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闪闪妈妈 东西儿童教育 2022-08-16 发表于四川 最近,我真的是深刻感受到了妈妈们的执行力 我的一个宝妈群里,孩儿平均年龄11个月,大家每天自觉定时打卡【听英文儿歌2小时】+【亲子阅读英语绘本1本】,每天哦。 并不是英语启蒙已经卷到新生儿群里去了,而是英语要早鸡,早就是共识。 也对,孩子小时候学英语,最不起作用的,就是智商了。只要开始得够早、够上心,就能以"类母语"的方式,开开心心学好英语~提前搞定英语这个"大头",之后就有更多时间去搞定其它学科、发展其它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我做了8年英文编辑,大学也拿了英语专八证书,所以云闺蜜们总爱叫我一声"英语课代表" 看到大家劲头满满,那我这个课代表就不得不说几句了: 现在娃还小你们不觉得,再大点,你就会发现,有的娃磨着耳朵就可以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的往外蹦;有的娃就是不开口、没反应、甚至抵触……那时候你就知道了,虽然都是英语启蒙,这启蒙的效果,却有点分层。 为啥效果天差地别?因为 光输入,不够。 就好比植物生长,仅有充足的阳光还不够。还需要适当的水分和养料。 英语语言学习同理: ✔早期启蒙阶段,大量地听、读输入,肯定有用!必须要有!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思考科学的输入方式,比如 什么样的输入量是合理的,怎么输入语言,启蒙更加有效。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啃的"二外习得理论",讲的就是 启蒙阶段 ,乃至整个英语学习阶段最大的底层逻辑——有效输入。 大家要知道,影响鸡娃结果的,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信息差。弄清楚 有效输入 ,可以让孩子的英语启蒙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走弯路,比别人高效。 所以这算是一篇给新手宝妈们,包括给我自己的,英语启蒙避坑指南。 2-6岁 还没启蒙或者刚开始启蒙的娃,记得先看再收藏~ - 01
- 什么是有效输入?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教授,他本人26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并流利使用德、法、阿拉伯等7种逻辑很不一样的语言了。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业内的信服度非常高,近40年内被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语言学习者广泛接受并学习。 Krashen教授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呢,就是视频里这个意思。 他一口我们基本都听不懂的外语(德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第一种, 听+字幕 。无论听多少遍,盯不盯着字幕,都很难学会这句话。这个输入就是无效的。 第二种, 听+手势或图示 。是不是他一比划,基本能懂?即使德语十分陌生,我们第一次没法跟读,多听几次,多看几次,那么理解视频中的句子,只是时间问题。 这第二种方法,被称为 「语言教学行业保存最完好的秘密」 : // 我们有且只有一种方式来获取语言——when you understand the messages, 即‘当你理解语言代表了什么信息’, 这种 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才是有效地输入。 刚刚的视频里,如果你理解了第二种讲解法里的1个或几个单词,那么恭喜你,你就完成了一次可理解的输入。 Krashen教授还提到, 完美的可理解输入要 同时具备 4个特点: ❶ 可理解(comprehensibility),比如用图示、身体语言等来帮孩子理解意思。如果孩子盲听英语磨耳朵,就像视频里第一次听德语那样, 理解为0,就不算有效地输入。 但如果咱们给孩子的输入材料, 娃100%都懂 ,也不行。最好让输入材料略高于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 举个例子,假如这首叶芝的短诗,我每读4、5句就有1、2个单词不太确定,那这首诗就略高我现在的水平,对我来说就是可理解的有效输入。 ❷ 既有趣又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孩子觉得有趣,又和他们的认知、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这个大家更好懂,因为咱们大部分课堂教学,就很难做到这点。 ❸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刚启蒙的孩子不是一上来就学语法,而是整进整出,整块输入。这里我得多说两句哈~ 比如下图的I like ice cream, 学会这句话后可以直接使用 ,而不是去分析什么是 主语I就是"我"、动词like是"喜欢"的意思、名词ice cream就是"冰淇淋" ,就是整块输入。反观大孩子/成年人学英语的话,基本都会有这样的分析了…… ❹ 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nt input),毋庸置疑了,只有孩子看到的、听到的频次足够高、量级足够大,才能有顺利的输出。还是那个"反例" 课堂教学要照顾进度,很难高频,所以课后练习很重要。 - 02
- 怎么做到可理解输入? 其实掌握上面4个原则,你已经能给孩子选出比较ok的启蒙资源了,或者对自己目前在用的英语启蒙材料、方法能有个基本判断了~ 要是不想费劲的话 可以放心依靠分级读物 一说英语启蒙,必定会提到分级读物,大家有想过为什么没?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大牌更香吗? 不是的。 基于内容看本质,其实 优质的分级读物,会在 ❶ - ❹ 之间做最大的平衡。 读分级,是我们中国孩子能接触到的, 最接近完美的可理解输入了 。 • 首先,它图、文一致。 优质分级读物的配图就是对文字的解释, 完美对应了可理解输入的特点 ❶ (可理解)。 比如这张内页图,来自分级读物《牛津树》L3级别,不算简单哦。 我把文字遮住,就假设咱们一个单词都不认识,你观察看看,觉得这页内容讲了啥? 来,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有没有英文单词、句子,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这页内容的意思。 答案揭晓:大家在摘草莓~其中有个男孩(就是牛津树的小男主kipper)偷偷藏了一颗草莓在自己口袋里~ 你猜对了吗? 所以孩子读分级, 一定不要忽略读图! 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字,还省掉用中文过滤一遍(翻译)再给孩子的过程,直接习得最原汁原味的语言知识。 • 其次呢,优质的分级,是可以同时满足有趣+相关+整块输入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 主题式、情景式 的分级读物了,《牛津树》就是其中典型~ 它每册书都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主题,比如刚刚提到的摘草莓,还有逛超市、买东西、搞乱房间让妈妈抓狂、和爸爸比赛跳绳、到小伙伴家串门…… 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因为这些实在是太日常了,所以咱们中国孩子也能经常接触到的这些场景。 这样的设计,让《牛津树》可以一站式做到「有趣且相关」、「整进整出」,孩子熟读就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也就达到了可理解输入中的 ❷ 、 ❸ 两个特点。 举个例子,谁家小朋友不爱玩躲猫猫呢?多读两次牛津树《Hide and seek》这册(输入),就可以和孩子玩英文版躲猫猫了(输出)。 • 但是,请注意,分级并不完美,只是「接近」完美而已。 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最容易理解的可理解输入 特点 ❹ 足够的输入量 分级读物反而达不到。 怎么说? 在 一本分级读物 里,让孩子高频地读到某一类词汇、句式,最终掌握它们。仅看这一点的话,不少分级是ok的。 比如《RAZ》就是其中佼佼者,我之前和大家聊过,它的句型重复度之高、词汇量之大,"鸡娃神器"不是盖的。 但朋友们不要忘了,分级的意义并不是"读单本就够了",而是 "往更高难度读下去" 。 在国外,学校会把所有难度相同的各类读物混在一起,还时不时有更新,老师按计划提供给不同的孩子,再加上有语言环境的天然优势,他们阅读输入的频次、量级都是够的。 但我们不够。 一套分级里,单个级别的输入量级、频次,很难支撑孩子升下一级别。 优秀如牛娃战斗机的《大猫》分级,一个级别的书目也就36本左右(18本读物+18本练习册)。 研究证明 同一个单词 ,学习者要在 不同的语篇、不同场景中看到5-16次 ,才能真正记住这个词,真正会用这个词(也有说是20次才能记住的,和孩子的个体情况有相关)。