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在康熙皇帝身上的一次临床试验
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束手无策之际,耶稣会传教士进献金鸡纳霜。
在朝廷大臣看来,金鸡纳霜是陌生药物,而且是"夷人" 所献,难免狐疑。
献药的是法国籍耶稣会传教士,同时在中国活动的还有意大利籍、葡萄牙籍耶稣会士,传教士献药的直接目的当然是医病救人,但醉翁之意不止在酒,一旦疗效显著,献药不仅可以取悦清廷,为传播教义谋取便利,更能借此踩一脚意大利传教士,扩大法国籍会士在耶稣会内派系竞争中的优势。
作为皇帝病情的直接相关者,无论何种疗法,宫廷太医都是态度最谨慎的团体。同为医者角色,宫廷太医眼里的传教士更像是竞争者,所以他们对传教士献药戒心最重、抵制最力,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饭碗与地位。
康熙身为患者,已经对先前的各种医治办法失望,但对新药金鸡纳霜的疗效与副作用还拿不准。
新药疗效未知,利益各方态度龃龉,皇帝本人也莫衷一是。
此时,试药就很有必要。
起先,朝廷征召与皇帝病情类似的疟疾患者,根据患病阶段选出三人,分别是发病时、发病后、发病间歇的三个病人,这三个病人服药后都疗效不错,不久就痊愈。
太子胤礽仍有忧虑,希望再试一次以保万全,索额图、明珠为首的四位大臣主动以身试药,服药后依然平安无事。
两次试验之后,康熙才按耶稣会士的方法服用金鸡纳霜,连续用药几天后便痊愈。
康熙病愈后,刻意安排了一次去往畅春园(遗址在今天的北大西门附近)的出行,没有封路,向世人宣示龙体安康。
刚到畅春园安顿下来,三法司就来上书,弹劾早先为皇帝诊病的三位太医误诊,要求将他们处斩,康熙收到弹劾后,批示三位太医免死,但要打二十板子,还永远不准行医。
这算是很高级别的医闹了,是居高临下的情绪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