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女性能多次改嫁,服装前卫不输现在?民族融合带来的利处
引言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朝代,也是我国数千年封建历史上,民族融合大发展的时期。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汉人、突厥人、吐蕃人、高昌人、回鹘人共聚一堂。
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民族的舞蹈、音乐与美食。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通、彼此尊重共同构成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展现了唐王朝的强盛国力。
唐王朝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的兼容并蓄、包容开放也在这一时段展现的淋漓尽致,最终构建了多民族共同生存的格局。
政治上,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不同于历代王朝强调的华夷之分,唐朝从一开始就对汉夷表现出了平等的态度。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这也是华夷一体观念首次在中国古代被提出。
虽然也有褚遂良等大臣始终坚持"先华夏而后夷狄"的观念,但整个大唐王朝从上到下华夷一体的观念已不可阻挡的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这种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唐王朝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制定。
首先是中唐一代胡人官员的数量出奇的多。
比较知名的如:黑齿常之、李光弼、仆固怀恩、高仙芝、哥舒翰等皆为胡人官员。
而这一切的主导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主政时期,为了实现对外族的安抚,加之辽东战场唐军将领数量不足的问题,决定启用大量的胡人将领。
最知名的莫过于契苾何力了。
契苾何力原是铁勒族契苾部落的首领,但由于此时的铁勒部内忧外患,多位首领在内乱中接连战死,契苾何力为保全部落不得不投靠唐朝。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一来到唐朝李世民就立刻册封他为左领军将军,还允许他继续率领自己的部众。
成为唐军的契苾何力也在此后的战争中多次立下奇功。
讨平吐谷浑、消灭高昌、攻打高句丽、战胜龟兹、西突厥,整个贞观乃至唐高宗时期的战争中,屡屡可见契苾何力奋勇杀敌的身影。
这也是唐朝对胡人的重用最直观的效果。
但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一种长期的效果,那就是绝对的忠诚。
贞观十六年,契苾何力的手下叛变,将他俘虏带至薛延陀可汗的帐下。
这事也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身边的官员都认为契苾何力必然投降,但李世民却非常信任契苾何力,认为他一定不会叛变。
果然,在身边家人都投降的情况下,契苾何力依然誓死不降,并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来表明决心。
李世民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薛延陀可汗为代价,换回了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胡人将领。
其次便是唐朝始终坚持的和亲政策了。
和亲自古就有,汉高祖刘邦就曾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可汗。
汉元帝时期也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可汗,留下了昭君出塞的美谈。
但这些更多的是由于战争上的失利而被迫为之的。
而唐王朝的和亲,很多是为了巩固与外族的关系而进行的。
不同于汉王朝仅限于匈奴和少数诸国的和亲,唐朝的和亲范围更大,并且扩散到了东北、西南的许多少数部落。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和吐蕃和亲的**公主入藏了。
唐太宗时期,**干布统一吐蕃,但屡次派兵侵扰唐朝边境。
不堪其扰的唐太宗派遣侯君集带五万大军征讨吐蕃,并在松州城下大破**干布,打的**干布立刻上表求和,并希望能与大唐和亲。
而唐太宗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胜利就放弃了和亲,而是果断同意了。
并由江夏王李道宗亲自护送**公主入藏。
入藏后的**公主在吐蕃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并引领了吐蕃贵族学习《诗经》、《尚书》的新风尚,从文化上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藏族依然在祭祀**公主。
而这次和亲,也为两国之间换来了上百年的和平。
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干布还上书给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足见两国关系之好。
**干布和**公主军事上,为民族融合打下基础
事实上,任何政治手段的成功,都离不开军事手段的威慑。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想真正让周边的少数部落服从,并与之实现民族融合,都需要先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国力来进行威慑。
在唐初刚刚建立之时,国家还未完全统一,许多地方也因为战乱失去生产力,国力可谓是十分的薄弱。
而此时的东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正是这种巨大的实力悬殊下,出现了"渭水之盟"这一屈辱的事件。
