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讲隋唐演义时很小,讲到李世民时,感觉就是同儿时的我一样大的小孩子,李渊才是一个大人,后来学习历史,才知道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一晃几十年过去,对李世民有了更多的感悟,称太宗,谥号"文",按照谥法,经天纬地者文,的确是很恰当。 一是胸怀大志 李世民出身陇西李氏贵族,其祖上数代高官,与帝王结亲,李世民从小聪明睿智,看问题透彻深远,遇事果断,不拘小节,当时人都不能揣测他的心思想法。当时有段他和刘文静的对白是这么说的,文静因李密叛乱受到牵连被捕入狱,李世民到狱中看他,商量大事。他本来就很赏识李世民,认为他豁达神武,是刘邦、曹操一类的人,见到李世民来了,就激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帝这样的人不能平定。"李世民说:"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啊?我来这,并非为儿女情长,世道将变,打算和你商量大事,可以跟我说说。" 刘文静一股脑合盘说出了自己的计谋,"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可以媲美隆中对的狱中对话。 二是礼贤下士 李世民早年在军中,曾迫降尉迟敬德等人,一些降将背叛后,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囚禁在军中,并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以杜后患。 李世民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又命人把尉迟敬德领到卧室内,赐给金银珠宝,对他说:"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当即下跪,表示愿意跟随李世民永不变心。 等到这件事解决了以后,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及部分护卫去打猎,结果遇到了王世充的大部队,著名的猛将单雄信也在其中。单雄信执槊朝李世民猛刺过来,而尉迟敬德拍马上前,斜刺里一槊把单雄信挑下马,然后迅速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李世民激动地对尉迟敬德说:"比众人证公必叛,天诱我意,独保明之,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三是善于纳谏、宽厚大度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