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量子纠缠?或许也是有的,只不过坍塌了
我们经常说微观粒子,导致很多人误认为微观粒子是一种实心的小球。
其实微观粒子的本质更像是一种波。如果要彻底搞懂量子力学,首先就要默认所有的粒子都是波。这种波并非类似水波,声波这样的机械波。
微观粒子都是以波的形式呈现的,从而弥漫整个宇宙空间,理论上所有波都可以弥漫到宇宙边缘。虽然波的空间尺度是无限远的,但是波的能量往往会聚集到某个固定的空间尺度上,从而形成波包。
波包越聚集,就越像粒子。这也是波粒二象性的体现。
事实上,测不准原理正是由波粒二象性造成的。
现在我们将微观粒子想象成一个具有波动性的波包。这个波包越聚集,就越像粒子,越分散就越像波。波包有两个显著的物理量,一个是位置,一个是动量。
你可以将波包的位置理解成宽度,动量理解成能量。
如果我们要测量这个波包(粒子)的位置(宽度),那么就需要用光子撞击波包,通过光子探测到的信息就可以确定波包的位置。
但你会发现,这样得到的波包位置(宽度)范围比较广,如果想要得到更加精确的位置,你就必须提高光子的能量去撞击波包,导致波包吸收能量后,更加聚集,所以宽度就越窄,更像是一个粒子,位置也就测得越精确。
但这时候,位置是测量精确了,但是波包因为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导致动量增加,所以波包的动量就和起始的动量相差甚远。所以你测量到的动量信息就越不精确。
如果你要精确测量波包的动量,就得降低光子的能量,这样一来,波包的宽度就比较大了,所以位置就测量得越不准确。
对于这个现象,海森堡就认为,粒子(波包)的位置和动量信息不能同时精确测量,位置测得越精确,动量就越不精确,反之亦然!并且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测量仪器发射的粒子造成的。
但是当代的量子理论认为:海森堡的这种解释并不是十分正确,测量仪器固然会对被测量对象造成干扰,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粒子的本质就是波包,测量波包的精确位置就相当测量 绳摆产生的波动位置,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波就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位置,测量动量也是这个道理,粒子不存在完美的动量。
所以现代物理学认为,测不准原理的本质并不是实验仪器造成的,而是微观粒子的内禀属性。
用"测不准原理"这一物理名词会误导大众,让人误以为是人类科技手段有限造成的测不准。如今测不准原理早已被改成不确定性原理的叫法。
微观粒子还有一个十分普遍的特性,那就是态叠加原理。这个原理的数学解释十分晦涩,且枯燥。态叠加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子叠加。
比如电子的自旋,即是上旋又同时是下旋。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也令薛定谔困惑,为了通俗地解释量子叠加,所以就将其拓展到宏观世界,也就是那只既死又活的猫。
其实你只要将微观粒子想象成波,那就很容易理解量子叠加。
这条波弥漫整个宇宙空间,但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波上有个波包,波包在哪,我们就说这个粒子在哪。
问题是,理论上这个波包可以出现在这条波上的任何位置上。而波又弥漫整个空间,所以我们才说粒子可以出现在空间上的任何一个位置。
测量之所以会导致量子叠加态消失,是因为测量仪器肯定需要发射某些粒子探测 被测量粒子(波),被测量粒子原先的叠加态就会因为这些粒子的干扰而消失。这就是测量坍塌效应。(理性讨论延迟选择量子擦除实验)
只要我们不去测量这个波包(粒子),那么波包(粒子)本身就和这条波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个波包(粒子)在空间的位置就是叠加在一起的,所以粒子即在这,又同时在那,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这就是叠加态的体现。
你要是从这种角度理解量子纠缠就十分容易。
两个纠缠粒子其实是同一条波(复合系统),只不过测量行为会导致这条波坍塌出两个波包(粒子)。
这两个波包在没有测量之前本来就是共同叠加态的波。
测量就会导致叠加态消失,变成两个确定的波包(本征态),但是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来说,好像这两个粒子(波包)可以无视空间,而同时作用。这就是量子纠缠的超光速现象。
其实本质来说,纠缠粒子之间本来就是同一个粒子。所以对一个粒子的测量,其实也就是对另一个粒子的测量,所以量子纠缠必然是同时发生的!
但量子纠缠这种现象并不存在什么实质上的物质运动,所以就不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那为什么我们宏观世界的物体不存在量子叠加现象呢?
