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文章:许尤佳育儿 今天我们来讲讲如何吃肉。家长都知道,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少不了吃肉。适当安排一些肉食或食疗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加上冬季天气寒冷,给孩子吃肉可以帮助御寒。但有些孩子一吃肉就积食,一积食就容易生病,让家长很苦恼。那么冬季究竟要不要给孩子吃肉进补,怎么吃才能不容易积食?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指南,提示我们日常膳食应以谷物为主,以肉类作为补益,以蔬菜水果作为辅助补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样搭配的膳食,有主有次,平衡合理,才会有益于身体健康。 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肉类在正常的饮食结构中,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孩子吃肉,也是在满足正常的营养需求。 入冬后,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人体内的阳气也逐渐进入封藏状态。孩子体内阳气比其他季节都要充足,消化能力也更强,这也是入冬适合"进补"的原因。讲白了,就是孩子冬季吃肉,比其他季节要更好消化一些。加上,肉类高蛋白、高能量,能够促进生长发育,还能御寒,孩子自然要抓住"食补"的机会。 但是,家长给孩子吃肉,重点不是吃得够不够,而是吃下去的肉类,孩子的脾胃能消化吸收到多少。 尤其是一吃肉就积食的孩子,怎么吃才能兼顾消化和营养?下面我来详细讲讲。 吃肉前做好1点,才能"补"得进 家长先来看看肉类都有哪些,为什么肉类相对不好消化,以及吃肉前,为什么这一步很关键? 中医讲得"五畜",原指猪、牛、羊、犬、鸡,现在泛指猪、牛、羊、鸡、鸭、鱼类等食物,还包括其附属的奶和蛋。"五畜为益"有补益、滋补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精血不充,非草木之类所能益,是必血气之属以补之,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概的意思是,精血不足,当补之以厚味,使精血逐渐充实。"厚味"就是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动物肉类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性强,多有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的作用。 由此可见,孩子吃肉能补益身体,尤其是补精补血,这是植物性食物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肉类相比五谷、蔬菜、水果更难消化。有数据显示,人们吃各类食物消化的时间约为:水果30分钟~1小时,蔬菜45分钟~2小时,谷物1.5~3小时,蛋白质1.5~4小时或更长,而脂肪就需要2~4小时或更长。肉类中蛋白质和脂肪丰富,所以也相对难消化。 而孩子天生"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是幼稚和不足的,但他们生长发育旺盛,又需要肉类食物来满足营养需求。肉类难消化,孩子一吃多,是很容易积食的。 如果本身就有积食的孩子再吃肉,对脾胃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因此, 孩子吃肉前,家长一定要关注好他的消化情况, 每天观察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有一项或以上不正常,如舌苔厚、口气重、大便不正常、睡不安稳等,就代表孩子积食了。这时候就先不要吃肉,要及时消食导滞 。 简单来说,家长在给孩子吃肉之前,一定要保证消化状况良好,吃进去的肉类,才能转化为营养补益身体,否则就是给身体添堵的"垃圾"。 关注消化,避免积食,是关键的第一步。 吃肉讲究4点,发挥其最大的补益效果 肉类是孩子生长发育重要的营养来源,吃肉容易积食的孩子,只要家长做好这4点,就能减少积食,发挥肉类最大的补益效果。 ● 食用时间:白天吃优于晚上吃 家长尽量选择在早餐和午餐给孩子吃肉,白天气血活跃,有适量的运动,更有利于肉食的消化。晚上新陈代谢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尽量吃好消化的食物。尤其脾胃虚弱容易积食的孩子,晚餐尽量纯素食,不吃水果和肉类,减轻脾胃负担,可以多吃容易消化的五谷、蔬菜和豆制品。 ● 食用的量:因人而异,以少为多 孩子到底吃多少肉合适?答案是,因人而异。 孩子有自己的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状态、消化能力都在不断变化。 加上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家长要多观察和实践,判断的标准依然是消化情况,也就是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情况。比如四块肉吃了积食,消化不了,就减少到三块,减到孩子能够消化的量。 ● 食用形式:多尝试不同的烹饪方法 家长可以尝试多一些吃肉的形式,比如,把各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切得碎一点,跟孩子爱吃的肉混起来,做成美味的饺子、肉丸等等。肉类搭配蔬菜一起吃,也能促进消化,增加营养的吸收和利用率。此外,吃肉容易积食的孩子,可以少吃肉,多喝一点肉汤,汤比肉好消化,但也要注意适量,不能因为是汤就拼命喝。 而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单纯地喝点肉汤就好。 但要注意不要汤泡饭,或用高营养的肉汤熬粥或煮面给孩子吃,因为当五谷被裹上肉汤时,本来好消化的五谷,就变得难消化,转化成水谷精微的有效率降低,反而影响营养的吸收 。 ● 食用品种:多观察,选择性吃 日常食用品种最多的肉是牛肉、羊肉、猪肉和鸡肉。只要不过敏,都可以适当给孩子吃。同时,针对孩子不同的体质特点,可以有所侧重。 牛肉: 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补脾胃,强筋骨; 羊肉: 性热,味甘,归脾、肾经,能补虚益气,温中暖下; 猪肉: 性微凉,味甘、咸,归脾、胃、肾经,能滋阴补血,补气润肺; 鸡肉: 性温,味甘,归脾、胃经,能温中益气。 举个例子,羊肉性热,能益气补虚。平时体质虚寒、瘦弱、怕冷、吃凉东西后容易腹痛、腹泻的孩子,利用冬季吃些羊肉,能帮助改善体质。 但热性体质和阴虚火旺的孩子就要少吃。比如心肝火旺、爱发脾气、经常扁桃体发炎、舌苔上容易很多小红点的孩子,多半体内潜藏着内热,要少吃性热的羊肉,以及性温的鸡肉和牛肉,避免加重内热和动肝风。 猪肉性平,是最平和的,各种体质的孩子都适合。 日常煲汤、做食疗,最安全的就是用猪肉、猪骨做汤料,因为它对药材性味功效的影响也比较少。 除此之外,家长也要注意2个关键点: 1、 生病时或病后恢复期,少吃或不吃肉。 《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也就是说,孩子生病刚好不久,吃肉就会增加脾胃负担,会让病情反复。孩子生病期间及病好后1~2周内饮食要尽量清淡,这个期间可以吃点猪肉,其他肉先不吃。脾胃虚弱的孩子,生病刚好时,气血虚弱,至少3天内不吃肉,让脾胃缓一缓,后续再慢慢增加肉食。家长耐心观察,灵活调整就好。 2、 多运动,助消化。 6岁以上、进入学龄期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会消耗大量的气血,即便脾胃比较弱,也要适量吃点荤食。但一定要多运动,脾主四肢,运动可以活跃气血、强壮脾胃,有助于消化,这一点特别重要。 一吃肉就积食,忌口不是办法,要强健脾胃 对于一吃肉就积食的孩子,家长总不能一味忌口,不给孩子吃肉,也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的根源在脾虚,强健脾胃是关键。 脾主运化,脾胃健运,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脾虚则运化不利,吃进去的食物无法被消化就会变成积滞,积滞内停就会生痰湿,反过来又会阻碍脾的运化,孩子就会越来越容易积食、生病,体质也会越来越差。 我经常强调, 消积和健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贯穿喂养的始终。孩子吃肉,积食很常见,家长用新三星汤消积食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健脾。 消积食是清,健脾胃是补,一清一补搭配好,才能循序渐进地强健脾胃。 总的来说,孩子消化状况好,无积食、无病痛是冬季吃肉进补的大前提,除此以外,家长还要学会辨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食疗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