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罪大臣布衣褴褛,青灯残瓦的守皇陵是真的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清宫剧开始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流传,对宫廷内的许多礼仪宫制也随着电视剧的推广进入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剧中的皇子大臣触怒龙颜后,重则斩首轻则被罚俸,侥幸免死的则在龙颜大怒之下被罚守灵,青灯残瓦,布衣褴褛的守灵情节相信每个看过清宫剧的人都有印象,可历史真的是这样吗? 哪有那么简单,作为能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清皇室对祖先的龙兴之地极为重视,不管是对满族崛起的东北地区还是对祖先陵寝都设立了极为严苛的管理制度,可以说自立国以来至王朝灭亡,一直都有专人转款管理皇陵各项事务,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守陵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清廷公务员",还是世袭的那种! 可你知道吗?时至今日,"守陵人"却仍然世世代代恪守职责守卫着早已成为文物的皇陵,我们的祖先对身后事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文明,藏锋聚气的风水宝地也成为达官贵人竞相追捧的吉穴旺土,对葬制的极度重视,让皇陵成为了生人勿近的禁地。 现今的皇陵早已失去了最初的肃杀气息,变成了展现古代高超建筑记忆和文化风格的人文景区。尤其是保存完好的清皇陵,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皇陵之中游人如织。景区工作人员也在游人中穿梭讲解,通过他们的讲解,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大清画卷仿佛再一次站现在游客面前,如果深入了解这些工作人员,你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满族人,从族谱向上追溯,他们的祖上不乏身世显赫的达官贵胄,而他们,就是"守陵人"的后裔。 如果说到皇陵,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到清帝退位,整整贯穿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每当新帝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规划自己的陵寝,有的短命帝王甚至直到一命呜呼都没有完成皇陵的建设,由此可见帝陵工程之宏大,耗时之久! "事死如事生"是绵延千年的中国殡葬文化,在古人眼中,灵魂永远不灭,肉身死亡只不过是灵魂进入到另一个时空的开始,既然这样,想尽办法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入陵墓也就不足为奇了。封建王朝最大的经济支出往往是皇陵的修建,所以从皇陵的规模和华丽程度就可以判断皇陵主人所在年代的国力和社会经济水平,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底子,就算竭尽全力搜刮民脂民膏,造出华丽帝陵也绝无可能。 我们将视线转会清朝皇陵,作为最后的封建王朝,百多年的光阴并没有对这片隐于山中的建筑留下太多印记,明清两朝的帝陵也算是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宗族式帝陵。 世间万物毗邻相生,有建设就会衍生破坏,威胁皇陵安危的因素除去自然变迁沧海桑田之外,其中最令帝王不可忍受的是无时无刻觊觎陵内珍宝的盗墓贼们,贼人的威胁或许是"守陵人"这个冷门职业最初产生的原因,所以"守陵人"对人选要求极高,对皇家绝对的忠诚是遴选守陵人的首要条件,否则皇陵就要面对监守自盗的局面。 到了清朝,封建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忠君爱国,事君如事父的思想高于一切,可就算如此,守陵人的遴选仍然及其严苛,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皇族对汉族官员的信任度一直低于同属一族的满人,作为满族老底子的"八旗子弟"成了守护皇陵安危的最佳人选。 为了能让守陵人安心守陵,满清统治者更是下了血本,分房置地并对守陵人后代入仕提供便利条件,满清各朝出身于守陵世家的官员不胜枚举。可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荣光,清朝末年极速衰弱的国力和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朝廷已经无力支付维护皇陵的高昂费用。 乱世初始,守陵人们尚能依靠延续多年的传统和忠诚恪尽职守,继续守护皇陵,可整个中原陷入战乱之后,无兵无权的守陵人自顾尚且不暇,又哪能护得皇陵周全!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藏的无数奇珍异宝的皇陵在军阀眼中无异于聚宝盆,为了获取高额军费,皇陵瞬间成了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原本清静的群山之中枪炮阵阵,守陵人们在战乱中四散而逃,曾经权倾天下的帝王后妃的遗体,在兵匪哄抢中被曝尸荒野,整个陵寝一片狼藉,明知不敌的守陵人能做的只剩下收敛尸骨和棺木,虽然他们也曾向当局申诉,可乱世人命贱如狗,连活人尚且无法顾及,又何况早已是昨日黄花的清朝皇陵呢! 一切的混乱和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转机。数年的战乱和破坏让原本庄严的陵寝早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保护文物,对陵寝进行修复成了文物部门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战乱中被暴力打开的皇陵地宫早已被洗劫一空,仅剩华丽的建筑留存下来向世人诉说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现在的清皇陵几乎全部向游客开放,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区,当初的守陵人后代也仍然没有忘记祖先的誓言,成为了景区工作人员,用另一种身份依然默默的守护者皇陵,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祖上流传下来的传说,也成了为游客打开历史画卷最好的途径。 这,就是既见证历史又被历史见证的"守陵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