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社会家长与孩子的分歧与矛盾那么大?
1.家长对孩子的不认同。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分享一下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长就在那里说三道四,说这个同学怎样怎样,你以后别跟TA玩,这样就很容易让孩子(或者别人家的孩子)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有时候说了自己在学校干了什么,家长又会说你这样不对,应该如何如何,其实很多事情只需要说几次就行了,别总把孩子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你经常说他做的不好会使他变得不愿意跟你交流,毕竟谁也不喜欢挨批评吧,如果这件事说出来不被家长认可的话,那谁会说出来呢?
2.代沟以及家长缺少关心。
很多网络用词或者某些梗只有孩子懂,而家长却一脸懵逼,所以孩子更喜欢和同龄人交流。此外孩子跟同学和朋友之间交谈的主题包括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而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学校就沉浸在浓厚的学习环境里面了,回到家还要被家长强迫学习,要知道孩子的日常生活可不止学习这一部分,虽然说这是最重要的部分,但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其他方面也要有所关心才对。
3.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叛逆期
很多家长认为"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都是对的""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不是我的错",其实不然。家长认为是对的,对于孩子来说却未必,一切都要以实际情况出发,这里的实际情况,是指孩子自身的实际,而不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现在这个社会是创新、开放、现代化的社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而作出改变,网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回到主题,当孩子长大到叛逆期了,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而当这些想法与家长的意愿相违背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矛盾。此时孩子正处于年少气盛的时期,作为家长不应该去打击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尝试更多的新事物,不管他们成功与否,这些都是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历,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可惜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孩子叛逆只是单纯地想和他们作对,却忽略了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导致矛盾加深。
家长与孩子的分歧与予盾是家长与孩子成长的年代不同产生了认知上的不同。有的家长没摸透孩子的心理,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与周围的孩子攀比,孩子有抵触心理但是又不能不服从家长!
国家教育出新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减轻了孩子的作业负担。
因为他们都很讨厌家长一直管着自己,就会时不时的与家长发生冲突,而这样会使那些家长们认为孩子不听话,就会使用武力威胁,然后你懂[看]
家长与孩子对社会新生事物认知度,差距太大。
家长和孩子交流太少
孩子和家长的代沟与分歧一直存在,在不同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在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丰富而已。
很简单,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成绩好,为自己争光;而学生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玩耍。
每代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家长控制欲太强,要求孩子事事听安排。可是现在的孩子太有主见,见的多,他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和孩子之间要以朋友的身份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把家长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个人的理解是沟通不够理解不够,和思想差异过大】孩子每天都在成长,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如果家长总是把他们当成童年时候的模样,其实就已经把自己和孩子放在了不同的立场上。沟通要从心开始,如果只注重形式和身份没有了心的交流,沟通就不能成立。很多父母都是碍于家长的面子,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总是用命令或者说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年纪小的时候他们还能听得进去,但是年纪大了之后自然就不会听进去,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他们渴望被尊重和被理解,而不是来自家长单方面的说教,讲道理。如果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其实家长和孩子就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自然就没有办法正常的交流,各说各话。(这一条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的)真正的教育是要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然后再将孩子带入自己的世界,这样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有的时候孩子追星,玩游戏,看动画片,有什么样的兴趣,往往是因为家长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从一开始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否定孩子,以耽误学习为名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去认真了解,这其实是从父母的角度关闭了沟通的大门。毁掉孩子的从来都不是娱乐设施,能毁掉下一代的只有上一代。我认为并不是孩子不愿意说,而是父母根本就没有想要听,和孩子站在了两个世界,不同的立场说话,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其实有的时候父母可以尝试进入孩子的世界中,即使一开始觉得没意思,也要耐心去尝试理解,因为在孩子的世界中那是很有意义且有趣的,父母在了解的过程中说不定就会觉得有意思起来。