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眼里,提到千古一帝,第一个想到的大多是秦皇汉武,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是在西方人眼里,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的,只有秦始皇,成吉思汉,杨坚三人,而其中尤为推崇杨坚。 秦始皇不用多说,国人应该没什么异议,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横扫欧亚大陆,也好理解。但是对于隋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说法,相信国人听到都会略感吃惊。诚然,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300多年的纷争,如果算上西晋这个短命王朝,那么就是近400年的割据分裂,这一壮举也足以载进史册。但是隋二世而亡,实在太短命,存在感也就不高。也有人觉得杨坚纯粹是摘了北周的果子,不算真正的打天下。 西方人推崇杨坚的说法,是源于美国科普作家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杨坚位列82名, 将隋文帝杨坚看做是封建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杨坚凭什么能获得西方人的青睐?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杨坚的上位之路。 杨坚出身于关中豪门世族,祖上曾任西汉丞相、东汉太尉和北魏司马。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辈,正值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经历北魏到东魏、西魏,再到北齐、北周。杨忠官至柱国大将军,被封为隋国公。杨坚后来娶了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 杨坚少时性格深沉,特立独行少言寡语,15岁就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16岁封升任骠骑大将军,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公元568年杨忠去世了,27岁的杨坚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后来周武帝宇文邕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聘为皇太子妃,与杨坚成了儿女亲家,也对他愈加器重。 在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杨坚功劳卓著。他曾率领三万水军,在河桥大败北齐的军队。杨坚随周武帝亲征,平灭北齐后,晋封为柱国公。他还先后被任命为定州总管和亳州总管。 北周宣帝宇文赟沉迷酒色,暴虐荒淫,没多久就纵欲过度魂归九天。 大臣们选定了杨坚辅佐小皇帝,进入朝廷成为辅政大臣,捡了个大便宜。可是捡便宜也要有捡便宜的资本不是?杨坚的专权揽政让北周重臣、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讨伐杨坚,益州总管王谦等人相继起兵响应,很快便积聚起几十万大军。他任命上柱国韦孝宽为主帅,在山西沁水打败叛军,最后将尉迟迥围困在邺城,攻破城池后,尉迟迥自杀身亡。不久,各地的反叛先后随之平息。 不久,杨坚就以谋反的罪名将宇文泰的五个藩王儿子们杀掉,加上之前被捉拿斩首的宇文泰的孙子、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北周皇室势力基本被清洗殆尽。 北周静帝宇文阐下诏宣布禅让,杨坚假意谦让一番,便即位称帝了,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 这么一看,杨坚创业好像也确实是命好,运气成分比较大,拥有最好的资源,也难怪国人很难将他比肩秦皇汉武。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结束割据,让中华大地重归一统,只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上位后杨坚的一系列举措。 中国人看帝王,看重的是人治,英不英明,而西方人看重的是法制精神。 隋文帝上任后,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成为了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史称"开皇之治"。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非常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开皇之治留下的经济基础。 他还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即五省制,设置了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兼顾集中性与效率性,加强了中央的控制权,也被后世一直沿用。 对地方行政机构也进行简化,实行州县两级制。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也节省了大量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 制订了《开皇律》,废除车裂、枭首等残酷刑罚。规定凡判处死刑,须经"三奏"才能处决的死刑复核制度,同时,整肃吏治,惩治贪腐,隋文帝时期,是吏治最清明的时期。 废除了世家门阀制度, 重才学而不重门第。 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寒门从此也有了晋升的通道,并由此影响了中国后世上千年。也正是这一点,后来他儿子隋炀帝杨广做得更加激进,触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利益,也是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他还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渐强盛。此外,统一了分裂时期的各种货币和度量衡,使得南北交流更为顺畅。 对外,北击突厥,东突厥可汗在开皇四年上表称臣,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表示愿意作为藩属,永世归顺。 在西方人眼里,杨坚实行更多的是"人治",也就是重视人文,而不是秦始皇的武治,是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强权,是专制。这一点也跟西方国家口中一直宣扬所谓的人道主义相一致,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人更加推崇隋文帝杨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