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老友谭世瑛因儿子被毙进京告状,毛主席政府依法处理
前言:
1955年,毛主席看着老友谭世瑛寄来的信,眉头不禁紧皱。信中,谭世瑛将这两年家中的遭遇都清清楚楚写了出来,他的两个儿子被人民政府镇压,他认为其中有很大误会,希望毛主席能为他做主。
毛主席
毛主席在看完信后,立即给中共湘乡县委写信询问情况,湘乡县委重新调查后,并将情况写成材料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审阅后,对谭世瑛说:"政府依法处理。"
事情究竟如何,事后谭世瑛的反应又如何?恩师之子,少年好友
谭世瑛是毛主席恩师之子,毛主席与他少年相识,他们志向相同,同床共寝数年,
1910年,毛泽东在表哥文运昌的陪伴下到了东山高小读书。那时,东山高小有个规定,那就是不收外地的学生,毛泽东与表哥这次求学就被这天规定拦到了门外。
负责报名的老师死活不让他们进学校,正当毛泽东恳求学校能够破例时,一位风度翩翩的老师走进他的视野。他就是发现毛泽东才能的老师谭咏春。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谭咏春担下所有后果,坚决让毛泽东进校。虽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直接录取毛泽东,但还是在他的极力劝说下,东山高小的校长终于同意让毛泽东参加招生考试。
在招生考试那天,所有学生都屏气凝神地思考着考试题目,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气定神闲、行如流水地写答卷。监考的谭咏春都被这气质所吸引,他悄声来到毛泽东的身边,不由脱口而出:"好!"
这一声"好",引得考场的所有人都朝这边看去,毛泽东并未受影响,继续专注地写着。
毛泽东的文章很是出彩,谭咏春看了都不禁感叹,捧着文章品读了一遍又一遍。当然,毛泽东顺利地考进了东山高小。
而录取通知书就是由谭咏春的儿子谭世瑛送到毛主席手中的。两个少年一般大的年纪,正是广交朋友的时候,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就打成一片,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谭咏春很是欣赏毛泽东的文采,担心毛泽东照顾不了自己,于是就让毛泽东住进了学堂的后斋与谭世瑛同住,又将谭世瑛安排在了毛泽东所在的戊班。
有次,谭咏春出了道《宋襄公论》的题目让学生答作,毛泽东就将自己独特的见解用"康梁体"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这篇文章被一位经学老师评为了不及格,只给了20分。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得这么低的分。
但这篇文章被喜爱"康梁体"的谭咏春看到后,则为他破例打了105的高分,对于谭咏春的这种行为,其他老师颇有微词,谭咏春却说:"毛润之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志高远,见解精辟,是难得的好文章呀!"
在点评一番后,谭咏春还在毛泽东的文章上细心地圈点,并在文章的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谭咏春对毛泽东的文章赞不绝口,这也勾起了校长李元甫的兴趣,他拿着毛泽东的文章和诗仔细阅读,发现果真与谭咏春说的一样,毛泽东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难得人才。
在谭咏春的大力支持下,李元甫答应让学生学习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并学习"康梁体"写法。此后,东山学校的学生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文风更加活跃,而毛泽东的诗词也被批上"传观"二字,成为了同学们参考学习的榜样。
作为毛泽东的好友,谭世瑛也学习到了很多,他不禁对毛泽东产生了一种钦佩之情。不过,他们很快就迎来了分别。
在学校一起学习的日子过得很快,秋去冬来,一夜之间大雪覆盖了整个学校。谭咏春和李元甫一起坐在火炉旁边看着外面大雪纷飞,不禁感慨道:"这一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已经到了冬天。"
李元甫手捧毛泽东的诗词说:"这个毛润之,诗写得非常不错,当初要不是你向我力荐他,或许这么好的学生还留不住我们这里呢!"
