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张爱玲的传奇,总也说不完,她的一生,从生下来就是一个传奇。 后来成了作家,二十岁出头就成了文艺界的传奇,高冷,天才,她的爱情也是传奇,和胡兰成的那段往事,也是一说再说。 但说来说去,总也说不尽人生,读来读去,总觉得,她这一生,总能让人心有所感。 在现实生活里,她自己说自己是废物,出门不认识路,在一个房间住了两年,也找不到电铃在哪,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记不住家里汽车的车牌,也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再读她的故事,或许我们还会看到人性和人心,看到属于这世界的不愿被认同的凉薄和无奈。 01
张爱玲的出身,就是一个传奇。 她是贵族家庭的贵族女孩,她家和权势盛极一时的李鸿章有莫大的关系,1888年,已经权倾朝野的李鸿章,将自己的女儿李菊藕许配给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 仅此一点,张家就可以算是贵族。 而且那时候的张家,已经走了下坡路,但还能得到李鸿章的认同。 李菊藕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张志沂,女的张茂渊,但李鸿章的这个女儿,很不同一般,教育孩子的时候,把儿子当成女儿来养,穿着女士衣服,把女儿当成男子来养,这养出两个性格奇特的人。 由于长期被当成女子来养,张志沂性格有些扭曲,之所以讲到他,就是因为他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父亲。 但张爱玲出生的时候,张家已经没落了,变成了一个空架子,既没有官场显赫的人物,也没有文艺界出名的大家,成了一个靠祖先挣来的家产维持家族地位的大家庭。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裹着传统的小脚,却听到了一些新思想,身上一不小心就沾染了一股渴望自由的冲动。 总之,父母的性格,就决定了,张爱玲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而是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原生家庭里。 一个人,出生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原生家庭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全部,但是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往后的影响真的很大。 02
按照古时候的传统,孩子周岁的时候,要进行抓周,男子最好是抓到与读书相关的东西,女孩子最好抓些女红相关的物件。 男子抓书,热爱读书,金榜题名,女子抓女红,相夫教子。 张爱玲一周岁的时候,也进行了这样一个活动,张爱玲看着眼前的东西,率先抓住了一支毛笔,小脑袋想了想,又抓了一盒胭脂。 看着她抓毛笔,不少人心都跟着紧张起来,一个女子,舞文弄墨,实在不成样子,这就是那时候很多人的想法,女子就该好好嫁人。 等到她再拿起胭脂,老妈子们纷纷松了一口气,对主人家说,小姐以后一定是一个顶爱美的美人。 张爱玲的父亲,闻言也松了一口气,渐渐放松了脸色,大家谁也不提毛笔的事儿,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个女孩,以后竟真的成了一个靠笔吃饭的人,而且她会用手中的笔,为自己缔造一个传奇,这个传奇比她的家族背景更加美好丰富。 长到四岁,家里就分家了,父母离开了张家老宅,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一家人独自生活。 这一下,那个长期遭受压迫的张志沂,被压抑的本性突然爆发了,变成一个十足的纨绔,吃喝嫖赌,一样不落,尽情挥霍分来的财产,不求上进。 没有自由过的人突然自由了,也许是一场灾难,张志沂屡教不改,黄逸梵也不愿惯着他,趁着张茂渊出国留学,黄逸梵找了一个借口,也出国去了。 一家四口,变成了一家三口,这个家里,少了母亲。 那时候的张爱玲还小,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最初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 小时候真好,很多事都不懂,张爱玲和弟弟,每天依旧在院子里荡秋千,每天去逛公园,依然很开心。 人懂得越多,越容易看到自己生活的问题,孩子最好,生活都是别人在负责。 03
毛姆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张爱玲也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张爱玲喜欢书,从小就喜欢,比起与人相处,她更喜欢和一本书作伴,安安静静读书。 黄逸梵出国后,张爱玲没有哭,没有闹,只是看着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正如多年后,她长大了,也把背影留给时代,留给很多人。 她喜欢书房,喜欢和父亲一起读书。 书很安静,但只要你愿意,它们总会告诉你一些东西,张爱玲将自己的全盘心事,都交给了书籍和绘画。 几年后,母亲从国外回来,却告诉张爱玲,我是来帮你父亲管家的,这时候,张爱玲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是还是没去学校,虽然在家读了不少书。 黄逸梵想让张爱玲上学,但张志沂却不同意,这个保守的男人,还是觉得女人不应该读太多书,没用,更不应该去学校抛头露面,有失体统。 幸好黄逸梵坚持,才让张爱玲去了学校。 很多年后,她在《小团圆》里毫不留情地数落自己的母亲,但这件事,却是母亲做对了。 04
