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对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1945年7月,当丘吉尔得知自己竞选首相失败后,面对记者的采访,说出了这句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的名言。 当时的丘吉尔正在德国波茨坦与斯大林,杜鲁门开会。选举失利的消息传来时,他也十分意外。作为二战时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家英雄,凭什么人民不选择丘吉尔,而选择了一个无名之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论是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还是法国的戴高乐,都被各自国家的民众奉为英雄,受万人拥戴。 而丘吉尔,作为保守党的代表,与实力最为强劲的二战轴心国相对抗,抵住了重重压力,才终于带着英国迎来胜利的曙光。 那为什么英国人民此时却要卸磨杀驴,在这个最需要一位优秀领导人匡扶社稷的时刻,偏偏选择了工党的一位无名之辈呢? 对此斯大林甚至挖苦丘吉尔:"你保卫了国家,人民却罢免了你。" 丘吉尔虽然难过却还是毫不留情地回答:"我打仗就是为了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不计任何代价! 追究此事,我们就不得不回溯到二战时期的英国。 当时的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土面积甚至一度占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被世人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德国空军一直徘徊在英国的上空,无数导弹的轰炸,导致了大量居民流离失所,赖以生存的工厂被破坏。 就是在这样的至暗时刻,丘吉尔勇敢地站了出来,化作英国的精神领袖。时至今日,很多英国民众都会把他称之为英国最坚强的领袖。 在BBC的"最伟大的一百位英国人"这一调查中,丘吉尔以压倒性的票数名列榜首,成为了英国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不计任何代价!" 丘吉尔用这简单的六个字,振奋人心,在英国最危难的时刻为人民抗住了一片天。鼓舞着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国家,无论如何他们都共进退! 拥有如此领袖魅力的一个人,挽大厦之将倾,让英国在战争中存活了下,这如何不让人心生敬佩?但令人惋惜的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英国"也确实地死在了他手中。 战争结束时,英国死亡人数高达25万人,这对于一个只有三千多万人的英国而言这无疑一次沉重的打击。 46万栋房屋被摧毁,200万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无家可归。国家的经济总量比战前缩水了20%,英镑失去了世界货币的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让英国背上了超过24亿英镑的债务。 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从未如此穷困潦倒,然而坏事却接踵而至,眼瞧着英国如今势弱,根本分不出兵力对殖民地进行控制。 以印度为首的诸多殖民国纷纷宣布独立,将英国的统治者们赶出了自己的国家。至此,日不落的神话破碎,太阳终究还是落下了。 但这一切的结束并不能归结于丘吉尔的失败,他作为将英国从战争泥潭中拖出的英雄,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全部。 在如此困难的时刻,丘吉尔心中依然秉持着一种渴望——重建大英帝国,让英国夺回曾经失去的一切,重回世界霸主的位置! 不得不说,丘吉尔确实胆识过人,即使刚刚经历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他依然不肯就此结束。妄想再次挑起战争,继续扩张海外殖民地,再次建立昔日的"日不落帝国"。 但即使丘吉尔说得再怎么振奋人心,英国人民对战争的耐心都已经消耗到了极限。如今国库已空,军费还不是只能从人民的牙缝中扣来,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这样的夙愿,英国人民也再也拿不出这份勇气了。 1945年5月23日,就在丘吉尔踌躇满志,希望在有生之年夺回疆土之时,英国大选开始了。作为二战时期的精神领袖,他不但是民族的英雄,更是在危难之际拯救国家的男人,所以丘吉尔并不担心,甚至十分笃定他一定能连任。 但从英国政治制度上而言,他能否当选,和他的关系其实并不大。 看似公正的民主制度 英国所实行的议会内阁制度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虽然也是全民投票,但是投的不是首相,而是议员。议员由人民选择,组成议会把持国家权利。 然后在议会的基础上,产生内阁。内阁的产生并不需要议会内部的二次投票,议会中哪个党派的人数最多,内阁就由哪个党派进行组阁。 而内阁的党派首脑自动升为首相。 也就是说不管丘吉尔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有声望,他始终都只是议会中的一席成员,他所在的保守派能否成为内阁,这就需要党派内所有人的努力。 但令丘吉尔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原本胜券在握的首相位置,却被这样一群猪队友拖了后腿。 保守派作为在二战期间的主要执政党,本身就自带荣誉,再加上丘吉尔这位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称三巨头的大人物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很大的胜算。 但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保守派着实有点飘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和英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根本无需做出改变。 却根本没意料到,吃了多年战乱苦头的英国人民在这次选举上无比的理智,生活可不是靠感情维系的,谁能带给他们更多的福利,他们自然就选谁。 虽然保守派在二战期间立下汗马功劳,但对于国内的民生了解得实在太少。 为了打赢战争,保守派不断地拉高税收,对商品和食品都严加管控,每天定时定量的进食,就连家中孩子需要喝牛奶都要审查一番。从正面角度而言,这样军事化的管理确实为国家带来了胜利。但也因此,让民众对他们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如今战争结束了,保守派依然将目光放在外交,军事,以及收回殖民地上。更别说丘吉尔还在计划着跟美国合作,去找苏联的麻烦。 