"是呀,不过润之的思想早已突破我们教的,有时候我感觉我教的东西,他早已吃透。"谭咏春的话让李元甫不禁陷入了深思。谭咏春见状又说:"我想,咱们是不是和他本人商量一下,建议他到长沙去念书,毕竟那里可以学到更好的东西。"
李元甫虽然舍不得这么好的学生,但也是爱才之人,不忍毛泽东在东山高小虚度光阴,只好点头同意。
晚上,毛泽东就被叫到了谭咏春的书房里,谭咏春问毛泽东:"这几个月来你在这里学到了什么?"毛泽东一一作答,谭咏春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表示肯定。
东山学校
之后又将白天自己与校长的考虑与毛泽东说了出来:"我和校长觉得以你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去长沙念书。"
毛泽东兴奋不已,但情绪很快就低落下去。毛泽东难过地说:"长沙没有我的亲人,更不会有人举荐我,我如何能去得了长沙念书。"
谭咏春哈哈一笑说:"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和校长及几位老师会共同为你写一封联名信。推荐你去长沙中学读书,并请求作为公费学生录取,这样你就可以免费上学了。"毛泽东激动得脸颊通红,连忙鞠躬道谢。
一个月后,长沙中学寄来了录取通知书,毛泽东在谭咏春和诸位老师的帮助下,顺利成为了公费生被长沙中学录入。这也迎来了与好友谭世瑛的分别。好友写信,请求帮助
毛泽东在东山高小念书的第二年,就在恩师谭咏春和校长李元甫的推荐下,去了长沙中学念书。
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出发那天,谭咏春和李元甫都来为他送行,好友谭世瑛就在他们身后默不作声地走着。谭咏春最后叮嘱毛泽东:"润之,去了长沙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自己立下的志向,我们就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
毛泽东的眼睛微红,他很舍不得恩师,也舍不得自己的好友,他哽咽地说:"我知道了老师,我一定不负你们的期望。"然后他看看谭咏春身后的谭世瑛,说:"世瑛,此一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请你务必要与恩师保重,有时间我一定回来看你们。"
听到毛泽东与他告别,谭世瑛努力克制自己伤心的情绪,慢慢点了点头。毛泽东最后又深深鞠一躬,说:"润之就此别过,保重!"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逐渐使毛泽东无暇分身,他与谭世瑛就此失去了联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才收到了谭世瑛的来信。
毛主席
谭世瑛从东啥呢学校毕业之后,又在父亲的监督下念了几年私塾,他的文采还算出众,国文根底深厚,便以教书为生,还在湘乡有名的春元中学教过高中语文,生活过得还算平淡。
但他在国民党邵阳县政府当过一段科员,就是因为有这段历史,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并没有为他安排工作,他的生活也逐渐变得拮据起来。
于是谭世瑛便想到了给毛主席通信,希望毛主席能帮助他重新获得工作。
1949年,毛主席正在处理公务,秘书将一封信交予他办公桌上。毛主席拿起信件一看,原来是少年好友谭世瑛的来信,信中谭世瑛对毛主席进行了衷心的问候,毛主席看后,对那段时光很是怀念,他仍记得第一次见谭世瑛时一见如故的感觉。
毛主席
毛主席立刻提笔写了回信:世瑛兄,惠书及大作诵悉,甚为感谢!尊况如何,甚念。如有意见,尚望随时示告。
这封信一直到1950年才由湘乡县的邮递员送到了谭世瑛的家中。此时湘乡县刚刚从旧政权解放出来就收到了中央的来信,湘乡县大育乡十二村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人们奔走相告,跟着邮递员一起来到了谭世瑛的家中。
人们就看见一封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字样的信件,慢慢从邮递员的包裹中拿了出来,谭世瑛小心地将信件收入手中,细细地摸索着信封上面的大字。乡亲们都好奇地凑过身躯,叫喊着让谭世瑛快些拆开,他们也想见识一下毛主席的墨宝。
应乡亲们的要求,谭世瑛小心地将信件拆开,认认真真地看着信中的内容。见他不读出来,有些不识字的乡亲就急了,焦急地跺着脚说:"世瑛,上面写了什么,给大家念念吧!"无奈,谭世瑛只好将信中内容大声地朗读出来。
能与毛主席通信不仅是谭世瑛一家子的荣耀,也是全乡的荣耀,民众都无比骄傲。
晚上,谭世瑛再次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不过这次他确实有事有求于毛主席。他将这些年的境遇一股脑地全部写了出来,希望毛主席能看在同学一场的份上为他安排工作,缓解紧张窘迫地生活。
寄出去信后,谭世瑛很是忐忑,因为在念书时期他就十分清楚毛主席的为人,毛主席并非忘情忘义之人,对于自己的请求,毛主席或许会真的为他安排工作,但他心里还是十分担忧。
毛主席
