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米的口感和品质的要求提升,所以东北地域种植的一年一季的优质粳米开始逐渐被南方人喜欢和接受,至于说如果出现优质东北大米在南方卖不动的情况就要从产品销售价、销售渠道、营销宣传等多方面去总结完善。 首先从产品销售价来说,东北地区的大米是本身一年一熟种植模式,大米的出米率相对比于南方的籼米来说比较低,这就造成了北方粳米的价格比较高,同时东北大米运输到南方会有运输和存储的费用,所有的费用相加,就造成了大米的出厂价格比较高,很多做东北大米的商家都把大米的利润加的很高,所以过高的终端销售价格让日常消费者难以接受。一般来说如果东北大米比当地的籼米多个5毛到一元的差价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但是如果与当地籼米价格相差过大,则很难卖上销量。 再有就是东北大米的口感比较好,所以相对价格也比较高,在销售渠道上尽量以一些高消费的客户群为主,特别是一些真空礼品包装的大米销售价格较高,只能从团购和特产礼品店入手,普通的粮店渠道很难打开销售渠道。我有个专门做东北大米的朋友,之前尝试了很多超市、粮油渠道,但是却难以打开局面,直到后来直接联系到了一些高档餐厅,因为大米口感好,又拓展了很多的餐厅用米需求,慢慢地在当地打开了市场,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还有就是东北大米的营销宣传,很多人都听说过东北大米,但是由于东北大米的知名度比较高,所以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冒牌的东北大米,这些大米严重影响了东北大米的声誉,造成了很多人对东北大米质量的误解,所以要想在销售上打开局面,必须选用东北优质大米,采用免费品尝、试吃等多种手段,让人真正感觉到米质的差异化,才能逐渐积累意向客户。从现在的消费趋势来看,人们逐渐认可了东北大米的口感和品质,但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应该根据实行销售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加以解决。大米生意利润不能定的太高,主要是通过走量来获得更大利润,再有东北大米在南方销售,特别应该注意大米的储存问题,防止因为南北气温差异过大,导致出现"捂米""霉米"的问题。 优质东北大米为何在南方卖不动?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谢谢邀请。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 东北大米好吃! 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不存在什么争议,如果说你不知道,说明你见识短。 二十年前,我在北京景山高中附属中工作,那是一个公立的收费高中,高收费!学生全国各地都有,吃的就是东北大米。当时,一些招聘来的南方老师不理解,后来吃了这种大米,服了,啧啧称奇。为什么,为什么东北有水稻?这么好的水稻大米?一次我们东北老师和南方老师还有一些争论。后来我们去了北京几个农贸市场,比如前门大街集市,大红门服装城集市,北方批发市场等等,所到之处,当时都是袋子装的,精装的少。凡是贵的,显要位置,都是东北大米。老板娘说,你是买好的,还是普通的?好吃的,就买东北大米贵点儿。作为东北人,我第一次了解到东北大米的地位。后来云游四海南方也常驻,南方大米真的不好吃。 最近十几年,经常住在上海,孩子在。应该说对上海大米了解一些,有发言权。上海开放国家性城市,古今中外什么大米都有。贵的大米,就是东北大米,泰国香米!上海普通老百姓喜欢吃东北大米,你去欧尚超市,高端大润发超市,高端大米都是东北稻花香大米。近年来,上海市和吉林省,黑龙江省每年都有订购协议,订单生产东北粮食,上海农贸公司荣誉出品的大米,黄豆,杂粮都明确标注产地:东北吉林,东北黑龙江。 东北大米好吃,好卖。不好卖的原因是 一,最近几年,假冒伪劣东北大米充斥市场。有些人用南方大米混入东北大米,比例5:3,5:1,甚至于10:1。 二,价格比较高吧,有些普通老百姓吃不起。 三,销售不规范,渠道杂乱无章鱼目混珠。 东北大米好吃的原因 1.中国独一无二的黑土地,开垦时间太短,营养物质丰富,大自然的馈赠。 2.优选良种,稻花香优选,只是其中之一代表,其他品种也不错啊! 3.一年一季稻子,营养物质丰富。不像南方一年两季三季,粗制滥造。 4.气候类型独特,早晚温差大,有利于籽粒成熟稳重厚度。 5.东北商品粮基地,吉林,黑龙江远离工业污染,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污染。这是中国硕果仅存的黑土地商品粮基地保护地呀。 6、东北大米好吃不仅仅是稻花香,还有其他大米。还有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玉米,小麦,杂豆,杂粮。 