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报告文学王牌号手(二)
坐火车、转汽车,几十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抵达新兵集训的军营。
站在长长的队列里,何贤达感觉身体还停留在坐火车的状态,晃晃悠悠左右摇摆,四肢无力腰酸背痛。"立正!"一声口令划破寂静,震得何贤达耳膜微微一颤,他本能地收脚并腿、挺胸抬头。
夜幕下,新兵连长扯开嗓门,随机来了一次"战前动员":"从你们踏进这道营门起,就要清楚自己不再是个普通老百姓。新兵集训就是摸爬滚打换羽重生,孬兵好兵几个月就能见分晓,这个兵怎么当,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站队站排头、当兵当好兵。"那天夜里,何贤达耳边总是响起连长的话,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有战友说他"说大话",也有的笑他"不自量",但他全然不理会。
三个多月新兵连集训,曾在老家参加过预备役集训的何贤达底子最好,但练得却最苦,他用实际行动给自己的目标加注:正步难,他就坚持每天中午练端腿;跑步慢,他就绑着沙袋追;条令多,他就加班加点背。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兵连几次考核,他都成绩优秀。下连前一盘点,新兵连就他拿的"流动红旗"最多、最全。
熬过了新兵连,总算分到了连队,何贤达来到组建不久的某导弹旅。本以为直接到战斗班报到,没想到却被一车拉到教导队——原来,在导弹部队,导弹专业是"看家本领",新兵来了先是三个月的共同课目训练,接着又是百余天的专业理论集训,双双过关才有机会分配下连。
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何贤达虽说脑瓜子挺灵光,但他却自诩"笨鸟",要"先飞""多飞"。
专业集训时,他凭着入伍前打工时练就的过硬电工功底,很快熟练掌握各类电路原理图。不仅如此,学习控制原理和液压传动等陌生知识领域,他不是憋在屋里记,就是追着教员问,铆着浑身劲儿一点一点啃下来。再次分配,何贤达很是幸运,凭借过硬素质来到发射一营一连,这可是全旅组建最早的"种子队"。
世上之事,有些是心遂人愿,也有些是事与愿违。何贤达的军事素质、专业理论在新兵中名列前茅,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他信心满满地认为,去战斗班是铁板钉钉的事。可分班方案一宣布,他却傻眼了,他被"意外"地分配到了炊事班。
"连长,刚才是不是念错了?"队伍刚解散,何贤达就急匆匆地敲开了连长的房门:"当兵前我干过电工,也没当过厨子,去炊事班发挥不了我的优势。再说,样样考核我都领先,为啥不让我去发射班?!"
"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好兵在哪儿都能干好。哪有新兵刚来就挑三拣四的?"连长白了他一眼,就不再理会他,继续埋头整理资料。何贤达并不知道,他的情况连长早就摸得透透的,这一招就是要试试何贤达的定力和心态。
"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我就不相信这能吓倒我。"何贤达倔劲儿一上来,一头扎进了厨房。可炊事班的辛苦,还是超出了何贤达的预料,每天早上起床号还没响,他们已经开始忙碌,战友们都已经午休,他们还在收拾锅碗瓢盆。何贤达偶尔也会感觉憋屈:"人家训练一身汗,我们做饭一身油;人家练兵打导弹,我们忙着打鸡蛋。"
短暂的失落后,他很快调整状态,连长的话一遍遍"刺激"着他,下定决心守在三尺灶台,当好"半个指导员",但他也经常提醒自己:不管做饭多忙多累,发射导弹的梦想不能废。
炊事班的战友见他成天琢磨导弹专业,便开玩笑地说:"锅台三尺宽,你还想翻天?我们练好烹、炒、炖、炸就行了,炊事班里从来没人在导弹专业上出人头地过。"
"我就不相信,炊事班里飞不出金凤凰。"何贤达把心一横。班长冷不丁地"怼"了他一句:"要想飞出炊事班,先得把灶台功夫练到家,否则我可不放人。"
当时用的是老式炊事车,得用鼓风机摇着生火,经常被熏得满脸烟灰。这脏活就落在何贤达身上,因为炊事班里只有他啥饭菜也不会做,只能点点炉子、烧烧火。
学中干、干中学,何贤达从"扫地僧"干起,等把烧火练到"恰到火候",开始慢慢"升级"到了切墩择菜、做米饭揉馒头,有时老班长也教他炒上一两个不太重要的菜。
两个多月后,连队餐桌上有了何贤达的"拿手菜",有时还别有一番风味,说不上是多放了些什么佐料,还是火候把握得好,总之很对大伙儿的胃口。就连他揉面蒸出的馒头,也明显有了"何氏风格":白俊整齐,松软适度,不夹菜就能吃着喷香。
机遇不常有,能把握住机会的"幸运儿"也不多,但何贤达算一个,他的秘诀就是:只有超前准备才能抓住更多机遇。
炊事班里五个兵,管着全连近百号人的伙食,烧火、择菜、切菜、做饭,成天忙得团团转,但只要有工夫,何贤达就琢磨学习导弹专业的事。当时烧柴火,他就用棍子摆出导弹车的操作岗位,用纸箱子充当仪器面板,模拟在"导弹车"上跑位操作。
干完厨房的活,何贤达就喜欢跑到战斗班"串门",嘘寒问暖扯上几句"饭菜可不可口""咸淡合不合适",之后就开始请教导弹专业。几次下来,战友都知道他的"司马昭之心",可大伙不厌其烦地给他辅导,就连几名"专业大拿"也经常点拨一二,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凭着何贤达的素质,下连分到炊事班"有点亏了"。
时间一长,何贤达"偷艺"成了连队公开的秘密,他自个儿也不再藏着掖着,干脆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学习导弹专业知识至少一小时。"干活前、熄灯后、午休时,只要有空,都能见到他学习的身影。总有人对何贤达不屑一顾,可接下来的一次较量,让他声名鹊起。
作者: 李永飞
播音:刘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