许多人都道张爱玲生性凉薄,可是如果我们理解了她生活的环境,就不会奇怪为何她会生得一副凉薄生性。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这是张爱玲自己说的。 她一生凉薄,父亲死时,她都没去看一眼,弟弟一生困顿,她也没做什么,甚至很多时候,连信也不回,真的很无情,可是在她无情之前,这个世界已经将无情的种子播在她的身上了。 黄逸梵回来没多久,就无法忍受张志沂了,他吃喝嫖赌,就是不干正事,这让黄逸梵难以忍受,她一难受,就离开。 黄逸梵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儿女,总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看起来很自由,可是伤害人也挺厉害。 那时候的张志沂,还抽上了鸦片,经常和姨太太一起抽烟,对张爱玲也不管不顾。 他对张爱玲做的比较温暖的事情就是,会带她一起去书房读书。 在读书方面,他是张爱玲的知己,张爱玲也是他的知己,张爱玲懂他的孤独和寂寞,他也理解张爱玲,这是张爱玲在母亲身上所得不到的慰藉。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更喜欢和父亲呆在一起吧,因为相比于母亲严厉的要求,她还是更喜欢父亲的散漫。 可是这个总是不圆满的家庭,两个大人之间总是吵吵闹闹,总是分分合合,要说温情,估计不多,但凉薄的种子,却因此已经种下。 05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 在叔本华看来,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做什么,都不好,但人来到这个世界,却不能把生活当成一个错误,而只能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接受现实不断的拷打。 黄逸梵的归来,并没有改变张爱玲一家的生活状况,她回来管家,可是张家早已入不敷出。 等到她再次离开,张志沂还是那么烂。 没有钱,就要省钱,可是抽鸦片的钱不能省,从哪里省呢?不给张爱玲买新衣服,拿姨太太的旧衣服给她穿。 到张爱玲十几岁,张志沂的姨太太甚至打算让张爱玲不要上学了,打算让她嫁人,还能收回一点彩礼。 可是张爱玲不想嫁人,她想读书。 她不知道读书能带给她什么,但她清楚,嫁人一定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一次,张爱玲考完试回来,家里正准备吃饭,饭菜已经上桌了,张志沂那个姨太太就问:"怎么出去也不说一声?" 张爱玲淡淡回了句:"跟父亲说了" 姨太太:"哦,跟你父亲说了!你的眼里哪里还有我呢?" 紧接着就是一个巴掌扇过来,只听见啪的一声,张爱玲结实地挨了一巴掌。 她本能的想要还手,但是被老妈子拉住了。 可是姨太太却尖叫着:"她打我,她打我"。 父亲张志沂穿着拖鞋吧嗒吧嗒地冲下楼,也不问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张爱玲一阵拳脚相加,嘴里怒吼:"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此时的张爱玲,很愤怒,但是她想到母亲说的 "万一他打你,千万不要还手,不然,说出去总是你的错"。 她没有还手,任由张志沂又踢又打,直到家里人来拉开,但张志沂还不算完,直接把张爱玲监禁起来,不让她出去。 一个本来是家的地方,突然就成了一个笼子,把张爱玲关在里面。 看着身上的伤,张爱玲心中充满恐惧。 半年后,母亲回来了,张爱玲才找到机会逃出去,可是对父亲,她已经失望了,她的心,可能也因此变得更冷了。 亲生父亲如此对待自己,张爱玲感受不到亲情,这样的人生,如何能够不凉薄呢。 很多事情,都是因果。 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06
再次回来的黄逸梵,情况也不好,人生很灰暗。 黄逸梵又不是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她脾气暴躁,这对张爱玲来说,是另一场灾难。 一旦有什么做得不好,不顺黄逸梵的心,张爱玲就会遭到母亲的抱怨: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吗?"、"你就是个害人精,你只会拖累别人,我真不该救你,就让你自生自灭好了" 这样的话,很伤人。 母亲越抱怨,张爱玲越觉得自己没用,她拼命想要讨好母亲,想要证明自己,甚至打碎了一个碗,她都不敢告诉母亲,偷偷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买一个新的。 十九岁时,张爱玲上大学了,她选择了文学,到香港就读。 前往香港的时候, 从内地一起过去的学生总共也没多少,但她与他们依旧格格不入。 张爱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却不会说上海话,广东话就更不会了,与别人也无话可谈,因此索性沉默,把时光都留给书籍。别人都觉得她古怪,只知道学习。 张爱玲很爱美,可是贫穷的生活,让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打扮自己,身体却一股脑儿地长高。 她很穷,连一只自来水笔都买不起,只来每次拿着墨水瓶去教室,成为同学侧目议论的对象。 她说,出名要趁早。也许便和她人生的经历有关吧。 在学校,她是个古怪的人,也没什么优势,她引以为豪的中文,又没有用武之地。 直到有一次,《西风》杂志征文,张爱玲参与投稿,获奖了。 那时候,林语堂风头正盛,可张爱玲也豪言说"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 她这句豪言,在多年后做到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后,张爱玲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 此后,《第二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一气呵成,上海滩一时之间议论纷纷,纷纷揣测这位文风清奇的女子是何许人也,来信不断。 