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早期新能源车高频应用于出租车、网约车等场景,而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是5到8年, 从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增量的转折通道算起,到今年年底,首批动力电池将"退居二线"。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已论述过动力电池的逆袭传奇和行业发展现状。曾经遗憾错失也好,握住风口也罢,而今,动力电池回收驱动力逐渐加强,新的机遇已应运而生。 人满为患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上,"玩家"们拈弓搭箭、跃跃欲试—— 谁能率先拥有这"最后一块金矿",谁就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的头号玩家。 01 矛盾 可观潜力与停滞的发展 根据业内普遍共识,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80%左右即到退役时限,在20%-40%之间可以进行梯次利用,低于40%就只能再生处理。 这些 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虽然不再满足汽车正常行驶要求,但依然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 ,令动力电池尽可能发挥所有价值。 有意思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块"金矿"早在多年前就已被提及,不断有人预言、评估它可观的发展潜力,但一直未形成预期规模,这究竟为何? #技术门槛高 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主要分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方式。 梯次利用 是指通过检测、分类、拆分、修复或重组,使废旧动力电池可以应用于如储能集装箱、低速电动车、通信等要求较低的领域。 再生利用 是将电池中的锂、镍、钴、锰等电池金属进行提取回收,通过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生物冶金等多种回收工艺实现资源循环。 但不论是梯次利用还是再生利用,面对的都是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三元锂电池等 品类繁多、标准不一、技术结构各异 的电池,要想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技术门槛是第一座大山。 #经济效益低 回收网络尚不完善,生态闭环仍不完整,规模效应难以形成,电池回收利用=高昂的成本=低下的经济效益。 拿普及率最高的湿法回收处理来说,据可考数据,使用这一方法 处理一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为8540元,而从中提取的再生材料售价仅为8110元,亏损430元。 价值不对等是其中一个缘故。另一方面,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人工来完成拆解等工作, 人工成本往往居高不下;人工带来的失误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源浪费也在提高整体成本。 纵然企业能掌握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也未必就愿意大量投产,心甘情愿做"赔钱"买卖。 不过,形势变了。 02 加速 电池回收驶上高速路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被不断强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愈发显露出战略意义,另两重原因也在催发其紧迫性。 一来是 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 ,老生常谈的降本增效再一次坐上旧桌,成为电池厂商必须解决的难题所在;二来 上游材料短缺、对外依存度高 ,镍钴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制约动力电池未来发展。 今时不同往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利益空间尽显,这一片潜伏已久的蓝海再难被忽视。 #电池折扣系数超增,电池回收利润攀升 锂电池所需的正极金属材料,在过去一年里不断上涨。电池级碳酸锂相比2020年中的4.1万元/吨,如今的均价已涨到57.25万元/吨,再次刷新历史新高。 ▲ 图源:上海有色网 金属价格飙升,动力电池回收利润也跟着水涨船高。 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三元电池回收价格出现倒挂,折扣系数接近140%。 原本不具备拆解价值的磷酸铁锂电池折扣系数也达到了70%,去年回收价格仅有2000元/吨左右,今年已突破4万元/吨。 综合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碳酸锂价格还将持续攀升。 中性预期下,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 #市场前景明朗,企业争相布局 面对指数级增长的回报率诱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前景已逐渐明朗,曾经横亘在眼前的效益低下问题迎刃而解。 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新能源车企、资源企业、动力电池厂商也相继涌现。 现阶段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动力电池企业 通过自有经销销售及服务网络渠道 进行回收; ·由行业内的 电池生产商及电动汽车生产商或电池租赁公司形成合作关系 ,共同负责电池的回收; ·交给 第三方回收企业 进行回收。 这三种回收方式,分别可以以动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和第三方回收企业为代表。 在今年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格林美副总经理谈及电池回收,称其为"如同在开采一座永不枯竭的矿山"。 格林美正是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龙头企业,先后与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上下游企业签署"定向循环利用"战略合作协议:电池厂商将废旧电池及电池废料交给格林美,格林美完成绿色提取和处理后,再将生产出来的三元前驱体或正极材料交给电池厂。 除了格林美、南都电源等专门从事电池回收的企业, 电池厂商自然也不肯屈居人后,占据先发优势的他们更希望借此进一步打通产业链。 宁德时代早早收购邦普循环,并于去年年底斥资320亿元投建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重点发力回收业务;比亚迪也在全球设立40余家动力电池回收网点,着重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工作。 结语 动力电池和新能源的发展,似乎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各类利好政策补贴下,回收利用产业会不会走上充斥投机者与资本泡沫的发展老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可以明确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 技术阻碍正在依次打通 ,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在市场表现中达成有机平衡, 这座冰山下的"金矿"逐步显露出其潜力和价值所在。 距离预期中千亿产值的2030年还有好一阵子。攀登之路漫长,机遇却转瞬即逝, 大浪淘金的未来几年里,谁主沉浮? THE END 今日海岸线-互动问答 ·电池厂商、车企与第三方回收公司,你更看好哪股势力从中脱颖而出?原因何在? ·你会购买回收利用之后再投至市场的电池产品吗? ·你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改善新能源领域资源紧张、价格飞涨的局面吗?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可对任一问题发表看法 我们将精选优质评论寄出精美gift~ 期待看到你的精彩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