(但是有一部分家长了解后认为是孩子的不够成熟,也就是家长口中的,没有必要)之所以会沟通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和孩子都活在各自的世界中不愿意走出来,如果父母能够做出榜样,尝试去理解和倾听,那么也能够带领孩子一起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出了问题,必然不只是孩子自己有问题,父母也要学会反思,大人的优势就在于能比孩子想得更多,也愿意做出更多的改变,如果父母总是单方面的觉得自己没错,错的是孩子,那样教育是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的。(网络中的那些家长大部分是溺爱孩子或者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之后的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不当或者不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各种小事积攒而成的改变,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自省,及早发现问题,那么将来在孩子年纪大一些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总结下来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和沟通不够很多家长,无法对自己的孩子做到良好的把控,于是他们就在寻找原因,但是没有找到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就开始认为是游戏的原因。当然家长认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会思考一些我们思考不到的东西但这个并不是家长认为孩子做的事情全无道理的理由。(我也必须要承认孩子们做的一些事的确也是会影响学习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所有事情都是)】我举个例子(以下部分文章来自其他平台本人有大部分的复制和挪移):在刚刚结束不久的比赛上,跳水小将全红婵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斩获了金牌,在赛后的采访中,童言童语更是收获了一众妈妈粉。采访时,全红婵害羞地说自己喜欢打王者荣耀,可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防沉迷新规,不少网友善意的调侃,全红婵赢了冠军,却输了王者。双减政策一出,学生的业余生活也空闲了下来,很多家长表示,不让学生去补课,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网络游戏上,双减本来想给学生更多休息时间,结果却适得其反。如今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新规一出,引得众多未成年叫苦不得,直呼自己的快乐没有了,家长却乐开了花,终于不用每天管着学生打游戏了。(但是大家可以继续观察学生的成绩绝不会因为这次的改革而迅速改变依然会有大部分家长埋怨网络上的其他东西,说是他们影响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至于可能会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此前也出台过未成年防沉迷的规定,未成年账号,每天仅有两小时的游戏时间,后又将每天两小时改成每天一小时,如今更是出台了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新规不仅对时限进行了规定,同时也对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只有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晚上8点到晚上9点提供1小时的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提供游戏服务。虽说,史上最严格的防沉迷新规已经开始实施,但是任何政策的实施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双方配合,希望各位学生。好好学习,不要辜负自己家长学校老师和国家关于学生的所有努力。
感谢迪莫邀请
先拿我自己举例子,我16了,马上要17了,和我爸的年龄已经有相差41岁那么多,我爸已经快60了。年龄的巨大代沟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在价值观、方法论、世界观的很多方面都不一样。
这也是我想提出的论点。
都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我爸是1963年出生的,在他们那个年代经历了那惨痛的十年。虽说那10年结束的时候,我爸才15岁。因为有过这些经历,才导致他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一系列选择上面都会很谨慎,这可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性格。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他才不想让孩子们多走他的弯路,想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我则出生在本世纪初,从我2014年小学毕业开始,我就开始在想用自己的思想去。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在初二的时候,"梦想"这个词隐隐约约的走进了我的视野,初三学习《行路难》那两个字在我的内心中,逐渐变得清晰而坚固起来,所以渐渐变得一意孤行了,我知道我爸不想让我走完路,但是我必须得走,只有走了才知道这条路到底弯不弯,青春在弯路上。
说了这么多,回到我刚刚的论点:我认为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分歧,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都不一样,因为年龄的差距、人生阅历、自我因素所导致。
我爸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世界虽然有点苦,保持淡然的平常心。
而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则是:人不拼,就不是人,正当的梦想是要通过坚持与努力才能实现的,所以人一定要拼,人没有进取之心,他就枉为人了,同时梦想一定要在你的心中永远燃着!就像火炬那样!
厄内斯特·海明威也说过:
只要一个人还有梦想,他就没有老,只有当失望取代了梦想,他才算老。
此外,社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人生阅历,年龄差距,自我性格也会导致分歧
我爸和我相差了有41岁,所以在他比较保守的同时,就显得我非常叛逆。我爸的人生阅历比我多,但是有一些阅历,他也不一定能在我的身上找到,所以二者可以互补。此外我爸的性格比较趋向于安静,而我的性格则比较趋向于进取开放。
综上种种我认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不同,以及。人生阅历,年龄差距,性格方面也会导致社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分歧。
如果要说社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那就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不同所致。
此外还有解决方法:反客为主,多给父母沟通,好好拉着父母给你谈谈心,如果真的没能达成任何共识,那就要双方共同寻找问题。如果能达成共识,就说明还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
我说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