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谭家发生一件事情,引得全城热议。谭延闿 的生母去世,却因身份低微,出殡时遭家人阻拦,不让走正门。 家人亲戚那副封建冷酷的嘴脸,让谭延闿深感悲痛与愤怒。孝顺的他坚持要走正门,因为他希望母亲走的时候风风光光,而不是走侧门,一副见不得光的样子。 谭母辛苦一生,在临走时,作为儿子怎能让她受委屈。于是,两方争执不下,一直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可没有人愿意让步,都守着心中的那份"执念"。 "今天我谭延闿死了,出殡! " 直到他爬上母亲的棺材躺着,喊出这句话,其余的长辈亲戚没办法,才让他们就这么出去了。 谭延闿之所以会有如此举动,除了他本身非常孝顺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他从小看着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生存。这对于他的一生都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后来的谭延闿摆脱封建主义的家庭,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并且做出巨大贡献,担任国民政府副主席。不管他走得多高,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的那些悲伤记忆,以致于立下誓言称:"这辈子我不会再娶,我这里只有一夫一妻!" 他都经历过什么呢? 当年,谭母作为一名小"丫鬟"跟随另外的富贵人家,也就是谭父好友家,来到这里,本来只是暂时待几天就回去,但是在谭家住的期间,她却不小心打碎一个名贵的花瓶。 在那个封建的地主时代,如果碰上苛刻的主人家,犯如此错误少不了要挨一顿打。 于是害怕被主人家责怪的她,便躲进一间屋子的床底瑟瑟发抖。其实并没有人发现这件事,而且她的主人家一行人这时已经整装待发,要离开谭家。 走的时候,她们一直未找到这个"丫鬟",所以在与谭父告别时,好友还叮嘱他,如若找到,便将她留在谭府做工,不用送回来了。 谭父没有在意,只微微点头,只当那丫鬟跑了。没想到的是,刚刚送别好友,回到房间时,他就发现这个丫鬟躲在床底。询问一番后,也没有责怪对方,而是顺势将其安排在谭老太的院子照顾着。 就这样,谭母阴差阳错留在了谭府。没有受到责罚的她对这个高大善良的男人心生好感。只是,丫鬟也仅仅是丫鬟,她虽有仰慕,但也清楚两人的差距。 她只能将心里这份情丝用来好好照顾谭老太,为其分忧。每日辛苦地干着各类杂事,洗衣、扫地、砍柴等脏活累活都是她做。 不过她也习惯了,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丫鬟,这些早已烂熟于心。唯一的慰藉,便是每天都能与谭父见面,因为他总是来向谭老太请安。两人相处的机会也不少。长期以来,谭父也对勤快、能干的她印象深刻起来。 于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但是谭母毕竟只是一个丫鬟,那时候,这种身份是上不了台面的,谭父虽然也对她产生一丝爱情,心中却没有要为她破规矩的念头。 最后,她也只落得一个通房丫头的身份,这也并没有比之前高贵多少,反而生活却越发地难过起来。 以前,她只需要做做家务,干干活路,再加上照顾谭老太;现在,她不仅要完成以前的工作,还要费心照顾谭父,承受其他几位妾室的恶意为难。 这些令她的日子苦不堪言,可她的心中却认为,只要能好好活下去就行,如果有可能,她还想为其生下一男半女,这样就没有遗憾了。 果然如她所愿,成功怀孕。十月之后,便诞下谭延闿。喜添子嗣的谭父,非常开心,抱着孩子不肯撒手,只是谁也没有关心躺在床上精疲力尽的谭母。 原以为生下孩子后,就可以母凭子贵,摆脱受人排挤的生活,可谭延闿的到来,对她的家庭地位没有带来一丝改变。 她还是要干粗活,照顾老太婆和正房,吃饭依旧不能上桌,只能站在一旁听使唤。 好在谭父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对谭延闿还算尽职尽责。请专门的教书先生来给他上课。当然了,他也希望家中的后辈能够有出息。 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出身,想要过上有尊严的日子那就是难上加难。 谭延闿从小便被人唤作庶出,被其他人嘲笑欺负。好在他从来不将这些无聊的人和话语放在心上,只一心一意地学习。 而谭母呢,受到其他小妾的使唤和侮辱时,不敢抵抗,不敢反驳,只能默默承受,因为她知道再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对方只会变本加厉,所以她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 唯一能够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谭延闿。她指望着儿子能够有出息,摆脱这无比痛苦的生活。 后来,她又陆陆续续为谭家生下两个儿子,按理说,对家族子嗣做出这等贡献的她,应该受到尊重和好的待遇,但她也仅仅是摆脱干粗活的命运。 她依然要服侍正房,吃饭依旧不能上桌,还是会遭到其他女人的打击与侮辱。 