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下,古人常有饿死,为什么不下河抓鱼?大江大河那么多
现代哪有会饿死的人?只有想不开自杀的。古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即便风调雨顺,也只是刚够温饱,大饥荒会有人饿死,实属常态。
古人会饿死,那都是在遇上天灾、饥荒、战乱、瘟疫的时候,导致大面积人口锐减,但很少有个别人是饿死的。一旦遇上饥荒,往往伴随而来的便是旱灾和水灾,再后来便是疾病,为什么宁愿自己饿着肚子,却不下河抓鱼吃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古人生存法则的问题。
古代农业发展,几乎靠天吃饭,而中国地形环境又处于季风气候区,天灾时有发生。动物对于自然灾害有着提前预知的能力,例如地震,蛤蟆会大面积迁徙,老鼠会四处逃窜,水灾的时候,动物们会提前爬到高处躲避,而人类的第六感始终慢了一步,只能靠现代科技来预测灾难。
粮食问题为什么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
翻翻史书,那是一面近在咫尺的镜子,有关"人相食"的大饥荒惨剧层出不穷,最终每个国家,得出的结论那便是囤粮。
古代有哪些经典大饥荒
西汉末,汉朝人数5801万,王莽篡汉,西汉灭亡,经连灾荒,30余年,人口仅1506万;东汉末年,人口恢复至6000万,黄巾起义,东汉灭亡,灾荒再起三国纷争,公元221年降至1408万。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鼎盛时期,人口一度达到5140万,经隋唐灾荒战乱,到了唐高祖武德七624年,15年内,人口降至1770万。
整个明朝人口,都在7000万以内,但到了明末,出现历史罕见连续低温旱灾,社会动乱之期,满清人趁机入侵,明末清初,清兵入关肆意杀戮,人口降至低谷,清朝(清世祖顺治十)人数跌至1493万,相当于春秋战国水平。
1840年道光元年时期,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时期,人口一度达到了4个亿,相当于1949年解放战争水平,自然灾害颇为严重,长江流域曾出现千年难遇的特大洪水,再加上太平军战乱,人口到1862年,已经降至低点2.25亿。
1877年"丁戊奇荒",华北地区接连旱灾,而后多地又遭受蝗灾,面对蝗虫,百姓毫无办法,只能等待蝗虫离去,但蝗灾一过,已是光杆一片千里,致使饥荒地区连成一片。
饥荒完全失控,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最惨的尤其是山西河南一带,早已是惨绝人寰的境地,如同末日现世,八方荒凉,家人相食,此次特大灾荒,饿死病死的多达1300万人口,还有2000多万四处漂泊逃荒。
最近的一次便是1942年,河南一带出现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冰雹,战乱等等,好似天怒一般,将所有怒火全部集中,冲向了中原大地。
灾情之下,百姓流离失所,鬻儿卖女不断发生,最严重的,就是历史又重演,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本次重大饥荒灾情,致使500万人死去。
如果你不能理解和想象饥荒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可以参考冯小刚导演,张国立、张默、徐帆、李雪健、陈道明主演的电影《1942》,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当年的惨状,但是电影始终只是电影,历史的真实情况,演绎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我国这些罕见的大饥荒,国外也有很多大饥荒,造成了数不清的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饿死病死均是凄惨哀嚎。从以上大灾荒来看,绝大多数都是战乱引发的一些列灾荒,所以战争是减少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人面对饥荒,是怎样的情景
在遭遇大饥荒的时期,天灾来了,人们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像《白鹿原》情景描写那样,旱灾来了求龙王降雨,水灾来了求河神收水。
饥荒来了,先自己扛,刚开始的时候会嫌弃野菜野果难吃,勉勉强强能够吃一段时间。扛不住了的时候,找亲戚朋友借点,当百姓都没有食物来源了,只能期盼朝廷的救济,但朝廷的腐败与贪官,哪儿能将财物拿来白白散发。
百姓指望不了朝廷父母官,还能指望老天施舍?没办法的时候,只能将曾以为难吃的野菜野果全部挖来吃,当所见之处皆是荒凉,唯一出路也只能举家逃荒,但天下之大,往哪里逃呢?
饥荒也只是在某些省份出现,不可能在全国都会出现,毕竟那个时候交通除了马蹄,只有一双脚,百姓基本上连村子都没出过,何况是跨越一个饥荒省份地带。
沿途乞讨的百姓,塞满了整个大道,迫不得已只能全家出远门而逃荒,望着连绵不绝的长队路人,走着走着便有人不断倒下。
人们痛苦地哭嚎着,充斥着天地间,谁又能施舍半碗粥米呢,没有吃食的时候,野草野菜、树皮地瓜生食都是常态。
当百姓们千辛万苦,忍饥挨饿地到达了没有遭受饥荒的城池,却发现各个重要城口都有重兵把守,当地官员命令士兵,不允许自己一众灾民进城,前进一步是被拉满弓的箭射死,后退一步除了饿死,可能还有一丝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走得动的人,只能继续赶往其他城池,乞求那毫无希望的希望,走不动的人,也只好认命,早死晚死,没想到是饿死。
程钜夫的《救荒事迹》更是坦言:"骨肉相食,饿莩满野,行数十里不闻人声。"男人为了一口吃食,卖儿卖女卖妻子,只是为了能够多挺几天的性命。当人的原始野性暴露无疑,易子而食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景之下,人人都成了可怜又可悲可恨的恶魔,怨声载道又能如何。
能够活下来的人,少之又少,这种人都是求生欲望极强的。若干年之后,当听到家乡已经不再饥荒,可能会陆陆续续返回家乡,又过了若干年,年轻一辈的人听着逃荒人的故事,又过了多少年,这个饥荒的情景再次出现,人们又一次踏上逃荒的路途,历史重演,客死他乡。
饥荒之下,为什么不下水抓鱼
下河抓鱼,那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事情,面对饥荒,肯定是发生了旱灾或者水灾。
面对旱灾,几年不下雨,日日大太阳,农田干涸崩裂,粮食绝收之时,地主家也可能没有余粮,跟着大伙一起逃荒。草地树皮都吃光了,那么普通的溪流鱼塘小河早已经干涸,鱼也死透了。
而那些大江大河,也只在很远的地方,就算灾民到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早已饿得头晕眼花,皮包瘦骨,当地渔民可能还能想点法子捕鱼吃食,而普通灾民面对大江大河的汹涌,他们没有靠谱的工具,走路都费劲儿了,也只是死路一条罢了。
古代,城池通常都会离河流较远,因为怕水灾泛滥。而面对水灾,河流漫涨之下,汹涌澎湃,普通人逃生都来不及,想抓鱼充饥也只是个笑话。但如果说是饥荒灾难,那必定是数百万的人民,没那么幸运和能耐的人,能抓得到鱼吗?
