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凤凰来栖,先得修成梧桐; 百川来聚,先得胸怀大海。 作者:洞见Leyla 在网上看到俞敏洪早年的一则演讲。 他说自己每回和马云、柳传志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自动把自己下降成为他们端茶送水的角色。 按理说,马云创造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柳传志是联想的创始人,而俞敏洪也一手创建教培机构的航空母舰——新东方。 他们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导者,并无高下之分。 俞敏洪又何必如此卑微呢? 原因很简单:学东西 。 俞敏洪发现,这群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能就变成了自己的收获; 讲的每一个策略和安排,可能就变成了自己做新东方的指路明灯。 和他们在一起,自己总是能眼界大开、受益颇丰。 正如俞敏洪所说:"朋友圈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所以我宁为牛后不为鸡头。" 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你的人生,其实就藏在你对圈子的选择之中。 1
心理和社会学研究中,有个著名的"共生效应" 。 讲的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处在特定的群体之中,难免会受到周围其他成员习惯、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混迹在浑噩不堪的环境里,就很难不被玷污和同化。 1908年,胡适刚满17岁,在上海就读中国公学。 那时家里经商不利,失去经济来源的他,还面临着家中一大摊子破事,心中异常烦闷。 正巧在这个时候,胡适遇到了几个狐朋狗友。 别人在读书学习,他们聚在一起喝酒、侃大山; 别人在考试钻研,他们关起门来打牌、吐烟圈。 迷茫中的胡适就这样被拐到了歧路上,整日跟着这几个朋友厮混。 胡适在自传里也曾说道:"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不到两个月,我都学会了。" 一个年轻的有志青年,就这样堕落成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老客。 幸而后来,胡适在叔父胡节甫的帮助下,闭门谢客,用心读书,才摆脱了当初的困境。 唐代名臣魏徵曾说:"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劣质的圈子,只会让你一点一点陷入泥沟。 《人间失格》中,热衷绘画的叶藏,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读高中时,他无意中认识了不学无术的堀木正雄。 在堀木的引诱下,叶藏一步步荒废学业,误入歧途,最后绝望自杀。 赵玉平老师曾说: 如果让一只鹤站在一群鸡当中,最终的结果不是被鸡群同化,就是被鸡群逼死。 当你身处低层次的圈子,你的一言一行,就会跟着他们改变,慢慢变得满口脏话、全是谎言; 你的性格和习惯,也会渐渐被他们影响,染上不良恶习,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 你的思想和眼界,不仅不会变得开阔,反而也会在他们偏激言论的充斥下,变得单一和固执、狭窄与浅薄。 当你在低层次的圈子待久了,你的智商情商都会被拉低,你往后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受到局限。 2
经济学者薛兆丰一生阅人无数。 人到中年,见多了起落无常,他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我们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在一起,这点非常重要。" 巴菲特曾经在给股东的信里讲过一个故事。 他说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叫艾迪·贝内特的球童。 球童的职责,其实就是帮运动员拿球杆和做一些杂物,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艾迪的过人之处在于,同样的工作,他的薪水远超旁人。 其实艾迪的秘诀很简单——他只选择冠军球队,为冠军球队的球员服务。 一开始,艾迪在芝加哥白袜队工作。 等到第二年,艾迪就跳槽到更有前途的布鲁克林道奇队。 后来,艾迪又找机会进入了赫赫有名的洋基队。 艾迪为洋基队服务的7年间,洋基队连连夺冠,赢得五次美国联赛冠军。 从艾迪身上,巴菲特领悟到了一个成功的法门:"你要成为一个赢家,就必须和赢家一起奋斗。" 香港有名的实业家李景全,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李景全出身贫寒,18岁就辍学打工,在一家电子公司当推销员。 打工期间,他接触到了很多大佬行家,其中就包括香港有名的电脑商家曾文忠。 在曾文忠的扶持下,李景全辞职创业,事业蒸蒸日上。 到1990年,李景全经营的工厂营业额已经接近7000万港元,成为香港生产小型电脑主板的著名厂家之一。 试想,没有优质的人脉,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 比尔·盖茨说: 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结交了什么样的朋友。 如果想做一个高收入的球童,你就要为冠军球队服务; 如果想当一个成功的生意人,你就要和更成功的人士并肩同行。 跻身优秀的圈层,就相当于获得了一个财富杠杆。 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无形中撬动你的命运,让你少走弯路,多行坦途。 靠近优秀的圈子,你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越来越优秀。 3
曾经有人对俞敏洪说:"俞老师我想和你变成朋友。" 俞敏洪反问他:"你用什么来和我变成朋友?" 对方说:"我可以帮你扫地拎包啊。" 俞敏洪笑了:"我这里不缺扫地拎包的人。" 正如俞敏洪所说: 只有对等的人际关系オ是有效关系。 如果你想交更多有用的朋友,追来追去是没有用的,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才行。 作家刘润早年在微软上班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 但几年后,他不仅结交了诸多大佬,在行业内更是声名鹊起。 有人羡慕地问他:"你认识那么厉害的人,这个人脉是怎么建立的?" 刘润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创造价值。" 他很早就意识到:靠着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是不可能搭建起真正的人脉的。只有你给对方提供了足够的价值,对方才会成为你的人脉。 于是在职期间,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思考。 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继续钻研专业知识,奋斗成为生活中的常态。 2005年,他利用信息差创建了一个公益网站,帮助了61个机构,组织了227场志愿活动,让无数人受益。 偶然的一个机会,央视记者梁铮铮发现了这个网站。 于是她主动牵头,邀请刘润和央视合作了一次"时间捐献"活动。 许多行业大佬,都参与进来,并免费为其做宣传。 利用这层关系网,刘润成功认识了世界4大富豪李兆基的大公子李家杰。 后来刘润辞职创业,李家杰又成了他的第一位客户。 自此,刘润的商业顾问生涯正式展开,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有人说,实力和人脉,其实就像钉子和面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你要找到厚实、可依靠的面板,钉子才能稳稳扎根。 但前提是,你是一颗钉子,把自己磨得足够尖锐。 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材质的面板时,都能把自己准确而深入地钉进去。 当你把自己修炼得足够强大,就不必担心资源不集中到你身边。 ▽ 知乎博主@漫读 曾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公式:一个人的能力=自身水平X人脉。 人脉越广,我们的能力就会被放大越多;能力越强,我们的人脉就会越发广阔。 想要与优秀的人并肩而行,首先要修炼好自己的实力和品行。 凤凰来栖,先得修成梧桐;百川来聚,先得胸怀大海。 所有风光绮丽的美景,都需要你自己先站上高峰才能看见。 点个赞吧 ,当你付出时间认真打磨自己,所有你想要的未来,都会主动朝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