当时李世民刚刚登基,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见唐朝局势不稳,便带领十几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杀到长安城下。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亲自赶到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签订盟约,并送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才最终换回了突厥的撤军。
此事也被李世民认为是莫大的耻辱:"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
这无疑说明了,如果想实现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治,以实现民族融合还是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
于是,此时的唐王朝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开启的励精图治,国力取得了极大的提升。
而东突厥却因为连年大雪和不断的内乱而损失惨重。
于是三年之后,复仇的机会便到了。
李世民以代国公李靖为主帅,节度六路大军,共计十万余人征讨东突厥,将颉利可汗打的大败而逃,并随后又在阴山之战再度击败突厥大军,将颉利可汗俘虏。
不过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很宽宏大量的,并没有因为渭水之盟记恨颉利可汗,而是将他封为了归义王、右卫大将军。
又以他为旗帜,成功招降了突利可汗、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等人,而这些人也都是带领部落来内附的。
如阿史那杜尔其部众十万余人、阿史那弥射举族来降,再加上李靖俘虏的突厥十五万人从阴山南迁。这些部众大部分都安排在边境甚至内地,极大的加强了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
但灭东突厥不过是个开始。
贞观九年,李靖灭掉建国数百年的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松州之战大破吐蕃,使其臣服。
贞观二十年,李绩平定薛延陀,设立燕然都护府。
显庆二年,苏定方灭掉西突厥,生擒首领贺鲁。
显庆五年,苏定方平定百济。
总章元年,李绩灭亡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统领等等。
大唐王朝对外征伐的战绩可谓是辉煌,而许多国家被灭,疆土就自然被划分到了唐朝,并设立许多都护府直接统领。
此时原本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部落就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子民,诸多的民族政策才得以施行,这便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极好的环境,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文化上,对各民族的兼容并蓄
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桥梁,而唐朝又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自然愿意积极的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愿意向其他民族输出中原传承千年的文化。
这便形成了一种奇景,在长安城内,你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商人、使者往来于此。你也可以看到原产于其他国家的奇珍异宝、特产美食。
可以说,此时的长安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级的大都市。
而如此开放的风气就不得不提的胡风对汉人的影响了。
由于大量胡人内附,加之唐朝统治者本就带有一定的胡人血统,胡风的传播便不难理解。
首先便是唐朝时期婚俗观念不再那么拘泥,改嫁之风盛行。
据统计,唐朝再嫁的公主高达28人,甚至有数人改嫁3次以上。
在服饰方面,唐代男子的服饰从原先的仁衣下裳,变成了颇具现代意义的上衣下裤。
女士的服装则向窄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凸显女性身材的曼丽。
并极为盛行低胸装,周濆的《逢邻女》就曾写道:"慢束罗裙半露胸"。
在饮食方面,胡饼成为了长安城的一大美食,并逐渐演化为了烧饼。
而葡萄酒也于此时随着高昌人的到来逐渐传入长安,并被唐人所喜爱。
《托果盘侍女图》房陵公主墓室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艺术领域,舞蹈、乐器、绘画都深受胡风影响。
王建《凉州行》的"洛阳家家学胡乐"便是对此最有力的证明。
而唐王朝也在向其他民族进行着文化输出,不但地方学府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就连全国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也招纳百济、高丽、吐蕃、西域著国的王子来学习汉族文化,遣唐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流行开来的。
**公主入藏后,也带起了吐蕃贵族学习汉族儒家文化的风尚。
南诏、高昌等国甚至在自己国内开始汉族礼仪文化课程,足见汉族文化的影响至深。
《步辇图》
结语
唐朝立国近三百年里,民族融合一直在源源不断的进行着。
这既是大唐的国威昌盛,使四方部落被迫臣服,但更多还是因为唐王朝统治者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对待,愿意接纳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使他们不但在军事上臣服,更在心里深深的接受了唐朝的统治,并愿意与之一起共铸华夏。
这为我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民族融合的大环境,更为我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