且徒手抓鱼是很难的,浅水区域就算能抓一些鱼来充饥,生鱼的腥味很重,无油无盐,凉性也大,拉肚子能拉到身体被掏空。
在发生过水灾之后,瘟疫之类的疾病也随之而来,那么水里的鱼也带着这些疾病,吃了也只是充饥,但可能死得也会更痛苦一些,所以河流里的鱼虾并不能解决长时间的饥荒。
什么老鼠蟑螂地龙蛇等等,只要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在大饥荒面前,人们都会想尽办法不顾一切地去尝试,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抓鱼和深山打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而易举,毕竟饥荒中死了数不清的人,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得到吗?哪怕是现在,因为战乱天灾而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江河湖海捕鱼,也不能养活所有人。
总结一下,你就知道
古代并没有太多纵横交错的河流,咱们现在村村沟渠和水库等,都是建国以后各地为农业建设开挖的,排水和储水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而古代要么是涝灾大水漫天,要么是旱灾赤地千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每个人小时候都知晓的童谣。当人一旦失去了食粮,也就失去了做人的理性,尤其是在生死存亡之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大饥荒能够饿死的,就是真的没有可吃的东西了。
那么只要有一口吃食,哪怕是卖儿卖女卖妻子,家人互食,人吃人也就变成了常态,什么高尚情操,知书达理,统统都是扯淡。
再高的道德教养,在饥荒面前,人也无法避免天生的野性,饿慌了的时候,人吃人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太平盛世,很难联想到大饥荒的凄惨情景,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要不是袁隆平爷爷的辛勤研究,我们现在可能都还处于粮食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让我想到了"谷贱伤农"一词,辛勤一年的劳作不如中间商及小摊小贩中间的抽成,大量的农民都不种地了,都想去大城市挣钱,村村户户都只剩下孤儿老人,一个国家可以不富强,但不能没有救灾的囤粮。
当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未来的我们,没有农民种粮,该怎么办?难道从国外进口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江河奔腾看中国)湖北随县生态旅游搅热淮河源新华社武汉10月4日电题湖北随县生态旅游搅热淮河源新华社记者喻珮在湖北随县与河南桐柏县交界的桐柏山深处,淮河从这里起源,直奔千里入海。9月末,暑气渐散。在随县淮河镇龙泉村,54岁的
湖北黄冈被严重低估的旅游城市,曾拯救史上反内卷第一人苏东坡当一个丰盈的生命,遇见一片博大的土地,注定会上演一出千古绝唱,比如苏轼和黄州。黄州,就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去黄州之前,苏轼只是苏轼,是黄州催生了苏东坡的横空出世。东
台儿庄古城入选2022年国庆期间热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TOP10预测日前,高德地图发布2022年国庆假期出行预测报告,预计枣庄台儿庄古城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海外滩风景区等将成为全国十大热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庆节前夕,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
百城百夜国庆长假我县旅游人气旺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国庆长假里,我县三百山5A级旅游景区映翠湖房车营地东生围景区等旅游景点迎来大批本地和周边游客,他们拥抱自然风光,看围屋赏花海住房车,尽享安远绿水青山之美。庆华诞赏金
退休之后,不管退休金有多高,都要戒掉这些坏习惯前言进入老年状态之后,很多人都觉得有钱可以安逸生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如果你的身体不好,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后面的生活就不好过,其实在年轻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需要钱,当进入老年状态
只因那一句和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问是劫是缘只因那一句和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问是劫是缘!于是国庆三天,读完了高平著的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出身穷乡僻壤,却突然登上了尊贵显赫的宝座他无意于政治角逐,却被卷入了权
有些爱,不能等今日抄书第一天摘自微信公众号夜听有些爱,不能等车错过了有下一趟,但是人错过了,几天再也遇不到了!也许在你的人生中阅人无数,但你再也遇不到最初的那个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
时代向前吾辈向上又是个金秋的十月,又是个装满收获的季节,在经历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历史像车轮在飞转,时光像江河在流
大别山名茶六安瓜片与信阳毛尖大别山地区的名茶有很多,但是耀眼的两款名茶肯定是六安瓜片和信阳毛尖。这两款名茶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从大别山地区能够出现两款十大名茶,也可以非常肯定在大别山地区,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同
国庆长假里的国潮国风10月2日,在千年古镇磁器口后街的古戏楼广场,汉服爱好者进行汉服展示。国庆长假期间,重庆旅游景点千年古镇磁器口举行川剧变脸汉服走秀古镇集市等国风主题活动,国潮经济为假期旅游消费市场
皖南游记2022铜陵。天井湖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