但无论哪种情况,单靠大猫的36本,也很难顺利进阶到下一个级别。 因此,我们在很多很多文章里都反复建议家长, 用好至少1套主要的分级读物,搭配1-2套其他品牌的分级 ,再读读绘本,把孩子阅读的输入量保障住。 家长的助攻,也很有必要 英语启蒙不费妈是不可能滴~分级是必需,而下面两种小技巧,可以帮孩子更好地获得可理解输入。 放心,技术含量不大,而且也有资源可以借力—— • 动词 TPR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其实就是简单的"我做,你来模仿"。什么肢体反应、亲子关系不说,TPR的实质是把 动作和发音 联系起来,帮孩子 理解动词、动词短语。 比如,父母说"I jump!",接着自己跳起来; 孩子看到父母的动作,听到父母的英语后,给Ta一点反应时间; 接着孩子重复一遍"I jump!",孩子也自己跳一下~ ▲ 这个资源有帮大家打包好哦~文末领取 大家可以从 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场景、简单动作开始 ,比如咱们吃早餐、孩子洗漱、运动的时候,就正合适玩这个~ 如果刻意练习「动词TPR」的话,也最好遵循 由易到难 ,递进叠加: 比如横向的加深难度:jump→touch→wash→zip→feel→think…… 也可以纵向的加深难度:touch your nose→touch your head→touch your hat…… 熟练起来后,可以在 反应速度 上给娃"加码";或者 增加反应难度 ,比如大人说turn left,但要求孩子得避开向左转,反应出一个另外的动作。坚持做,效果非常明显~ ▲ 这个资源有帮大家打包好哦~文末领取 • 名词 指着说 名词指着说,是建立 名词和实物之间 的联系,帮助孩子理解 名词的意思。 比如我们都经历过,指着自己教宝宝说"妈妈",这就是典型的「名词指着说」 我相信你可以秒懂! 英语也是一样,指着鸟儿说"bird"、搭地铁时说"subway"、指着烟花说"firework"…… 但要是什么都得咱自己上,岂不是累得慌? 提示一下, 词卡 和 点读 ,就是非常好的「指着说」小工具哦!只不过它俩是把实物换成了图示、图片~ 任意一套 词卡 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自己和孩子一起手工几张更加nice。刚开始接触的孩子,最好从最简单的开始尝试,比如,和数字、26个字母相关的名词。 ▲ 这个资源有帮大家打包好哦~文末领取 词卡这个东东,看起来傻乎乎,其实非常有效!就和刚刚提到的分级一样, 图、字对应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避开了中文翻译的环节 ,高效习得! 特别是到了后期,孩子熟练了起来,家长可以加快 换卡速度 ,考考孩子的熟练度和反应力。 再看点读。 我们经常把"点读"看成一个功能,其实, 点读也是帮助实现可理解输入的工具。 不仅更省妈,而且可理解输入的程度,也比词卡更进一步——它把 图、词、音 三者结合在一起了。哎,要是全世界统一一支点读笔,那就更好了 - 03
- 为啥我做了上面的可理解输入,孩子还是记不住、说不出呢? 看到这里好多妈妈可能回过味来了,自己在给孩子英语启蒙时,其实已经有不少可理解输入了。也许比较零碎,但确实已经在做了。 那既然输入对了,怎么没有效果呢? 一是 量不够 。孩子还需要更多时间、需要补充更多素材,去进行可理解性的听、读,最终实现开口。 一些优质的 启蒙视频、动画片 ,也能满足可理解输入的某些特点,比如「有趣且相关」;内容中也会出现很多「动词TPR」和「名词指着说」,帮助孩子理解英语。 我立马能想到的,是动画片中的"开口神器"《Yakka Dee》~在注意小朋友用眼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加上这类的输入素材。 ▲ 这个动画片有免费的~ 二是但凡正常人类,都会 遗忘 啊 所以要持续、稳定的坚持输入,定期复习。 最后一点,从输入到输出,中间有个 沉默期 ,孩子持续好几个月不说英语都是正常的。 给妈妈们坚定一下信心——只要做好了可理解输入,就肯定有效! 当孩子进行可理解输入 (无论听还是说) ,就已经正式开始习得英语了。而开口说英语,就是前面所有可理解性输入的成果。 因此,英语启蒙最大的秘诀,就是相信重复的力量;剩下的,交给 时间。 EASTWEST 我们80后、95前这代父母,以及更早的出国一代,在学习英语时,很多都错过了可以进行可理解输入的语言黄金期。 很多人就此和英语无缘,也有很多人到了高中、大学、青年、中年,才艰难地绕回到正确的路上,比如我。 这些经验教训,加上对语言教育的学习和深挖,就是我给我的孩子制作的英语启蒙避坑指南,也是我对自己最好的教育答卷。 也分享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