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的三兄弟,为何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 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互相之间不用顾虑,没有冲突,也没有"兄弟阋于墙"的残酷。如果把他们放到一起,势必引起不必要的内卷,影响他们的前程。比喻说,诸葛亮担任了蜀汉的丞相。如果诸葛诞和诸葛瑾也在蜀汉发展,那就不可能他们二人也担任丞相。毕竟通常情况下,丞相只能由一个人来担任,最多也就是左右两个人担任。但是,他们分处三个国家,就很有可能都达到丞相的级别。 第一、诸葛瑾:(174~241)字子瑜,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建安五年((200),为了躲避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被孙权重用。诸葛瑾胸怀坦荡,温和诚信,深受孙权的赏识,努力缓和吴蜀两国的关系。 孙权称帝以后,诸葛瑾担任大将军,领豫州牧。建安二十五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公元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临终前嘱咐丧事从简。 《三国演义》中,诸葛瑾代表东吴多次出使蜀汉。关羽北伐之初,诸葛瑾代表孙权去向关羽求亲,遭到拒绝。诸葛瑾也不以为然,在关羽被困麦城期间,诸葛瑾又苦劝关羽和孙权搞好关系,被关羽拒绝。 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聪明过人。据说,有一次孙权举办宴会。因为诸葛瑾的脸很长,孙权就针对诸葛瑾搞了一个恶作剧。孙权在宴会上,令人牵来一头驴,写了一张纸条挂在驴头上。纸条上赫然写着:诸葛瑾三个大字。意思就是:诸葛瑾就象这头驴一样。诸葛恪不慌不忙,提起笔来,就在纸条上"诸葛瑾"三个字的后边,添上了"之驴"两个字。这样就变成了这头驴是"诸葛瑾之驴"的意思。孙权只好把这头驴赏给了诸葛瑾。 诸葛恪机智过人又锋芒毕露,一改乃父之风。诸葛瑾十分担忧,曾嘱咐需要预防家门不幸。结果,诸葛恪后来担任了太傅,掌握了东吴的军政大权,发动北伐,劳民伤财而且遭到惨败,被吴主孙亮所杀。诸葛恪惨遭灭门之祸。 第二、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诸葛诞是三国时期曹魏高级将领,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是诸葛亮的族弟。 诸葛诞官至征东大将军。他曾经与司马师一起平定了毋丘俭、文钦的叛乱。诸葛诞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反对司马昭,得到了东吴的支持。 甘露三年(258)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斩杀,夷灭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拒绝投降被杀。诸葛诞担任的职务有:镇东将军、扬州都督、受封山阳亭侯,最后升任司空。 第三、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人。 诸葛亮从小早孤,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刘备当时正好投奔荆州刘表。刘备礼贤下士,四处访寻人才,经徐庶等人介绍推荐,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各政治势力的客观情况,向刘备提出了名标史册的《隆中对》。刘备非常赞同诸葛亮的看法,聘请诸葛亮担任军师,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以后,先是在博望坡打败了前来侵犯的夏侯惇,又说服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四个郡,并协助刘备进取西川,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精心辅佐后主刘禅,被封为武乡侯,并且被刘禅称为"相父"。 诸葛亮负责治理蜀汉,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大力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抑制豪强,任人唯贤,赏罚分明,并加强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企图统一中原。公元234年,进驻五丈原(今陕西郿县),与曹魏大都督司马懿相拒于渭南。同年八月,诸葛亮卒于军中,谥号"忠武侯"。 通过一番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三兄弟分别效忠魏、蜀、吴三个国家;他们在三个国家都是股肱之臣,都位列三公;他们都掌握兵权。 最后的结局是诸葛亮最好。诸葛诞和诸葛瑾都惨遭灭门;而诸葛亮却名垂千古,成为一代名相,被后世大臣视为楷模。虽然诸葛亮的子孙也战死沙场,却都留下了忠勇之名而流芳百世。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赞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别为三国效力,看似周全下场却都不太好 #诸葛瞻#"狡兔三窟"是一个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的成语典故,比喻的就是狡猾的人会为自己准备多条后路,从而保障自己的周全。