其实这个宇宙的规律本来就没有宏观和微观世界之分。
本质都是由微观世界的现象主导的,量子叠加才是宇宙中最普遍且最正常的现象。我们之所以无法理解量子叠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叠加态已经坍塌过的宏观世界。
基于宏观世界归纳出的牛顿力学,是先入为主的,所以我们才认为非叠加态才是正常的,叠加态反而不正常。
宏观世界的叠加态消失只是因为宏观物质的比较大,树大招风,几乎都会遭受到各种干扰,比如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光子会撞击宏观物质,这种干扰的本质就相当测量坍塌效应,导致宏观世界的叠加态都坍塌掉了,而呈现出确定的状态。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空气分子的叠加态,和分子尺度上的量子纠缠。
这就证明,即便比原子还大很多的物质,只要不被其他粒子干扰(相当于测量坍塌效应),依旧会出现叠加现象。
但在现实中,比分子再大一点的物质就必然会遭受其他粒子的干扰,所以分子尺度以上的物质,叠加态就会因为被干扰(测量),全部消失掉。
现在我们知道一个光子就是一个波包,这个波包的很多性质都是叠加态的。如果你要复制这个光子的状态,就得把这个光子一分为二,但是光子是量子,是不可以再分,所以这个方法是被堵死的。
第二个方法就是测量这个光子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重新还原一个相同的光子。但问题是,由于测量坍塌效应,一旦测量就会造成光子原来的叠加态消失,所以你永远无法得到这个光子原来的叠加状态。
这就是单个光子无法克隆的性质。
传统的电磁波通信,是发射频率高低不同的大量光子,光子频率的高低代表就是0和1。所以窃听者可以在光子传递的过程中偷走少部分的光子,通过这些光子的频率高低就可以解读出通信的内容。
而量子通信是利用单光子不可克隆原理 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理论上可以做到信息的绝对安全。
窃听者要窃听电磁波通信,要么就偷走光子,要么测量光子。
而单个光子一旦被偷走,那直接就被发现,这样就证明传递信息的过程已经被窃听,那干脆就不发送信息了。
如果窃听者不偷光子,只是窃听,就会引发测量坍塌效应,也会被发现。
只要量子通信被窃听,就一定会被发现。所以通信双方就会放弃此次通信
那要是一直窃听,会不会造成通信持续中断?
目前来说是这样的。其实信息被窃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窃听了,还被获取了内容。
量子通信最大的贡献就是得知通信过程是否被窃听,而不是阻止窃听行为。
虽然窃听者可以通过持续窃听行为阻断信息的发送。但是我们可以换其他信道传输。
即便其他信道也被持续窃听,导致信息中断。那还我们还有物理手段对付窃听者。
1951年,一对教授夫妇被抓,审讯后身份败露竟是潜藏多年的间谍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1948年,美国间谍潜伏在清华大学,最后却因一位演员暴露身份。在清华大学的教室中,此时一位
清末照片侏儒站椅子上,三口之家住墓地,1901年的午门相当破败整理十多张晚清末年的照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经过后期的上色,兴衰荣辱,市井百态,都付笑谈中。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慈禧统治的大清,风雨飘
为什么溥仪在位时从来没有掌握对国家发展的实权?为什么溥仪在位时从来没有掌握对国家发展的实权?溥仪在位时从来没有掌握对国家发展的实权,这与他的个人素质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关。首先,溥仪的个人素质比较单薄,对于政治和管理缺乏
鲜为人知的河豚计划到底有多么可怕?河豚计划也就是犹太人在我国东北复国计划!河豚计划也被称为河豚鱼计划,河豚鱼计划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想利用犹太人的巨大资金,并想通过在亚洲的犹太人改善日本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而设
古代粟特钱币反映多元文明互动粟特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者的铭文中,粟特(Sug(u)da)作为古波斯的东方行省之一,承担着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的
信口开河三权分立三权分立,哪三权?行政,立法,司法,他们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感觉好像这个很有道理,绝配,YYDS。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英国退出殖民地的时候,喜欢搞两派,搞分裂,甚
印度航空订购470架波音和空中客车飞机自从2021年塔塔集团以150来亿人民币(1800亿卢比)收购印度航空后,终于做出大动作了。塔塔和印度航空,真是应了三国演义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断言。这笔订单呢,确实是历史最大单
茶香水口(二)水口村名的由来是个迷,水口没水,以山为主。除了塘塘坝坝,就是那座建造在五六十年代的水库,两座不知名的山间筑一道坝,就是水口水库。建造水库的那帮人如今已经垂垂老矣,尽管世事变迁,他们
浅谈非洲文明,班图人和埃及人的交流中,对埃及造成了哪些影响?文史说百家编辑史说百家前言在1911年,韦斯特曼关于苏丹语言的著作和梅因霍夫关于哈米特语的著作开创了现代时期,前者的基本论点显然是由韦斯特曼在梅因霍夫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引入了苏
1950年,村长发家致富成榜样万元户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名词,但如果你以为发家致富,也是近几十年才出现,那就大错特错了。1950年8月版的人民画报转载山东画报文章和照片,所用的标题是组织起来生产致富由贫穷走向
神探李昌钰最怕的女人,52岁守寡,却培养出13个博士子女1998年6月30日,美国康州州长找到李昌钰,希望他可以出任康州警政厅的厅长,但是李昌钰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就没有答应。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在听说后,就劝他重新考虑,她说你去当厅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