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1950年,朝鲜遭遇外敌侵犯,紧急向我国请求援助。事关重大,毛主席为此召开多场会议。 而另一边的美军不嫌事大,明目张胆入侵我国领空,无视我国警告,还企图将战火烧至鸭绿江。 他们之所以如此放肆,全因其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发表言论,断定新中国不会出兵。 他们哪里知道,恰恰因为此举,触碰了我国的底线, 毛主席下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指示。 一时之间,全国上下的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这其中就有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为打赢这场战斗、为奠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震慑列强对我国的觊觎,无数烈士用生命作为代价,换取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其实,除了毛岸英之外,还有3位身份不一般的青年奔赴战场,其中一人壮烈牺牲。他们是谁?活下来的人,后来又过得怎样? 下面就来翻开那段峥嵘岁月,走进他们不平凡的一生。 毛岸英之死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自从母亲被反动派杀害后,毛岸英再也无法像从前那般无忧无虑。 因父亲身份特殊,加上当时局势紧张,毛岸英带着弟弟颠沛流离、风餐露宿。直到董健吾托人将毛岸英兄弟送到苏联求学,苦难的日子才总算告一段落。 1946年,毛岸英毅然拒绝苏联方面的挽留,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 这天他与毛主席彻夜长谈,对于儿子的成长和独到的见解,毛主席深感欣慰,于是便将人送到 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 "劳动大学"。 说是 "劳动大学",实际上就是跟着劳模们学习种地等知识,毛岸英不喊苦不喊累,越干越有劲。不仅忙自己的地,还经常帮助农民挑水浇菜,乐此不疲。 正是这段时间,毛岸英与未来妻子刘思齐相识、相知、相爱。一来二去,两人的恋情慢慢公开,并受到了不少长辈的关注,比如邓颖超和康克清,她俩可是出了不少力。 在1949年10月15日这一天,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婚礼,简简单单却也刻骨铭心。婚后的生活十分美满。 毛岸英的爱情、事业皆有收获,但是天不能随人愿,很快这份平静就被打破了! 得知朝鲜那边出事,毛岸英第一时间就跑去找父亲,坚定地表达要上战场的决心 。 儿子一番话,虽然让忧心忡忡的毛主席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眉间的愁云更浓了,他担心啊! 随后,毛岸英骑着单车来到医院,看望身体不适的妻子,对即将远赴朝鲜一事闭口不谈。 说完了家常,毛岸英又叮嘱妻子照顾好自己,有时间多去看望父亲,自己要出趟远门,归期不定。 离开医院后,毛岸英也找到岳母告别,言语间透露出对妻子的不舍。 就这样,交代完一切的毛岸英跟随大部队奔赴战场,不曾想仅仅一个月时间,他就遭遇了不测。 当时,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又正值战争关键时刻,大家很是担心他承受不住丧子之痛。 当得知长子牺牲的那一刻,一向处变不惊的毛主席略带颤音道:"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嘛……" 3年后妻子刘思齐闻此噩耗,哭得歇斯底里,旁人看后皆为之动容。 带着无尽的思念、哀伤,刘思齐不远万里来到朝鲜,在毛岸英的墓前泪流不止,最后不舍地离去。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而另一位留给世人无数传奇的父亲,在面对长子牺牲的消息时,他会作何反应呢? 神炮手之子 匡裕民,第四野战军炮兵服司令,彭德怀的老部下,"神炮手"的称号名震四方。 匡裕民出身贫寒,在动荡的年代里,依旧怀有拳拳报国心,坚决不向黑暗的社会低头。心中的信仰指引他前行,在参加农民起义后,匡裕民顺利加入红军,分配到警卫团。 那时候,担任军委副主席的项英与匡裕民曾有一面之缘,对这位身材高大、精神抖擞的战士印象深刻,便推荐他去炮兵连。由此,开启了匡裕民精彩绝伦的一生。 战场上,炮火连天,子弹倾泻而下,只见匡裕民用迫击炮,十分平静地将敌方的机枪点扫平。连见识过各种奇才的朱德,也不禁连连夸赞,称其是块好料子。 在之后的战斗中,匡裕民战功累累,威名远扬。 后来匡裕民开始辗转各个部队,挑选优秀人才,培养出最拔尖的炮兵部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随便领出一个炮兵,那都是精英级别。 有这样的本事,既是好事,也是灾难。 蒋介石心眼比针孔还小,一听匡裕民能力这般大,气得暴跳如雷。一场刺杀行动在暗地筹划,而主人公匡裕民,他又将如何反击? 有一说一,国民党反动派在伪装和计谋这块,一向是人在前面跑,脑子在后面追,很快就被我军察觉出端倪。 毫无疑问,刺杀行动还未进行到三分之二,就被迫宣告结束。匡裕民趁此机会,迅速组织队伍进行反击,直接将一座县城硬生生夺了过来。 时光荏苒,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匡裕民当即申请上前线。 消息传到彭德怀那里,他开怀大笑,心想:果然老部下没让自己失望。很快就同意了匡裕民的决定。其实,哪怕匡裕民不申请出战,彭德怀也会带上他。 我们必须知道,当时美国的军需装备都是顶级的,而我军与其之间的差距则很大。要是匡裕民能带领炮兵一同前往,这胜算也会大一些。 同一时间,匡裕民收到了长子的来信,信中表达他想参加志愿军的想法。 儿子能有这个觉悟,当父亲的匡裕民非常高兴, 他告诉孩子: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磨练是必不可少的! 果然不出彭德怀所料,匡裕民一上阵就让敌军吃了哑巴亏,连续几次拿下胜利。 屡次受挫的敌军反复琢磨匡裕民的策略,自以为掌握清楚的他们,两军交锋后又蒙了:这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正因匡裕民精准且高超的指挥能力,让敌人闻风丧胆,军心涣散。 第二次战役中,匡裕民聚精会神地指挥作战,一个战士火急火燎赶来,噩耗也随之而来。原来,匡裕民的长子不幸牺牲。 话落,旁人唏嘘不已,一同将目光看向匡裕民,更多的则是担忧! 