可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对要求见面的读者,她一概不见,让人感觉,孤傲。 有读者打听到她的地址,上门拜访,她闭门不见,就算是认识她的朋友想见她,也得提前预约。 见她还得准时赶到,来早了,总得吃闭门羹,若是晚了,更不行,她一张冷脸打开门,冷冷地说:"对不起,张爱玲小姐此时不在",随后一声轰响关上门。 她是不善于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也许也是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感情,对这个世界,没有感情。 她的冷,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对这个世界都这样。 07
张爱玲高冷,但也有例外,比如当那个人是胡兰成的时候。 胡兰成在读张爱玲的《封锁》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读着读着,不自觉就坐直了身子,沉浸在小说的描写里。 他心里想,这样的才情,这样的文章,到底出自谁的手? 读完小说,他给杂志社的苏青打电话,他问:张爱玲是何许人也? 那时候的胡兰成,已经结了两次婚,是妥妥的情场老油条,对付少女很有一套。 他得知张爱玲住在上海,就直奔上海,毫无疑问,陌生人敲门,张爱玲不见,胡兰成没什么表示就去敲门,张爱玲也不见。 但胡兰成毕竟不是一般读者,张爱玲不见他,他有办法,他把信从门缝里丢进去。 就是因为这封信,张爱玲的门开了,而且第二天,张爱玲就主动前往胡兰成住的地方,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后来她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位还没有感情经历的女子,陷入恋爱之中,她把自己的照片给胡兰成,还在后面写: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一看,这就是表白啊,太热情了。 和胡兰成认识八个月,胡兰成就和妻子离婚,转而向张爱玲求婚,张爱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这段旷世奇恋中的结婚,没有婚礼,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一张婚书,上面是胡兰成写的一句话: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人的愿望。 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岁月静好,没有那么多的现世安稳。 08
胡兰成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以为自己懂胡兰成,但其实不懂。 所以他们的现世安稳并没有持续多久,抗日战争结束后,胡兰成是汉奸,只能四处逃亡,期间,张爱玲全力帮助胡兰成。可胡兰成,即便逃亡,也不忘多情的本性,到处留情。 1946年,张爱玲忍不住了,她去看胡兰成,可胡兰成已经结婚。但她心里还是怀着希望,希望胡兰成会回心转意。 她责问胡兰成:说好了给我的现世安稳呢? 胡兰成沉默不答。 张爱玲死心了。她写了一封绝交信: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但她对胡兰成,确实做到了慈悲,她深知胡兰成逃亡的艰难,还把自己的稿费一起寄给胡兰成,稿费三十万,张爱玲全部寄出。 但她也告诉胡兰成,从今往后, 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这份爱,很美好,很短暂,很沉重,很悲伤。 09
1955年,张爱玲出国了。 那一年,她刚刚35岁。 在国外,她认识了一个高大、肥胖、秃顶的老头——赖雅。 这个老头年龄虽大,但很热情,又懂得关心人,对张爱玲嘘寒问暖,稍微融化了一点张爱玲冰冷的内心,张爱玲嫁给了他。 但此时和对方在一起,更多的是想要一份生活上的安全感,但他们却过得四处漂泊。 1967年,这个男人死了,张爱玲之后的生活,都深居简出,她似乎也看透了生死: 人生的结局总是一个悲剧。老了,一切退化了,是个悲剧,壮年夭折,也是个悲剧。但人生下来,就要活下去,没有人愿意死的,生和死的选择,人当然选择生。 她住在窄窄的公寓里,如同生活在老鼠洞中,蜗居一般活着。 有人说: 她的生活则一直顺着这规格走,一年比一年地把自己隔离起来,更不愿同世间人打交道,直到她死,伴着她的都是她自己,以及她塑造的、别人忘不了、她自己也忘不了的诸多人物。 她频繁搬家,有几年时间,她几乎每个星期都在搬家,她生活不规律,营养也没有保障,身体也不健康。 有朋友关心她,将她的状况登报,她得知后,与朋友"断交"。 搬来搬去,张爱玲不仅弄丢了《海上花列传》的英译本,还将护照都给搞丢了。 她越发害怕见人了,连出来丢个垃圾,都唯恐避人不及,她的房门,几乎时刻紧闭,可是她丢的垃圾,也被人盯上了,人家从垃圾里找出只言片语,就开始写文章。 张爱玲不得不一次次不断搬家,搬来搬去,张爱玲反而觉得"身外之物还丢得不够彻底。" 她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去世。 10
人这一生,都活在因果之中,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是温暖的,她就有温暖别人的能力,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是凉薄的,她留给别人的,就很难不凉薄。 生活种下的因,总会结出相应的果,所以这一生,我们都活在因果的网中,昨天种下的因,会结出今天的果,今天种下的种子,就会长出明天的树。 没有凭空到来的凉薄,也不存在凭空产生的温暖。 文|玩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