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将支出456亿元,扩大芯片产能,与台积电展开正面较量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仅次于台积电的晶圆代工企业,截至目前,中芯国际已经能够为全球客户提供最高14nm制程的代工服务。虽然这远不如台积电的3nm、4nm,听上去那么高端,但谁也没想到,正是对成熟制程的深耕, 居然让中芯国际成为了成熟制程市场里,最具发展潜力的晶圆代工企业 。
近日,中芯国际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季报,其中,中芯国际提到: 要将2022年全年资本支出计划从原来的320.5亿元,上调到456亿元 。
众所周知,由于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手机市场、电脑市场接连出现下滑,整个半导体市场都处在下行周期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像台积电、英特尔、格芯等很多晶圆代工企业都在缩减支出,但出人意料的是,中芯国际居然反向操作,花大力气进行逆周期投资,投资额不降反升,中芯国际凭什么?
要知道,中芯国际2022年前三季度的平均营收也才130亿元左右,但却提出了456亿元的资本支出计划, 都说身处逆境应该要蛰伏,中芯国际却逆势而为,增加支出,这让很多人直呼看不懂。
针对外界的疑惑,中芯国际给出解释:" 主要是为了支付长交付设备提前下单的预付款 ",用来保证后续产能的持续扩张和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这456亿元里,有相当部分资金就是用来向ASML购买光刻机。
半导体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芯国际为什么敢做这样大的反向操作?总结原因其实很简单: 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 ,尤其是,中芯国际正在积极扩张的28nm制程。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带动,车用电子需求量大增,使得诸如28nm之类的成熟制程,成为了芯片代工领域里的"香饽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对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用芯量是前者的2-4倍,而且这里面缺的主要是更依赖成熟制程的MCU芯片和IGBT芯片,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AlixPartners的报告,这一波汽车领域的"缺芯潮"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24年前后 。
对于接下来的芯片市场发展,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给出判断: 市场将会从普遍的"缺芯潮"变成结构性短缺 ,而中芯国际的优势是,能在各个(成熟工艺)工艺节点之间自由切换。
今年10月,中芯国际宣布,将投资520亿美元,在天津新建一家12寸晶圆厂,主要生产28nm至180nm制程的芯片,预计每月产能达到10万片,除了天津之外,中芯国际在北京、深圳、上海的工厂也在同时施工。
根据中芯国际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营业收入377.63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93.90亿元,同比增长28.3%。不得不说,成熟制程正在凸显中芯国际的重要性,在成熟制程市场,与台积电展开正面较量。
反观台积电,纵然他已经看到了成熟制程的市场潜力,并延缓台积电高雄厂的7nm计划,转而主攻28nm。但已经投向"老美怀抱"的台积电,很难像中芯国际一样,如此大动作的扩大成熟制程产能,基本已经将自己锁死在先进制程上。
台积电被锁死在先进制程上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除了中芯国际之外,包括英特尔、格芯等晶圆代工大厂,也都与客户签订了长期的半导体制作协议,或者建立产业战略联盟的关系,将由他们持续提供基于成熟制程的服务,而台积电如果想转过身来,增加自身对成熟制程的投入,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绝大部分客户都被竞争者抢走,压力山大。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国产替代化正在加速。
相比于智能手机、电脑,基于成熟制程的国内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进展是最快的,有市场分析机构预计, 到了2025、2026年,国内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可能会达到30%-50% ,借助冉冉升起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芯国际势必迎来新的业绩高峰。
目前来看,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的订单充足,依旧能够在在2023年保持增长。更重要的是,随着国产替代的增速,国内半导体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多,会有更多国产芯片涌现出来,这使得中芯国际等扎根本土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能够保持长久发展。
而已经跑到美国的台积电,可能无法享受到这波发展红利,只能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