饶是征战沙场多年的将军,此刻眼中已噙满了泪花,他用尽全力不让泪珠流下。不等旁人安慰, 匡裕民反安慰道:"大家认真作战,我没事!我儿子死得其所,为了国家一切都值得!" 在之后的战争中,匡裕民没有缺席任何一场,后来他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上阵父子兵 说起颜伏这对军中父子的经历也是比较传奇,看过的人都会忍不住叹一句"血脉相连"。 颜伏,家庭富裕,小时候的他不用操心什么,只管安心读书。 渐渐地,他开始沉浸书中的万千色彩,充满兴趣。为了增长学识,颜伏前往北平深造,在这里开始接受新思想,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在此期间,颜伏一直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从而被反动派给盯上,三次被捕入狱。 狱中,敌人对他百般折磨,软硬皆施,颜伏仍不为所动,一点有价值的信息都未曾透露给敌人。 好不容易出狱,颜伏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妻子离婚,彼时妻子还带着年幼的儿子。 不明原因的人,可能会指责颜伏铁石心肠,实则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妻儿,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1933年,颜伏正式加入共产党,投入保家卫国的洪流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颜伏因表现出众,职位一路晋升。 1946年,颜伏的儿子颜邦翼得知父亲还活着,兴奋地踏上了寻父之旅,哪知半路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 国民党军营的日子苦不堪言,颜邦翼身心疲惫,只好将寻父的打算搁置一边,现下逃出去才是重点。 所幸,解放军战士所向披靡,颜邦翼所在的部队顺利起义。 成为解放军战士后,颜邦翼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父亲,另一边的颜伏也始终没有忘记妻儿。当他准备请假回家时,却接到了奔赴朝鲜作战的指示,孰重孰轻,他心中已有衡量。 与此同时,颜邦翼也跟随着大部队前往朝鲜,父子俩就这样同在一处却不相识。 直到一次机缘巧合下,颜伏得知自己的儿子也在战场上,他大为震惊,没想得到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儿子"近在咫尺",颜伏却犹豫了,当年他为了革命,抛下他们娘俩,孩子会不会怪自己? 颜伏不敢赌,纠结再三决定给儿子写了封信,不仅能防止见面的尴尬无言,还能表达自己的歉意和牵挂。 信的最后, 颜伏写道:"儿子,你要做一名合格的战士,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看到信件上的名字,颜邦翼激动万分,双手微颤地打开信封,两行清泪砸在朝鲜的土地上。 他是多么想呐喊出声,他是多么想与父亲相认,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要等到战争结束。 终于,抗美援朝圆满结束,志愿军大部队班师回国。而牵挂彼此的颜伏父子,最后在老家相认,一家人终于团聚。 而后的日子里,颜邦翼谨记父亲叮嘱,将精力用在为民做贡献上,自始至终都活跃在基层。 最后一位后生是开国中将田维扬的儿子——田明升。 军长之子 自1929年,田维扬编入工农红军第五军后,一路跟随在彭德怀左右,南征北战。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田维扬在其中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战功赫赫,一路晋升至41军军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田维扬思乡心切,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抽出时间回家。 离开家时的场景,在田维扬脑中一遍遍上演,或许是近乡情怯,内心说不出的犹豫。深吸一口气,做好心理准备后,田维扬敲响了大门。 等待的过程中内心闪过无数问题,妻儿现在还活着吗?他们会不会怨我这些年不回家?他们过得是否安好? 不一会儿,一个瘦瘦高高的青年打开门,询问道: "您好,是有什么事情吗?" 这孩子眉宇间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田维扬哽咽道: "孩子,这些年你母亲过得好吗?我是你父亲啊!" 青年虽然吃惊不已,但对田维扬的身份不疑,慢慢讲起了他走后家中的情况。 知晓母亲和妻子早已离世,田维扬万分感慨,突然询问道: "家中就你一人,为何还守在这里。" "奶奶在世时,常常叮嘱我不能离开,说这里是你的根,你一定会回来,我才没有离开。" 田明升回答道。 偌大的家中,只剩父子二人,田维扬失落极了。 不过,很快田维扬便打起了精神,开始给儿子做起了思想建设,他让儿子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并明确指出,在他田维扬这里,绝对不允许开后门,哪怕是亲生儿子也不成。 于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田明升报名参加志愿军,立志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战场上,田明升从不提起父亲是谁,大家只当他是普通士兵。 每次战斗,田明升总是一马当先,置生死于度外。 结束后,战友们对田明升的表现大赞,田明升无奈地摇摇头,认为这不算什么。 因为他清楚,自己和身经百战的父亲比,还差得远呢! 战场无情,美军的炮火更不容忽视,往往不会给志愿军喘息的时间。 在那次转移期间,一颗子弹打中田明升的腿部,因失血过多,他体力不支晕倒在战壕里。 等战友发现时,田明升已经气若悬丝,抢救回一条命,但那条腿却没有了。 田明升并未因此而消极,而是自信面对生活,于他而言自己相比牺牲的战友,已经很幸运了。 伤好后,他回到家乡务农,自食其力,未曾动过求助父亲的念头。 话又说回来,毛岸英等人只是战争的一个缩影,我们目前所享受的美好生活,皆来之不易。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千千万万,他们从未被遗忘,而是被铭刻在我们心中。 最后,希望我们祖国繁荣富强,越来越好;也希望作为国家未来的我们,为建设事业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