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一项命令,15个国家损失百亿,造船业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1984年,我国花费3000万巨资购买了澳大利亚的一艘巨型"废铁":有"航母之耻"之称的"墨尔本号"航母,一时引起舆论哗然。
为何称它为"航母之耻"呢?
自1956年"墨尔本号"服役以来,先后跟美国军舰、日本商船,甚至在澳大利亚自己的港口里多次发生碰撞事故。
人们提到"墨尔本号"总会和"祸不单行"挂钩。不是锅炉发生爆炸,就是发生雷达罩突然掉落的"高空抛物"事件,其服役期间前后事故共造成100多人死亡。
鉴于它之前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1982年,澳大利亚当局决定让它解甲归田。
在掏空其"内脏"之后,他们将锈迹斑斑的躯壳低价处理给有需要的国家。
那时,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海军迫切需要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航母。
当我方人员到达澳大利亚之后,对方开出了一大堆附加条件。最终,我国以3000万的高价买下澳大利亚的"钢铁盒子"。
而我国之所以买别国的废船,跟各种禁运政策和我国缺乏造船方面的技术有关。
所以,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只能高价购买别人废弃的破船,来点亮国产造船工业的科技树。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在中国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全世界15个主要船只贸易国家,仅仅是卖废船一项,就能从中国赚走上百亿美元。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收购别人废船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的呢?又为何在2019年宣布禁止进口废弃船只?
从欧洲大航海运动开启以来,海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就日渐凸显了起来。
到了20世纪中期,这个时候,谁掌握了海洋贸易,谁就抢占了经济复苏的先机。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也无法买到其他国家的船只和技术,于是我们只能学习和模仿别人的技术。
我们采用买船、拆船的办法,一点一点学习人家的技术,从模仿开始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资料和统计数据,1952年,大陆拥有的全部造船企业20多家,生产总值1亿元左右,年造船能力不超过1万吨,单艘船只排水量超过1万吨。
到了1965年12月,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万吨巨轮——"东风"号正式竣工,这才终结了我国不能自主建设万吨级远洋巨轮的历史。
"东风"号巨轮的建造过程之中,全国18个部、16个省的近300家工厂协同作战,克服了数百项重大技术难关,达到了全船从材料、设备、船舶用品全部由中国自主生产的成就。
而这些技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购买人家的废船,并在拆解废船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年收购废船,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是起过重要的作用的。
然而从2019年1月1日开始,中国开始禁止回收国外的老旧船只。
这个消息一出,不仅给国内拆船改造行业,带来巨大的震动,连西方一些国家,甚至联合国都被惊动了。
而中国之所以这样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其一,从造船工业的技术上来看。经过几十年的追赶与超越,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登顶了。普通的外国船舶根本无法对我们技术进步带来帮助,而那些有帮助的,人家不卖给我们。
其二,关于造船建造水平和生产力的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船舶出口国,国外的企业都要跑到中国来买船,生产力和技术自然不存在障碍了。
最后,从回收材料的角度来看。回收材料这方面的经济效益确实还可以,但它有着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等问题。
而回收的老旧船舶会附带着一些重油、石棉等严重损害当地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国决定禁止回收国外老旧船舶,是充分考虑国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正确抉择。
然而中国在禁止回收国外老旧船舶后,以美国为首的15个西方国家找上了联合国,希望联合国出面劝中国收回命令。
之后国际拆船行业协会发表声明说:"中国的拆船厂已然实现了对船舶的绿色回收,如果中国此时决定停止回收外国船舶,将会减少全球环保型船舶的回收能力,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简言之,中国禁止回收"洋垃圾"后,欧美各国既赚不到钱,还要自己搭钱保护环境。所以,他们抵制中国的做法。
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这个目的,我国禁止"洋垃圾"、"国外废旧船舶"等东西进口。
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用更环保、更高级的产业,去替代以前那些对环境破坏大、分工上比较初级的产业,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基础的生存需要解决之后,如何发展得更好,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