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凭什么?
组团包机出海"抢订单"、获评国家"千兆城市"、千亿工程通苏嘉甬高铁开工……最近的嘉兴,热闹非凡。
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隔河相望。周围邻居各个强劲,"小城"嘉兴在长三角有何优势、如何突围?
图说:空中俯瞰嘉兴南湖湖心岛。新华社
然而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将嘉兴列入"1+8"协同发展规划。
今天,嘉兴召开市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嘉兴市委关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加快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和推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
嘉兴未来怎么干?这份万字"宣言书"指明了方向。从之前的参与"接轨",转向更深层次的推动"同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嘉兴迎来了巨大机遇。但也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中选"的是嘉兴?
嘉兴的竞争优势在哪?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各地正紧锣密鼓部署"拼经济",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和真心实意,帮助企业穿越寒冬。
"对招商来说,见面是最好的方式。"为了让企业和客户尽快面对面交流,优化防疫"二十条"政策一出台,嘉兴就迅速谋划政府包机,组团出国。第一站就选定12月初在日本东京举办的AFF亚洲纺织成衣展。消息一出,50多家企业近百人报名参加。
图说:嘉兴市商务局包机赴东京参加AFF展会。网络图
为让大家尽早坐上包机,从防疫、签证、航班到展位,当地各主管部门都在突破常规,为企业打开绿色通道。
"包机团"接连不断,目前,嘉兴市已确定未来一年的80多批出境团组名单,尽可能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
我们常说,勤劳致富。近年来,嘉兴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预计今年嘉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6800亿元、增长 3%左右;财政总收入约103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595亿元,总量均保持全省第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离不开嘉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嘉兴地处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湖州等城市均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尤其是近年来,嘉兴以"枢纽嘉兴"建设为载体,持续放大区位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钱江通道北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二期、杭海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用,"三纵三横"高速路网全面建成,嘉兴机场正式获批。
11月30日,通苏嘉甬高铁开工。对嘉兴而言,通苏嘉甬铁路将实现与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四大城市轨道连接。
图说:通苏嘉甬高铁走向示意图。网络图
《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空铁提能,加快嘉兴高铁南站改造提升,强化与虹桥、浦东、萧山等主要枢纽的快速联系,打造长三角核心区零距离换乘的高能级综合枢纽。大力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乍杭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和嘉善至西塘、嘉兴至枫南等市域铁路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协同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此外,嘉兴还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上海进入浙江的"第一站",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上,更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内圈"城市。优越的区位,使得嘉兴成为周边大都市技术、资源等红利溢出效应的受益者。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嘉兴学院)联合主任刘培林认为,嘉兴作为浙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与周边城市互动比较频繁。"这几年,嘉兴在发展规划、金融服务、人才发展、要素流动、民生服务等领域与周边城市合作更加紧密,比如就在6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就联合上海、苏州、嘉兴三地,创新试点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支持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异地房屋租赁费用,这样的交流互动,是极具代表意义的。"刘培林说。
嘉兴为何要全"数"前进?
