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年轻人‘消费降级’,海底捞改街边串,只买打折换季衣服"的新闻,很快霸屏热搜,阅读量过100万。 26岁的林浩(化名)说:"我常去的餐馆,从海底捞变成了街边的串串店。" 他调侃自己"消费降级"。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消费降级""拒绝穷精致"已成为热词,参与讨论人次已达30多万。 有分析指出: 年轻人消费观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理财观念增强、更懂得合理规划收入用途,也有部分人意识到"月光"的危害。 经济压力和开销场景的增加,都在倒逼消费者更理性。 "非刚需不可购买",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共识。 李华(化名),曾经是"花呗少女",2021年平均每月花呗账单在1万元左右。 原本和男友计划两年后在杭州买房,后来因男友工作变动,收入下降,这让她意识到必须节省开支。 近期两人每月开销在3000元左右,主要消费是买食品和日用品,她3个月只给自己添置了一条夏季短裤。 平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己买菜做饭,用瓶装酸奶代替奶茶…… 她说,开源不行,就得节流,还笑称自己过上了"低配生活"。 不管是"消费降级",还是"低配生活",都不难看出,年轻人的消费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消费观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他们不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而是以理性地思考安排好当下,规划好未来。 朋友小顾,从事金融行业,前些年收入一直不错。 小顾追求时尚、精致的生活,从服饰到用品几乎全是名牌。 因为消费支出太高,工作10多年,他只首付了一套一居室的房子。 朋友们常常调侃他是时尚达人、精致男。 去年准备结婚,他和女友商量将那套一居室卖掉,加上手上的存款去置换一套大房子。 可是没过多久,当他看到朋友换了新车,再看看自己的车,就觉得很掉价。 他不顾女友的反对,将手上的存款去首付了一辆心仪已久的爱车。 买完车不久,因公司内部调整,他被调换到另外的部门,工资奖金大幅下调,除去月供,所剩下的钱还不够日常花销。 为了所谓的面子,他的大房子没有了,工资连花销都不够,于是整日和女友吵闹,最后以分手告终。 记得网上讨论过一个话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其中这条回答点赞最多: "每个人都有追求精致生活的权利,但不能透支自己的生活,去追求所谓的精致。 精致虽好,但要量力而行。 " 深以为然。 凡事有度,过则招损。 来源:《奇葩说》 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自己一时的喜好,或者所谓的面子,去追求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必将得不偿失。 有人说:"过度精致,正在毁掉中国年轻人的未来。" 为了一个LV包包,花掉几个月薪水; 为了买一套大牌护肤品,半个月工资没了; 更有甚者,背着巨额贷款,去美容整形医院消费……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 赚钱不易,如果沉迷于"伪精致",那么你辛苦赚来的钱,很难抵御基本生活的风险。 最后用钱换来的不是精致,而是实实在在的"穷"。 北大"学神"韦东奕,一位名噪世界的数学天才,人称"韦神"。 "韦神"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不吃肉,平常都是矿泉水加馒头。 夏天不开空调,平时不看电视,手机不用微信。 他喜欢听收音机,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数学题。 在北京,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300元。 堂哥评价他:"生活很随意,不讲究吃穿。" 有北大同学说,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韦东奕,他拎着一只红色塑料膜都快磨破皮的矿泉水瓶子去上课。 后来有人送他保温杯,用了几天,他说不方便,又换成了矿泉水瓶。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带来的愉悦感并不持久,若没有精神的加持,再丰盛的物质生活,背后也只是一片冰冷的孤寂。" 韦东奕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扑在数学的学术研究和难题攻克上。 他不为名利而工作,只是为了热爱和梦想,去追求真正值得自己做的事情。 他简单纯粹,精神丰盈。 正如《道德经》中所说: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往往最本质、最纯粹的东西,才是最简单的、最美好的。 1956年,哲学家李泽厚发表了不少文章,获得了1000多万元的稿费。 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60元左右,这笔稿费对他来说非常可观。 朋友劝他给自己添置一件名牌衣服,但他拒绝了。 李泽厚 来源:微博 他说:"名牌衣服穿在身上是负担。" 李泽厚生活简朴,一心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最后写出了《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著作。 南怀瑾曾说过: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人活到极致,是素与简。 只有追求奢华,回归生活的本质,才能感知内心丰富,精神丰盈。 叔本华说: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永远都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只有你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毛姆写《刀锋》时,已经70多岁了,功成名就,享誉世界,但小说初稿完成时他说: "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于毛姆而言,这本书的作者是他自己,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别人的看法是好是坏都不重要。 听过这样一句话: "活在别人眼里,无论你做得多好,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总有人在诟病你;而活在自己心里,好不好,自己知道就行。" 人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而活。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好的建议,斟酌采纳;无用的言语,过耳即忘。 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就会琢磨半天,甚至深夜都辗转难眠。 正如这句话所说: "当一个人活在别人眼光中时,你就什么也做不了,你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在乎你,只有你自己在乎自己,只有你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的表现。" 不活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不活在别人的嘴里,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刷屏的新东方老师直播,笑不出来 周国平写给儿子:少年,你这样做,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中国"最惨"的爷爷,今天他的死讯又看哭全网千万人 北大冷门才女,"浪"在娱乐圈 作者:沐慧儿,读者·蜂计划作者。值班编辑: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