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松寿君怡 第三站 俄罗斯圣彼得堡 二十四 走进圣彼得堡 ——历史不一定是文字写成的,艺术也不仅是绘画与舞蹈,尤其是对于一座城市来说。 建筑的语言有时来得比文字记录的历史更加有力,比绘画与舞蹈表达的艺术更富有激情。 从伊尔库茨克飞往圣彼得堡,相当于从中国的漠河飞到泰国的曼谷,四个小时的时差,飞机除去中间经停的时间,需要近七个小时的飞行。 对于建筑领域的人,圣彼得堡并不陌生,因为圣彼得堡在三百余年的建设中,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依然保留了近乎三百年中各个时代的优秀建筑,即使二战时期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战后重建中,苏联人民运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再现了圣彼得堡的辉煌,从而为世界留下了一座堪称奇迹的建筑领域宝库。 圣彼得堡是苏联十月革命的发祥地,中国人熟知的"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中的那声炮响,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列宁逝世,为了纪念列宁,这里曾经改名为列宁格勒,二战中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残酷与卓绝,已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恢宏的史篇,而今天的圣彼得堡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很久没有见到一个朋友,而见面后对朋友说:"近来可好?你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而对于圣彼得堡来说,这句话似乎可以理解为这座城市永远会保持着她天生倶来的那份浪漫与艳丽。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在秩序与失衡中交错着,使这座城市在不停息的冲突中保持着和谐。平缓而色彩斑驳的天际线,使这座保持了三百年的城市表现出的前现代规划思想,呈现出一种哲学定式的格调,个性中标榜着规律。 神秘而精湛的建筑集成,成就了辉煌的圣彼得堡。单纯从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来看,圣彼得堡的集约而紧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成为我们当今城市的良好借鉴,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现代的建筑,也许是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们刻意将一些现代化建筑隐身于这些古典建筑之中,使这座城市从总体上表现出其特有的典雅与恢宏。城市的每一条街道的风格都似乎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统一设计,甚至在城市中任何一个地方站下来,环顾四周,都会发现有这个地方独有的城市标志,且城市任何一个地方的场景,似乎都进行了精心的酝酿并付诸于建设的实践。 精致华美的古典建筑随处可见,从而使圣彼得堡成为被历史的光辉时刻照耀并环抱着的城市,这份辉煌不仅荣耀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并且荣耀着世界人类的发展历史。 涅瓦河从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中横穿而过,为圣彼得堡增添了更多的神韵,圣彼得堡在河中的倒影,就像一个浣纱姑娘揽镜自照。 涅瓦河有多条支流,在圣彼得堡城市及周边地区汇合成为一曲水的畅想,使涅瓦河始终丰沛而滋润,同时,也使得城市显得更加水灵而透明。 这座由若干的桥梁、岛屿与河流相互勾连与呼应着的城市,其良好的空气质量与水环境形成的区域气候,将圣彼得堡打造得一尘不染。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似乎波罗的海与芬兰湾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股清新在胸中涤荡出宽阔与豪迈。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这个帝国的心脏,不息地跳动了近三百年,而今,彼德一世似乎依然在用他的智慧与魄力在指引着这个城市的成长。 圣彼得堡成为一座国际旅游城市,是很多人向往观光的地方,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圣彼得堡的历史与文化,就很难读懂这个城市的文脉与内涵,更难以从那姿态各异的雕塑所展示的故事以及建筑设计的精湛与布局的宏大中知道这个城市崇尚的内在精神,更难以懂得它所追求的宏远的目标。 十八世纪是人类由十七世纪的大变革走向更加稳健成熟的世纪,是人们对自然法则与社会管理制度的重大探索时期,当时的欧洲各个国家正在兴起,而当时的中国,尚处在封建专制时期,但就从建筑史来看,当圣彼得堡兴建的时候,中国圆明园已经初具规模,两个发端于世界不同位置的帝国,正以十八世纪特有的历史时期,各自书写着自己的辉煌。 站在圣彼得堡,遥祝想着中国清初的强盛,感叹着历史造化弄人。如果世界知道三百年后的今天,圣彼得堡会成为世界人类的一份财富,那么,中国的圆明园,会遭受那时所谓世界列强的焚毁与抢掠吗? 也许再有三百年,世界会回过头来看今天中国正在塑造的"圣彼得堡",那么,今天,有哪一座城市可以承担三百年后中国的"圣彼得堡"的称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