"桐乡是浙江省的传统工业大县,传统产业包括蚕丝、化纤丝和玻纤丝,应该说这三根丝支撑了桐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底盘。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让桐乡转入到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于会游用桐乡推动"三根丝"到"三智一网"转变的数字产业案例,引出了这场世界级盛会给桐乡带来了何种新气象的话题。
自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9年,会址就坐落于嘉兴正西方向约26公里的乌镇。每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千余名代表都会来此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
图说: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网络图
自首届大会在乌镇成功举办以来,嘉兴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坚持抓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呈现产业韧性强、创新推进快、转型升级稳的特点,成了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数字化让城市更智慧。《实施意见》提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城市大脑"在各行业各领域开发部署和普及应用,城市运行、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嘉兴"建设成效明显,成为"数字长三角"的样板区。
数字化也点燃了嘉兴的科技创新"引擎"。近年来,嘉兴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实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根计划",启动建设湘家荡、天鹅湖等科创湖区,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相继落户,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中科院浙江研究院等创新集聚效应日益凸显,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4%,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国城市第22位、全省第3位,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鼎"。
如今的嘉兴,科创实力不容小觑。
嘉兴还在不断扩大视野布局,加速形成科创发展格局,2021年牵头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通。目前,已有41家单位加入。
图说:长三角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启用仪式。嘉兴市供图
成立至今,路演中心不断深化数字化改革,架起疫情时代全球高科技项目合作交流连心桥,举办了路演活动近300场次,吸引了全球数以千计的创投机构、高质量科创项目参与其中,700多万人次线上观看,成为了让创业者向往、投资者便利、产品展示充分、要素融合有效的科创交流平台。以项目路演为链环,不断增强区域黏合资本、技术、人才、交易、服务、信息等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建立一批战略性、创新性领军人才圈,加速促进一批顶尖高新技术成果落地。目前,累计撮合落地签约项目超400个。
数字化改革成果也已"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嘉兴百姓的生活。近几年,嘉兴紧盯人民群众医保办事便捷化这个"身边小事",以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为"切入点",从"一卡通"到"一码通",全面提升嘉兴市群众长三角就医购药保障水平和办事服务便捷度。
从2017年6月起,嘉兴市率先实施与长三角部分地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刷卡结算,到2019年11月,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住院和普通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先实现市域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一卡通"。2021年以来,嘉兴市医保局以建设长三角医保服务最便捷市为目标,以医保电子凭证为载体,迭代升级"一卡通"为"一码通"数字化场景,实现以实时结算为核心、信息查询、参保登记等多业务集成融合办理,打造医保便捷服务"嘉兴样板"。
图说:医保电子凭证。网络图
嘉兴要如何成为"中心"?
各项成绩单亮眼,但嘉兴并未止步,如今这座城市有了更重要的任务。在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嘉兴被赋予"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这一历史新定位新使命。
何为"重要"?何为"中心"?何为"重要中心"?《实施意见》为嘉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以高质量、系统性、一体化为工作导向,以打造实力型、创新型、枢纽型、品质型、活力型、开放型、智慧型城市为主要目标,以空间重整、功能重构、机制重塑为重点路径,全面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嘉兴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嘉兴学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孙庆刚看来,嘉兴要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必须要持续深入推进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实现城市能级的蝶变跃升、跨越发展,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增长极、人才池、创新核,成为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中心节点。
2016年,在上海浦东快速发展的格科微电子有了外迁工厂的意向。一年后,格科微电子项目成功落户嘉善经开区。作为国内图像传感器的龙头,格科微电子可以说是一名彻彻底底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生"——设计研发在上海张江,晶圆代工在江苏无锡,封装测试在浙江嘉善。2021年,格科微电子产值一路增长至38亿元,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量世界第一。今年8月,格科微电子又成功研发单芯片0.7μm3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打破韩国海力士技术垄断。
图说:格科微电子。官网图
在格科微电子这个"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一批半导体产业核心企业落户嘉善,总投资近300亿元,目前格科嘉善工厂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5%左右,其中65%以上由嘉善企业提供。
去年起,沪苏浙皖联合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四大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创新平台和科研资源共享。为打造新产业集群,嘉善迅速出台产业、金融等一揽子政策,发布祥符英才计划,加大人才补助力度,并由政府出资,先代建了一批适应集成电路产业的标准厂房,加快大项目落地。
小小的传感器折射出的,正是嘉兴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中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嘉兴市不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合作,各县市区建立了与数字经济、光伏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领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通讯产业等领域相关的各类产业园区,如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秀洲光伏小镇、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海盐经济开发区5G产业园等。引进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企业数百家,主要涉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电通信、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光伏新能源、生物健康、空港建设、半导体芯片、光通讯、智能机器人、时尚产业、5G通讯等产业,带动了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图说:空中俯瞰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孙中钦 摄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优势,也得益于嘉兴近些年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的多项举措。目前嘉兴已经实现了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市和各县(市、区)全覆盖,"四张清单一张网"有序推进,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新民晚报记者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