暗情绪不就是要我们痛苦、悲伤、焦虑和不安吗?好吧,我照做了,还能如何呢?其实,这是一种有觉知的苦,当我们感受到撕裂般的痛楚,烛骨般的疼痛时,我们不逃避,不抱怨,我们只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经历它。让这个黑暗力量尽情地燃烧和爆发。不批判,不抗拒,这就是我们的态度。 亲爱的,浴火后凤凰会更有生命力。如果你累了、哭了、痛了、伤了,请让我们抱抱你吧。我们就在这里,倾听关于你的一切。你所经历的,正是我在经历的;你所悲伤的,正是我在悲伤的,你所期望的,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亲爱的,让我抱抱你。" 很感谢这位作者温暖温情的表达,感谢这位群友热心地分享。我从中感受到了爱,所以也加入到了传递爱的队伍中。 是的,这些被诊断为"情绪障碍"、脱离人生正轨的孩子们,背后大多站着同样情绪障碍的家长们, "全家生病,孩子吃药"。 而吃药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吗?一位医生说药物只能解决疾病三分之一的问题。 是的,药物能调整紊乱的神经递质分泌水平,缓解症状,它并不能解决孩子们的认知偏差问题。孩子是庄稼,家长是土壤,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是化肥农药。家长不能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把自己和孩子的命运交由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负责,要勇敢地选择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任吧。 家长成长的速度,决定孩子康复的速度。 这位作者的分享,写出了天下所有心理疾病孩子的家长,多么相似的心路历程和痛苦挣扎过程,痛过苦过之后,自我总结的止疼药:不批判,不抗拒,尝试接纳我们的负面情绪。 原来"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同样适用于家长的情绪管理,越抗拒越强烈,越不允许越强化,越逃避越紧追不舍。我们选择不批判、不抗拒,勇敢接纳,顺其自然,安安静静地和负面情绪呆一会儿,而不是徒劳地和它对抗,用鸡蛋碰石头,用头撞墙,那么,负面情绪被看见了、被接纳了、被允许表达了,它就安安静静地离开了。而不是卡在身体里,铸成我们的痛苦之身,日日夜夜不定时地伤害我们、折磨我们。 "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和孩子的相处。 "家长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家长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无条件爱的心、包容的心、慈爱的心,微笑地看着孩子跳、闹、耍赖,允许、接纳。没有家长施加的作用力,又哪来孩子的反作用力呢?没有家长的压迫,又哪来孩子的反抗?就让孩子气势汹汹的报复、叛逆打在又温暖又柔软的棉花上吧。 家长勇敢地选择撤出战场,停止和孩子的权力争夺战,单方面无条件投降。那么孩子就从攻击和防御的状态回归和平的状态,从危机四伏的丛林场景回到美好放松的花园场景。他宝贵的心力就会用在刀刃上,就会安安静静地思考: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上什么样的日子?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我女儿从前冲动消费的时候,每次总是和我陷入艰苦的拉锯战中,死缠烂打、苦苦哀求、愤怒控诉,牺牲掉很多本就匮乏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亲密关系,最后才可能让不堪其扰的我无奈妥协。 "恨恨地给钱,恨恨地花钱,没完没了地要钱",成了当时噩梦般的轮回。而我也在太多次的失败经历中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对于未来可怕的后果深感绝望崩溃、束手无策。 经过学习成长后,我选择了"能力范围内痛快满足,能力范围外温和拒绝"。新的应对方式给了女儿更多的理解、尊重、接纳,更好地消解了她的叛逆心、攻击、防御,被爱和接纳的女儿渐渐地摆脱了对外物的疯狂抓取,回归了平和、理性消费。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说,受苦有两种: 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 另外一种受苦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亲爱的你,你正在受苦吗?你正受着无知无明的苦?还是有觉知的苦?你准备把受的苦转化财富还是只是经历?或是任凭自己越来越痛苦?谁痛谁改变!你做好学习成长改变,让余生不那么痛不那么苦,越来越甜、越来越好的准备了吗? 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 欢迎你加入"渡过"家长学堂,和我成为同班同学,抱团取暖,互相鼓励和帮助,一起学习,一起自我疗愈和成长, "我们就在这里,倾听关于你的一切。你所经历的,正是我在经历的;你所悲伤的,正是我在悲伤的,你所期望的,也正是我所期望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 ¥29.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