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做计划和决定前已经习惯加上一句,"等疫情过后一定"。 这句话背后藏着我们内心的期待,也藏着深深的无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城镇失业率升至6.1%,而在毕业季的7月,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 当这些具体的数字出现在我们身边时,它表现为—— 有人迫于生活压力开始"极简",有人关闭了经营的小店,有人放弃出国留学、推迟婚礼的计划,有人面对疫情的反复无常,对人生和未来有了新看法。 在《人生漂流瓶》栏目中,十点君一直致力于为大家呈现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 今天我们想带大家看看疫情之后,4种在十字路口发生变化的生活。 它们是时代中的个体回声,是我也是你。 我终于过上了极简生活 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没钱 @宝英,42岁,超市收银员 我是一名普通收银员,在市区的连锁超市工作,偶尔也负责整理货架。 前几年,店里总在招零工,但自从去年年底,就很少招人了。 不仅如此,年初身边好几个同事以各种理由被开除了,迟到早退、工作失误,以前经理只会提醒一下"下次注意",却没想到直接给辞退了。 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只是借口,真相是不景气,超市留不下那么多人了。 经理知道我还在供儿子上大学,几次辞退谈话都没有找我,我很感激,但每次见到他心里还是忐忑。 因为工作不太稳定,这两年在生活上,我们两口子一直是勒紧裤腰带。 我常看到网上有人说要过一种"断舍离"的生活,如今我也过上了这种不铺张浪费的日子,但不是追求那种生活方式,而是因为没有钱。 钱要给儿子存起来做学费的,每学期6000块钱。 儿子也很自立,在学校会拿奖学金,生活费也说会自己想办法,让我们不要操心,但做父母的当然还是能多帮就帮点。 我们以前每个月还去逛逛地下商场,今年基本都在穿去年的衣服。 以前网购还会买点护肤品、小玩意,现在大部分都是挂面、速冻,怕被突然隔离还囤了好多榨菜。 一天两顿的药,分两天吃,这样10天的药,就能吃40天了。 在超市工作感觉很多东西价格都上涨了,但奈何工资没变,很多东西买单时才发现吃不起。 今年夏天,雪糕是一根也没舍得吃。 前两天买了四个桃子、一把香蕉、两个苹果,就四十块钱了,快赶上两顿饭钱了。 我以前觉得20块钱一顿饭很贵,但在大城市20块钱很多时候也只能吃到最普通的盒饭,刚刚饱而已。 其实仅仅活着,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想非常节省,超市特价菜配上鸡蛋和面,一天5块钱都花不到。 但,还是希望疫情赶快好转,让日子能从为了活着,变成真正在生活。 回到以前节假日加班有补贴的日子,回到工资按时到账,不用担心失业的日子。 如今,每个月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周末和儿子视频的时候,看着他努力读书,健健康康,心里就会感到一点期盼和安慰。 如果以后疫情好转,一家人能够有时间吹吹风,散散步,那便是更好的事了。 每个月的工资, 7成都要存起来。 @桃桃子,26岁,影视宣发 刚毕业的时候,我基本每个月都月光,但自从疫情之后,卡里再也不敢没钱了。 特别现实。 前年我租房的小区出现一例,临时封控,周边超市都抢空了,小菜场坐地起价。 吃的、日用品什么都需要买,但是当时存款不多,想多囤点货都没钱。 后来我盘算着,如果兜里总是没钱,别说小区被封,要是哪天被公司裁员—— 我能出得起下个月的房租吗? 我能吃得起饭,喝得起可乐吗? 如果被裁,找工作那段时间我指望什么活着? 想明白之后,我就开始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精打细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消费降级。 以前用十几块钱的面膜,现在不用了,早睡早起多锻炼,皮肤还好了。 之前去超市爱买晴王葡萄,后来发现巨峰便宜还好吃。 经常下馆子改成自己在家做饭,不但健康,还有减肥的效果。 衣服能不买就不买,运动鞋两双就够,家居服两套换着穿足矣。 很多以前觉得是标配的东西,现在不买之后感觉:日子好像也照样过哈。 慢慢地,生活变得简单丰富,还发现了最省钱的生活方式就是:减肥、运动、看书。 花不了多少钱,还让生活特别健康。 在这里我建议所有刚毕业的朋友都学会存钱,甭管多少,这是你抵御风险的资本。 兜里有钱,心里有底气,这句话真不是说着玩玩。 被裁员后, 房贷成了我的心头恨。 @何磊,35岁,项目经理 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决定,就是在疫情期间买房了。 当时不听劝,想在大城市有个自己的小家,就拿着工作十来年攒的钱买了房。 首付60万,贷款140万,每个月月供七千多。 我的房子倒是没有烂尾,但住进新房之后,竟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 最直接变化的就是,买完房子之后没什么存款了。 交完首付之后刚攒点,房子下来就拿去装修了,不敢消费,不敢生病,稍微过百的支出都要考虑一下是否值得。 买房的时候说新家附近有很多配套设施,现在也没建起来,倒是餐馆因为疫情关了一家又一家。 在大城市的安全感因为房子多了一分,但每个月看到月供账单,走在新家附近空旷的街道时,那种漂泊感依然在。 最扎心的是今年3月,公司效益不好,我们整条业务线被砍掉,我也被裁员了。 求职很难,合适的岗位很少,而且很多都要降薪。 那阵子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敢告诉父母失业的消息,也不想跟朋友分享负能量,对于明天不知何去何从,不变的是每个月准时收到的还贷信息。 如今唯一庆幸的,就是我今年35岁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再后来一直撑到今年6月,为了缓解房贷的压力降薪来了现在这家公司。 虽然现在对未来还有很多迷茫,但先撑下去吧。 毕竟不停在原地才能有新的出路,对吧? 人生只活一次, 岂能被疫情耽搁。 @vivi,27岁,媒体行业 疫情这几年,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也都曾感受过计划被打乱的滋味。 毕业之后我想出国念书,没去成。 后来想去上海实习,因为疫情突然落地隔离,错过了两个心仪的面试。 再后来,小到和朋友约饭,过年返乡,大到辞职跳槽,未来选择,人生每天都在变动。 比我小的弟弟在上大学,他说大学上了三年,封闭了三年,好像又重读了一遍高三。 坦白讲,我内心常常有一种无奈,和一种生活脱离掌控的无助。 有天我躺在床上思考,难道这辈子只能这样活了吗?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 疫情这几年,虽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刻,但如果放眼身边,你会看到很多人的生活,并没有被疫情局限。 好学的人,在疫情期间读了很多书,他们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 爱玩的人,比如在北京上班的朋友,即便无法出京旅游,也会去京郊玩耍。 为生活奔波的人,像我舅舅,一把年纪被公司辞退了,也绝望过,但这个夏天自学做捞汁小海鲜去夜市做生意,也赚了不少钱。 总之,先活下去,再快乐地活下去。 而且疫情这几年,也让我看透了很多社会的本质。 看透了绝大部分消费活动的无意义,把注意力从物质转到内心世界,专注于自己最核心最基础的需求。 看透了很多人生KPI都是给自己徒增压力,如果能专注于自己的快乐和感知,就不会轻易随波逐流。 这样思考了之后,我开始坚持学英语、学编程知识,在工作之余每天进步一点点,微习惯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正循环,运动阅读也提上了日程。 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几次大波大浪,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被风浪打倒,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风雨,度过风雨。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