好吃不贵,东北大平原的馈赠。 还好吧,类似五常大米等在南方名气也响,广告做了很多。但不可否认,最近似乎对东北好感度有点下降,以上海和周边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如下。 一,这几年,上海等地加强了本地地产新大米的品牌建设力度。9个涉农区纷纷基于科学绿色种植,推出了生态大米,品牌化+精品化。而江南地区历来是鱼米之乡,居民对吃比较讲究,新大米的口味糯而香,自然吸引力更大。地产新米比东北大米早上市,时间也有先机。 二,东北大米,包括五常在内,近年来宣传过度,似乎一夜之间冒出许多东北大米,鱼龙混杂。南方居民品尝后,觉得口味不过如此,而网上开始不断曝光一些供应商和经销商经常将陈米抛光后混杂新米一起销售的行为,更增添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三,中国面积大,物流成本高,而好大米其实对保存温度很讲究,针对大米运输和储存,我国普遍还缺乏保温和低温概念(少量高端米有),东北运来的大米品质不符合消费者期待也是必然的。 总之,说太好的产品,一旦名不副实、鱼龙混杂,丧失信任度很容易。同时,乡村振兴使本来就是稻米产区的南方也纷纷加强粮食生产及稻米的生产技术,加之进口大米扩展了居民选择,东北大米优势自然有些削弱了。 第一,假货太多。第二上海本地的稻米不输给东北。崇明生态环境好 正在打造世界级的生态岛。崇明大米都是国营农场的 规模化经营 而且全程有人监管。价格也不高 压根不抛光 很受本地人喜欢。现在很多江苏的大米都在冒充崇明大米...... 本身南方就专产稻谷,再加上吃惯了自己的大米,也就不想吃别的地方大米了,自己家产的吃来经济实惠,何犯于再花钱买呢?石头往山里搬明知故犯。 饮食习惯不同而已! 为啥总是搞这些无聊的问题,刻意挑拨南北关系。咋想的啊!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目前就在做大米生意。 东北大米不可否人确实是Q弹香气四溢。正宗的五常大米煮的米饭那叫一个香。 那为什么在南方卖不动呢,本人观点主要是以下两个: 1,东北大米Q弹,但是南方人吃惯了软糯的湖南米跟江苏米,大部分还是不习惯的。所以东北大米在南方基本是拿来煮粥的。 2,普通的东北米只有保留Q弹的口感却没有稻米的香气,要有Q弹带香气的目前在超市基本一斤得5元以上。买米的主力军目前还是家里的老人,5元的大米对于老一辈人是比较不好接受的。 这是东北大米在南方买得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谢谢邀请。 在广西人的眼里,出了广西,往北的都是北方。北方意味着遥远,不了解。尤其东北,只存在于电视中,感觉是那么的触不可及。因此,东北的大米好吗?真的好吃吗?没那个功夫去想太多,反正来自湖南湖北的大米也多的是。 首先,观念上的东西最难改变。我们小时候家里种四五亩地,但是劳动力只有父母和我们姐弟俩,外加耕牛一只。每一季收成大概是五千斤左右,除去上交公家的,余粮足够我们一家几口人吃饭。因此一直没有买粮食的观念和动机。再者我们自家种出来的稻谷,用的肥料基本上有机肥居多,碾出来的大米煮粥都是香气四溢的,白米饭都能吃两碗。南方,如我们这种家庭不在少数。即使到了今天,仍然不少家庭会种上一亩几分地,吃上自己绿色环保的粮食。湖南湖北还算比较紧邻,在交通方便的今天,很多人都出过省,见识过鱼米之乡,因此感情上比较容易接受该产地的粮食。 第二就是成本问题了。遥远的东北意味着运输成本的增加。大米是日常必须的消费品。不要说差距一块钱,哪怕就是一两毛钱,在算盘打得精准的居家妇女和老太太眼里,看似同等质量和口感的大米,价格决定了最终胜利者。毕竟每斤省两毛,一个月也能变出了酱油和盐的开销。 第三应该还是在营销上。东北黑土地,书上有提及,电视上有宣传,但咱们没亲眼见过,类似咱们这种土包子也很多。关于东北大米的营销我们看到的也少。不了解,不清楚,在众多选择之中,除了极少数有雪乡情结的异类分子,咱们还是不太想拿自己兜里的钱去试一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水土再好,在被称之为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大家伙也许不是那么感冒。好比东北的烈酒,在咱们长年不知冷冻为何物的温暖之地,口感太烈,太呛。这与酒的品质无关,和气候和饮食习惯相连。 第一,味觉记忆。一直吃南方的籼米,对于粳米口感不一定认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假的太多。利益的驱使,很多好的东西都难以保证品质。 以上的理由都是客观的东西,产品卖的好不好在于市场运营。只要推广好,质量好,在什么地方都不缺消费者。特别是人口十几亿的中国。 上世纪90年代,去沈阳电子产品例行试验站测试产品,吃到正宗东北大米,确实好吃,又糯又香还有点甜。现在苏州的五常大米估计都是假的,吃口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