可以说保守派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劣势,完全没有从战争时期的治国模式中走出来。 而工派显然就是抓住了这个点,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渠道优势,打进社区底层,对于民众而言相比起保守党那些高高在上的将军们,自然是眼前送温暖的人来得更可靠些。 于是不久之后,对首相之位势在必得的,还在德国波茨坦开会的丘吉尔被迫下台。议会之中保守派只占到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了393席,完全就是保守派的两倍。 工党代表艾德礼曾公开表示自己将把所有的时间投身于英国的福利建设之中。为了给人民创造福祉,他会提高英国各行各业的薪资水准,发放救济金补贴人民,还设计了一整套从出生直到进坟墓的福利系统。 当丘吉尔坐着高级敞篷车在各个国家的社交场所之间穿梭时,艾德礼开着自己的老式汽车在各个城市的街头开着宣讲会。 如此一对比,让人很难下定决心去选择丘吉尔,要知道偶像,敬仰都只是精神食粮的一种,连饭都吃不饱,又有什么理由去谈这些呢? 况且,在大选开始前,丘吉尔曾下令让蒙哥马利元帅缴获了德军所有的武器和装备,同时对驻德英军与已经投降了的德军进行筛查,组织,每天进行规范的军事训练。 完全就是一副随时准备向驻德苏军开战的架势! 英国百姓们都明白丘吉尔想要将苏联赶出中欧,重建大英帝国的心思,因为丘吉尔本人就是一位极度反共的统治者。 虽然能够理解,但才刚刚经历了6年生不如死的战争时光的英国人民,实在受不了了。他们无法接受刚刚迎来胜利,如今又要回归到无法预判的战事之中。 综合这两点,英国人民的选择也算是情理之中。丘吉尔作为首相确实带领人民走向了胜利,走过了那段至暗时刻。但民主制度就是这样,看似将权力交给人民是一种极为感性的事情,但情绪是不讲道理,一旦有人提出不满,那所有人的情绪都会被他所带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样的遭遇这很难不让人想到一位与丘吉尔同病相怜的领主——伯里克利。 民主制度其实更倾向于一个柏拉图的理想国制度,作为国家的公民,大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拥有着相同的权力。 这种只存在于理想中的制度,却在伯里克利的手中发扬光大。在伯里克利的带领下,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击败了斯巴达人,迎来了辉煌,璀璨的时代。 更是在这期间完善了雅典民主制度的规则和理念,让所有雅典人民都对他充满了期待和敬仰。 但人心的善变,即使是最伟大的领袖都无法掌控。 战乱的恐慌,受难之人流离失所,瘟疫的降临更是给雅典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恐惧。 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乌合之众》一书中所形容的"集体悲剧"显露无遗——"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人一旦进入了群体,智商就会严重下降,为了获得跟身边人一样的理念,甚至会欺骗自己,抛弃是非,用独立思考的能力去换取毫无意义的归属感。 聚在一起的雅典人民们将国家遭遇的所有苦难,都归结于伯里克利的失败,作为领主,他没有将人民引领去被光明所照耀的土地,反而让他们遭受战乱的伤害。 在千夫所指之下,一万个人口中的谎言,变作了"正义"将他们曾经的英雄——伯里克利——流放,就连他的家人,好友都遭到指控被迫罚款。 没过多久,雅典人民群龙无首,根本无力抵挡斯巴达的军队,直到兵临城下,他们才又把伯里克利推出来作为将军,让他去带领军队。 无奈的伯里克利浴血奋战才终于保卫了雅典的城池,直到之后因为瘟疫被带走了生命,才终于结束了他这伟大而"荒诞"的一生。 这是何等的讽刺? 如今民主制度随着时间的演变,在英国政内形成了议会,内阁制度,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政策"。 丘吉尔所在的保守派,在二战期间损失巨大,为了打探情报,分析战局,近三分之一的人不是过劳死,就是死在了敌军的手中。 如今英国人民为了保障自身的生活品质,全然忘记了自己国家曾经的辉煌,大英帝国的荣光,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似乎只有丘吉尔还记得,还想要夺回。因为他是首相,对于他来说,执政时期的功绩大于一切,他不能不去做!但当人民不选择他的时候,英国的一切损失还是由他来担责吗? 泛滥的民意比浪潮还要可怕,一旦恐惧的情绪在人群中散播开来,不满的情绪就会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控诉,是抵制,是反抗,集体中的人民是没有思考能力的。 他们像是一股从高处落下的瀑布,并没有思考过他们为什么会落下,只是因为"思维惯性",只是因为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就这么做了。 总结 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评判丘吉尔和伯里克利的选择是否正确,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也是民主制度的受害者。 但好在面对全世界各国的疑惑,丘吉尔并没有倒下,甚至在下一次的竞选中成功胜出。虽然工党代表艾德礼在人民福利上做的很好,但上升到世界局面上,英国人民对他很是失望,所以才推举出曾经的首相——丘吉尔。 还真是天底下没有新鲜事。 丘吉尔的故事与雅典的伯里克利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被人民所背叛,又再次被人民所选择。 当人藏身于集体之中,跟着集体一起做决定,就有一种天生的"安全感"。认为自己的决定出自于大家的决定,所以即使选择错了,也不会受到责罚。 在丘吉尔下野的这六年里,他亲述了二战时期所经历的全过程,并写下360万字编撰成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我并不把它称之为历史,因为编撰历史是属于后人的事情。但我有信心的宣称,他是对历史的一个贡献,将对后世有所裨益。" 这部极具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回忆录,完全称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空前绝后的,将这份殊荣颁发给了丘吉尔。要知道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位国家首相或领导人,获得过此荣誉。 让人不得不感叹于丘吉尔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战争历史的深度剖析。 丘吉尔作为"日不落帝国"最后的见证者,将英国从战争泥潭中拉出的英雄,他所做的一切都无愧于一个优秀的首相,一个伟大的领导人。 更无愧于,在后世调查中所获得的"英国最伟大的人"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