不久,印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件再次寄来,这次谭世瑛再也顾不上小心翼翼,慌忙将信件拆开,可里面的内容,却令他高兴不起来。
毛主席虽没有忘记少年友情,但并不代表毛主席会违背自己的原则,为亲人徇私情。面对谭世瑛的诉求,毛主席很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信上说:"对于你生活上的困难,我深表同情,而你的情况我并不全部了解,不知该怎样帮助于你。你家里要是有困难,向乡里汇报则为上策。"
此次通信过后,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与谭世瑛又有过四次通信,对其生活十分关心。当听说恩师谭咏春去世后,毛主席更是拿出自己的钱,给谭世瑛寄去300元以示周济。
毛主席
但毛主席始终没有答应谭世瑛工作的事情,总是婉言拒绝,这是毛主席的原则。上京告状,毛主席:政府依法处理
从1949年开始,毛主席与谭世瑛通信多次,对于谭世瑛生活困难等问题,毛主席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前后有两次将自己的稿费寄给谭世瑛以示周济。
如1955年毛主席写给谭世瑛的信中这样写道:去年夏天来书收读,情况困难深表同情,寄上人民币壹佰元,聊为杯水之助,如果还有需要,还请与我诉说。
收到信后,谭世瑛便到汉口找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谭政,帮助他治疗眼疾。谭政与谭世瑛是邻居,又是同族。谭政年轻时候曾在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门下念过书,所以谭政与谭世瑛的交情很是深厚。
谭政
可到了地方,谭世瑛才知谭政此时并不在汉口,他干脆直接上了北京求见毛主席。毛主席听后邀请他到中南海做客。
两人谈起少年趣事,很是怀念,当谈到谭咏春先生时,毛主席充满深情地说:"恩师是一位热心的教育者,他是爱惜人才的!"并对当年谭咏春先生力排众议举荐他进入东山高小之情很是感激。
之后,毛主席特地安排谭世瑛到医院治疗眼疾。但谭世瑛此次进京并非只有治疗眼疾这件事,还有一件事情藏在他的心里。
在治病期间,谭世瑛写信给毛主席反映家中遭遇:他有4个儿子,大儿子谭可夫当过伪营长,参加过反革命组织,后被逮捕镇压了。二儿子谭吉生,卖壮丁外出后再没有回来,生死未卜。三儿子谭斗生曾当过排长,但因隐瞒大哥谭克夫的罪行,最后被人民政府镇压了。四子谭可有,一直在家务农。
谭世瑛认为其儿子确实有罪,但政府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妥当,希望毛主席能帮助他重新为他儿子审理案件。
对于谭世瑛反映的这些情况,毛主席并没有轻信,也没有轻易表态。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毛主席亲自写信给中共湘乡县委,要求当地政府重新调查。
毛主席在信中写道:湘乡县委的各同志,我曾在四十多年前与谭世瑛有过同学关系,他此次进京向我反映了一些问题,希望你们能如实调查。
毛主席将谭世瑛向他反映的问题又向湘乡县委政府说明,又说:"此人历史我完全不清楚,请你们查明告我为盼。
中共湘乡县委接到此信件后,立即组成调查小组对当年的事情重新进行了调查。调查小组对毛主席的指令很是重视。
他们又将案件重新整理过后发现,当年政府将伪营长谭克夫和排长谭斗生逮捕后,并没有直接实行枪决,而是进行深刻教育后几次宽释,但他们依旧知法犯法,不将法律放在心中,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安全,所以人民政府才将他们实施镇压。
湘乡县委将这一情况写成材料,如实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实为失望。在谭世瑛写信给毛主席告别后,毛主席即给谭世瑛回了信。
毛主席将湘乡县委调查的结果说予谭世瑛,并说:"鉴于你的两个儿子所犯下的罪行,我认为人民政府是依法处理的,是应该的。你则只有一些旧社带来的缺点和在对待你两个儿子的态度上有些不妥。"
毛主席
他希望谭世瑛能够看开一点,把旧社会的思想转变过来,督促全家努力生产,而不是纠结于陈年旧事,要听干部的话。
这封信是毛主席对老朋友的肺腑之言,既是对谭世瑛的关怀和帮助更是对他的批评。毛主席没有被友情而冲昏头脑,而是理智地调查事情原委,不使一人蒙受冤屈。毛主席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为老朋友开后门,没有给老朋友推脱罪名的特权。
当谭世瑛收到毛主席的信后,被毛主席的话深深震撼,虽然信中毛主席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但对他的忠告就像是春风一样令人舒心。谭世瑛也意识到自己或许就是没有将旧思想转换过来,他决定放下过去,不负主席的期望。
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劝说下,谭世瑛返回家中安心务农,他还不断告诫儿子一定要听从党和人民的话,努力搞好生产,建设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