尽管这个词如今多带有贬义色彩,但也常有人用它来形容东汉末年诸葛家分别为东吴、蜀汉和曹魏阵营效力的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人。一种说法认为,诸葛家是在进行稳妥的投资,不管哪方取胜都能笑到最后。然而,尽管看上去已经非常周全,但实际上这三人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许多人常常将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当作三兄弟,他们三人尽管都是出自位于琅琊郡阳都县,也就是今天山东省沂南县一带的琅琊诸葛氏,但诸葛瑾、诸葛亮是亲兄弟,而诸葛诞与他们不过是同族。说清这一点后,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三人中年纪最大的诸葛瑾。 诸葛瑾生于熹平三年(174),年轻时曾经游学洛阳,后来为了躲避中原战乱前往江东。很快,他的学识与才华得到孙权姐夫弘咨的赏识,他也由此得到了正求贤若渴的孙权的厚待。诸葛瑾性格仁厚而刚直,深受孙权敬爱。据《江表传》记载,孙权甚至曾经表示:"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基为帝,诸葛瑾被封为大将军、左都护,兼领豫州牧,地位仅次于陆逊。赤乌四年(241),诸葛瑾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似乎得到了善终。然而,他的儿子诸葛恪却并没有这份好运。自幼便聪慧过人的诸葛恪一直深受孙权喜爱,甚至陆逊病逝后还接管了东吴军权,并在东兴之战中以弱胜强大败司马昭,一时间风头无两。 立下大功的诸葛恪被加封为丞相,但他却也从此开始轻视曹魏,结果就是在新城之战中遭遇惨败。回朝后的诸葛恪羞愤难当,为了掩饰失败而变得愈发独断专行。建兴二年(253),宗室大臣孙峻与吴主孙亮合谋将诸葛恪杀害,并夷灭其三族。值得一提的是,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被过继给了无后的诸葛亮作为养子,后来诸葛亮生下诸葛瞻,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才回到东吴认祖归宗,恢复了诸葛瑾后人的身份。 接下来,我们说说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诸葛亮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他原本躬耕于南阳,在刘备多次邀请下终于出山,辅佐后者建立了蜀汉政权,并担任丞相。刘备去世后,他南征北伐,耗费大量心血在"克复中原"的目标上,却积劳成疾,最终于建兴十二年(234)病逝五丈原,享年不过五十四岁。 随后,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将其薄葬,而上文提到的被过继给诸葛亮的诸葛瑾之子诸葛乔则早在建兴六年(228)就不幸早亡。至于诸葛亮的亲生子诸葛瞻,则是在诸葛乔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诸葛亮四十六岁时才出生。诸葛亮去世后,年仅八岁的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十七岁又娶了后主刘禅之女为妻,当上了驸马。 景耀六年(263),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关进入蜀地,诸葛瞻据守绵竹,在拒绝邓艾的招降后与长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沙场。蜀汉灭亡后,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与诸葛攀留在蜀地的儿子诸葛显于咸熙元年被一同迁到了河东居住。后来,诸葛京先后担任过郿县令、江州刺史,而诸葛显就不见于史料记载了。 最后说诸葛诞,他早年当过"郎",在陆续担任荥阳令、吏部郎等官职后终于升迁为御史中丞、尚书,但却因被弹劾沽名钓誉而遭到魏明帝曹叡的罢免。曹叡死后,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诸葛诞官复原职,还出任了扬州刺史。在诸葛恪一战成名的东兴之战中,诸葛诞其实也有参与,但他的提议没被司马师采纳,这间接导致了曹魏的战败。 正元二年(255),镇守淮南多年的诸葛诞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很快又凭借战功转任征东大将军。然而,由于司马氏专权后好友邓飏、夏侯玄先后被夷灭三族,深感不安的诸葛诞开始暗中谋划,并于甘露二年(257)正式反叛。次年,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司马昭攻破寿春城,诸葛诞于逃亡途中遇害,随后被夷灭三族。 反叛之初,诸葛诞为了请求援兵而将儿子诸葛靓送到东吴当人质,后者在东吴一度官居右将军、大司马。晋灭吴后,诸葛靓因父仇拒不接受司马炎的征辟。不过,他的两个儿子诸葛颐、诸葛恢则效力东晋,且分别官至太常、尚书令。此外,诸葛诞的女儿更是嫁给了司马炎的叔父司马伷,并生下了日后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换言之,诸葛诞就是晋元帝的曾外祖父。 综上所述,诸葛瑾寿终正寝,但长子诸葛恪遭遇夷灭三族,多亏自己过继给诸葛亮的次子诸葛乔才保住血脉;诸葛亮积劳成疾后病逝,长子、长孙皆战死沙场;诸葛诞则是反叛被杀,三族被灭,其子诸葛靓多亏前往东吴才保住性命。相比于同族的其他两位,诸葛诞靠女儿嫁给晋朝宗室当上了晋元帝的曾外祖父,两个孙子都得到重用,三个外孙则被封王,这一脉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