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话题历久弥新。 儿童文学是为孩子所写的文学,它起源于儿童教育,所以教育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挣脱教育的枷锁,向自己独立的文学性靠拢。 孩子阅读文学作品的初衷是寻求趣味,而说教的作品往往令人觉得索然无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而不是塑造或生产适合某个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丧失自我个性的顺民。 儿童文学是关注儿童精神生活的文学样式,包含着关怀人性的大情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与儿童教育合力构建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但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的文学特性,绝不是教育的工具,手段或附庸。 一、唤醒内心的孩子 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成人阅读儿童文学对于改进儿童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首先是唤醒成人内心的孩子,也就是童年的感觉。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它不仅是孩子喜欢的儿童文学读物,更是一部适合成人阅读的哲学童话。读过《小王子》的人,一定会对那幅蟒蛇吞象的画记忆深刻。 作者六岁时画的第一幅作品拿给大人看,大人看不懂,异口同声地说是帽子。他们甚至劝他把心思用在正经的学习上。孩提时期萌发的艺术天份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 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逼迫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很少能俯身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真正想要的。 大人们不懂孩子,老是需要解释,他们以衣冠取人,不在意朋友本身,却凭着人的外在条件和附属关系自以为了解了一个人。 孩子们感兴趣的是蟒蛇、原始森林、星星等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大人们却只对桥牌,高尔夫球,政治,领带等成人世界衍生出来的无聊的事情感兴趣,由此可见大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地枯燥和乏味。他们钟情于数字,却丧失了生活的诗意和想象力。 火车里的大人们挤在车厢里,却不知他们寻找的是什么,只是一味浑浑噩噩地被生活挟裹着向前,只关心目的地,却对沿途美妙的风光视而不见,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反而是孩子,他们对布娃娃的珍惜有时候让随意背弃感情的大人赧颜。 小王子拜访的几个外星球的对象:崇尚权力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无所事事的酒鬼,贪婪的商人,学究型的地理学家在现实世界中极其具有代表性,完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射。 作者通过小王子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孩子眼中的"众生百相图",温和含蓄地讽刺了成人世界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于成人间的弊病。 大人们的人生大抵难逃"名利"二字,要么像那个妄想将星星也据为己有的贪婪的商人,营营苟苟,争名逐利,要么像那个行尸走肉般活着的酒鬼,沦为生活的奴隶,整日昏沉沉地过着虚无的人生。 地球上有如许多的怪人,他们不知道生活真正的意义何在,只有点灯人例外,他一丝不苟地按章办事,看似荒唐却忠于职守。 小王子喜欢他,也许因为只有他没有光顾着自己,至少点灯人干的是一项充满诗意的工作,"点亮路灯,就好比唤醒了另一个太阳或者一朵花儿",这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 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学会通过孩子的眼光欣赏这个世界,审视自身进而改变生活。 现实中的大人总认为自己的事是正经事、重要事,他们不知道对小孩子来说,想清楚花儿为什么长刺也是一件重要的正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也有其独特的观照。 与当下流行的轻飘飘的热闹派童话相比,《小王子》既有一种美丽的轻盈,又有一种理性的沉重。孩子们可以从中找到有趣的想象和不被理解的同情,大人们可以重温儿时旧梦,反思当下心态。 作品读完以后,给人以长久的生命启示和哲学思考。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在丰富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同时,也启发人们进行自身的精神审思和深入的理性思索。 《小王子》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更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因为单纯的孩子固然能从中领略到故事的乐趣和想象的魅力,但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却并非他们那个年龄段所能理解的。 显然,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警醒那些成年人,提醒他们记得自己曾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事实以及如何探求人生的真正要义。然而,作者并没有用板起面孔说教,这一切意蕴都不着痕迹地融在小王子的故事中,让人慢慢体味了。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如此,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仅仅属于孩子,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基于普遍人性的作品能触摸到人的心灵深处,让人们记起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的事实。 林格伦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只是想让我内心世界里的那个孩子高兴一下,从而使其他孩子得到一些快乐",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成人的唤醒也是通过情感打动人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内在小孩",它象征着曾经年幼的自己纯真而未受世俗熏染的灵魂。多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益的唤醒,唤醒沉睡在每个人心中的"小王子",就像小王子唤醒沙漠里沉睡的那口井。 当大人们暂且忘记现实中的纷纷扰扰,忘记经世致用之学而回归人的本真时,生活就变得有趣而丰富了。 二、倾听孩子,了解童年 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多样化的读者群体,它不仅仅是为孩子写的,也是给成人看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小说关注着儿童精神生活。 成人通过阅读这些表现孩子内心世界的作品来理解童年,可以加深对童年本质的了解,从而修正自己的儿童观,即使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儿童教育观念,也必然会对他们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幼时养护孩子的身体是义不容辞的首要责任,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更需要得到精神方面的养护,这时候父母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相对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性著作,儿童文学以感性的方式为成人理解儿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通过故事可以了解许多年幼的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童年。 儿童和成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都值得珍视和尊重,童年因其短暂和对于人生的深远影响显得格外重要。童年充满了未知的秘密,成人想要解开密码得付出真诚的努力。好的儿童故事能充分展现孩子的视角、经历和心理感受。 儿童文学作品只能提供感性经验,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还需要父母,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关注儿童精神成长,并对孩子的兴趣,热情,害怕和愉快保持敏感,尊重和满足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不仅仅是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自身的一种修为和提高。提倡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是鼓励人们摒除艺术的眼光,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教育意义,搜集支离破碎的教育思想。 也不是让他们充当阅读的判官去审查儿童读物决定孩子的阅读口味,而是首先作为普通读者去体会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将美妙的故事引介给孩子,同时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增进自己对孩子的了解。 合格的父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他们的使命就是引导孩子在爱和自由的体验中快乐地成长,真正的爱就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与孩子共同成长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单单指涉孩子,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仅仅是阅读就可以造就的,还与他生活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这主要看成人供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孩子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拥有自己的喜好和天赋,现实中的好多父母常常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将个人的心愿,意志和压力一股脑的倾注在孩子身上,却从来不珍视孩子自己的心愿。 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把孩子领入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很早就为孩子预设了人生的方向,以牺牲童年当下的幸福为代价换取所谓的"成功",往往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