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于平凡,又不敢于冒险能力出众的你和韩信犯了同款错误
#开讲吧历史#
韩信的悲惨结局让无数人为之叹息,甚至为其鸣不平。人们都认为韩信能力强、功劳大,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可是,功劳如此之大的韩信,却落得个兔死狗烹的结局,这让任何人都感觉太不公平。
可是,中国有句老话:"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没错,韩信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结果。韩信所犯的错误,和大多数本领大、能力强的人一样,这个错误叫做:"既不甘于平凡,又不敢于冒险" 。
一、 韩信的成长之路
韩信在加入反秦义军之前,是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靠乡里邻居的施舍生活。但是,韩信的祖上绝不是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韩信虽然非常穷,很讨人厌,但是在他身上还有另外几个明显的特点:韩信识字,读过兵书。那个年代,书是奢侈品,更何况是兵书。普通人家的孩子是绝对没有机会读兵书的。知廉耻、有自尊。韩信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个亭长家寄食,遭到了亭长妻子的羞辱。韩信大怒,从此不再去亭长家蹭饭了。说明韩信是知廉耻、有自尊的。很自信、有大志。韩信不去亭长家蹭饭之后,为了能填饱肚子,只好去河里钓鱼以充饥。遇见一个洗衣服的大妈,看他可怜,连续几十天给他饭吃。韩信很感动,扬言将来一定要报答大妈。可见韩信对自己的前途很有自信。还有一件事情,韩信的母亲死后,无钱安葬,韩信只好先把母亲掩埋。韩信特意选择了一块高地,四周平坦可营建一个容纳万家的城邑。可见韩信对自己的将来是有要求、有抱负的,坚信自己将来可以封王封侯,为母亲风光改葬,营造守陵之邑。
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过着近乎于乞讨的日子,不太可能还能具备以上的特点。因此,韩信很可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那个洗衣服的大妈称呼韩信为"王孙",这个称呼在战国时期不是随便叫的。不排除是大妈出于对他的尊重,但是大妈不可能对一个出身卑微之人如此尊重。看来,韩信祖上应该是有身份之人。但是到了韩信这里没落了,除了骨子里的自信和自尊,什么都没剩下。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并没有选择自己创业,拉起一支队伍。也许是因为威望不够,也许是因为魄力不足,总之没有单挑大旗,招兵自立。而是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归属于项羽帐下。项羽分封天下之后,韩信又因为不得重用而投奔了刘邦,通过萧何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自始自终,韩信都没有选择单干,而是投靠他人。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人生开了挂。还定三秦,紧接着又先后攻破魏国、代国、赵国、齐国,燕国也自知不敌,投降了韩信。灭齐之后,韩信的人生达到了巅峰,但也就在这个时候,韩信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二、 韩信的小心思
韩信一路披荆斩棘,凯歌高奏。一系列的胜利下来之后,韩信的威望越来越高,逐渐地就和曹参、樊哙、灌婴等刘邦的一些旧将产生了距离。韩信的能力远在这些人之上,但是,韩信也是刘邦之臣。当初他投奔刘邦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没有队伍,这就决定了他无论功劳再大,最多也就是封侯。可是,刘邦的其他功臣也一定会封侯,自己的能力这么强,和这些人一样,韩信的心里渐渐地就失衡了。于是,韩信产生了要裂土封王的想法。
王,这个职称本来只属于周天子。可是,到了战国,周天子早已经名存实亡,于是诸侯国纷纷称王。战国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天下的秩序就是各国分治,王就是最高级别的职称了。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己当皇帝,取消了王的称号。只可惜秦国统一的时间太短了,秦国的灭亡让大家顺理成章地认为秦国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还是过去的老办法好。所以,现在韩信想称王,就是想和刘邦平起平坐。
此时的韩信,由于能力强、功劳大,已经不甘于封侯了。可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称王,刘邦对他是有意见的。只不过,现在楚汉对峙,刘邦不得不认可韩信称王。所以,此时的韩信是犹豫的,正式因为韩信的犹豫,项羽才有机会派人来游说韩信中立。蒯通也才会三番五次地劝说韩信中立。但是,韩信并终究还是没有勇气去冒这个险,这也说明了韩信没有当一把手的魄力。最终,韩信选择了自我麻醉,给了自己不单挑大旗的两个理由:汉王对我非常好,我不能对不起他。汉王不会负我,会让我一直做王的。
怎么可能!!!在刘邦以及众多人眼里,韩信早已经对不起刘邦了。正是因为韩信的犹豫,刘邦差一点就死在了项羽的箭下。当初刘邦派韩信开辟北部战场,目的就是形成对项羽的夹击之势。为此,刘邦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分兵给韩信,并且派出了自己精锐的骑兵部队归韩信统领。可见,刘邦对韩信是非常信用、委以重任的。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消灭了所有的敌人。刘邦此时一定是心花怒放,眼看就要对项羽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了。结果,刘邦没有等来韩信的援兵,却等来了一封求王的威胁信。换了谁,能对韩信不起杀心呢?三、 韩信的错误以及启示
韩信之错,就在于不甘心平凡,又不敢于冒险。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韩信是成也因为能力强,败也因为能力强。能力强、功劳大,野心膨胀,有了非分之想。但是,还不敢于自立山头,和刘邦项羽争一争天下。因此,韩信称王而不自立,就决定了他的悲惨命运。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韩信的人。这些人能力很强,但选择了给别人打工。在别的企业里干得很好,立了很大的功劳,就也有了非份之想。认为自己应该拿更多的奖金,做更高的职位,分更高的股权。或许,在你仍然很有价值的时候,你的非分之想部分实现了,但是你的老板对你一定非常的气愤,因为你的功劳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公司和老板的资源。所以,这样的朋友要注意了,要么降低自己的要求,让老板用你用得很舒服。要么就趁着自己有价值去创业吧。不然,等你失去了价值,也过了创业的年纪,等待你的也不会是太好的结局。
四、 假如韩信采纳了蒯通的建议
假如韩信选择中立,坐观楚汉之争。对外西联赵,北收燕。对内,收曹参、灌婴等刘邦旧将兵权,重用蒯通、李左车等燕、赵、齐三国名士。楚胜,则打着为汉王报仇的旗号,伐楚灭项。汉胜,则趁机攻占楚国地盘,与刘邦东西分王,以待时变。毕竟,韩信比刘邦年轻很多,如果双方议和,则东西分王,等刘邦死后再图一统天下。如果刘邦不同意议和,则发起战争的是刘邦,韩信在道义上也说得过去,鹿死谁手未可知。
对此,你怎么看呢?我们一起在评论区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