而谭父对其遭遇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他认为只是一个婢女而已,能给她吃喝就不错了,也懒得插手女人之间的事。 这一切都被谭延闿看在眼里,对于母亲的一切遭遇,年纪尚有的他却无能为力。从第一次看见母亲偷偷哭泣时,他便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不再让她受辱。 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的他,很受谭父重视和喜爱,他也认为自己的这个儿子未来必成大器。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他,甚至还定下指标。 每周要写多少诗,多少篇文章,看多少书,谭延闿一直没有掉以轻心,严格按照此执行。而其他贪玩的兄弟姐妹却时常偷懒。 这样认真的他,也让谭母感到一丝欣慰。谭延闿一直以为,自己是家中的老大,有着孝顺母亲和关爱弟弟们的重大责任,所以他非常懂事,几乎不让谭母操一点心。 在他11岁那年,由于他的努力和勤奋,当同龄人还停留在学习简单的一些文章时,他已经开始学习八股文了,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 就连来家中教书的先生,也惊讶且欣赏地告诉谭父,谭延闿简直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只要好好培养,未来必定是国之人才。 于是,谭父更加尽心地培养谭延闿,他也没有让人失望。两年后,仅仅13岁的他参加"童子试",夺得秀才的头衔,瞬间,整个谭家都笼罩在喜悦中。 谭母也高兴地抹眼泪,谭家上下都认为,这寓意着谭家后继有人,毕竟才13岁的少年便能拿到秀才的名号,这足以证明其能力不得了。 由于谭延闿的成绩优异,谭父高兴之余终于想起谭母,也许是爱屋及乌,也许是看在儿子的份上,他开始时常来谭母的房间探望陪伴。谭母的心中也有了一些底气。只不过除了这微弱的改变,其余并没有什么差别。 直到后来,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一举拿下第一名,成为当地两百年来唯一的"会元"。 这对于谭家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谭府上下一阵激动,都有着与有荣焉的心态,就连出去说自己是谭家的人,也会受到众人的尊敬与追捧。 谭延闿的这一成就,直接改变了谭母在谭家的地位。以前绝不能上桌吃饭的她,在当天伺候众人吃饭时,听见谭父对她说了一句"坐下吃吧。"闻言当场落泪。 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才双手撑着桌子坐了下来,端着碗的手也在不停发抖,她终于等到这一天,也终于活得像一个"人"了。 满桌的山珍海味,都是她从未吃过的东西,她终于不用再过苦日子,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生活。像是多年的隐忍终于得到释放一般,令她难以自持。 之后,每一次吃饭谭延闿都挨着谭母坐,为其夹菜,对她可谓是关怀备至,所有人都看得出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无比孝顺的好儿子。 谭延闿心中也终于得到慰藉,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彻底改变了母亲的苦难生活,多年来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于是后半生,谭母和他的两个弟弟在谭延闿的照拂下,过着了幸福的好日子。 后来结婚以后,谭延闿叮嘱妻子好好照顾母亲,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倍加尊重。一家人过着幸福安稳的小日子。而他也始终未动过再娶的念头。 1916年谭母因病去世,得知消息的谭延闿从外地匆匆赶回来,只为见其最后一面。同时,他想着母亲生前辛劳,便决定办个风风光光的葬礼。 奈何在出殡那日遭到众人的拦截,只因其身份是个丫鬟,便不能走正门。众人阻挡不了谭延闿的孝心与决心,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他爬上母亲的棺材,躺了上去,不惜喊出自己死亡,是自己出殡的话语,也要坚持走正门。 这一举动感动无数人,虽然谭母身份低微,但是她生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儿子。 他不仅牺牲自己,也要斩断母亲身上的封建枷锁,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后来,所有人都记得谭延闿的壮举。特别是他说出一生只娶一人的誓言。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真的做到了,哪怕是妻子去世,孙中山先生为其介绍宋美龄这样的人物,他也丝毫没有动摇,依旧守着这一句誓言,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