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评天下编辑/文史评天下 月朗星稀之夜,一名中年壮汉喝得醉醺醺,正想找个地方方便。迷糊间,他走到深山中的一座小房子前,他看到里头摆着口黑黢黢的棺材。这还不要紧,忽然,棺材盖"吱呀"一声打开,从里面钻出一名老妇人。"鬼呀,诈尸了!"醉汉吓得尿湿裤子,撒开脚丫就跑,酒也给吓醒了。 从此,这座小房子里"闹鬼"的事迅速传开。 其实,哪有什么鬼。这里住着的,是一位孤苦伶仃的七旬老妇人,靠捡破烂维持晚年生活。这口棺材是她提前买来让自己安心的。比起对死亡的恐惧,她更怕死后没人给她下葬,所以打下这口棺材。看着它,她仿佛能看到自己死后安详地躺在里面。 老人名叫田淑珍,前两年老伴去世后,她便一直独居。村里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人们不知道,她在前一段婚姻中育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 为什么孩子们都不来看望自己的母亲?其中有什么隐情? 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 1943年5月,田淑珍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穷的农户家中。此前,家里已经有五个女孩。全家都盼望着这回能生一个男孩。 可是,当田父听说生下的仍是女孩时,非常失望。连产婆递到手边的婴儿襁褓都没有接,黑沉着脸走开。 奶奶更是冲进产房,对着刚刚生完孩子、身体虚弱的儿媳妇破口大骂。妈妈默默流泪,婴儿则被吓得"哇哇"大哭。奶奶被吵到,转头骂婴儿:"你个白吃饭的,哭什么哭?再哭把你扔掉!" 说罢抱起女婴就往外走。 妈妈舍不得孩子,苦苦哀求:"妈,我下次一定生个儿子!" 这话说到奶奶心坎上,奶奶平息怒火,小女孩被留下来。 但父亲和爷爷奶奶仍旧嫌弃她是女孩,不喜欢她。好在有母亲和五个姐姐的疼爱。妈妈给她取名"淑珍",希望她心地善良,温婉贤淑,能够像珍珠一样被当作宝贝疼惜。 小淑珍不开心时,母亲会把她抱在怀里,给她哼好听的小曲;无聊时,姐姐们做完家务会陪她玩耍……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 母亲很快如愿以偿地生下弟弟,他得到全家人的宠爱。母亲对田淑珍也不再上心,全部身心都扑在儿子身上。 小淑珍不服气,要和弟弟争夺母亲的爱。虽然她哭闹时母亲依旧会哄她几句,但明显地开始不耐烦。 小淑珍见这样不行,就用认真做家务来吸引母亲的目光。每天早上,她背着大竹筐,和姐姐们一起上山割猪草、挖野菜还拾柴火。有时候还去地里干农活。她们要赶在中午前到家准备午饭。 午饭后,大人们和弟弟午休,小姐妹们用背篓背着全家人的衣服,还有弟弟的尿布,去河边清洗干净。晾完衣物,她们又要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干净。 等弟弟稍大,母亲下地干活,照顾弟弟的重担就落到几个小姐妹的身上。一两岁的孩子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磕磕碰碰是常事。 但淑珍奶奶可不希望看见宝贝孙子有半点闪失,所以奶奶每看见弟弟摔一次,就骂小姐妹们一顿。 弟弟见大人这么护自己,也变本加厉地欺负姐姐。姐姐们不依着他时,他便大哭大闹。奶奶听见会狠狠地教训孙女们,甚至还会惩罚她们,不让吃饭。 弟弟年龄渐大,折腾人的本事也越来越大。家人的纵容溺爱,也助长了他的嚣张跋扈。他生气时可以对姐姐们拳打脚踢,姐姐们敢怒不敢言。更不敢出手打回去。 有一次,弟弟要喝水,淑珍端来一碗水,还没走到弟弟跟前,只见弟弟拿起一块石头扔向水碗,"啪"地一声,水碗应声而碎。奶奶听到声音赶来,看到破碗,不分青红皂白,操起扫帚劈头盖脸对淑珍一顿打。一个碗,差点要了淑珍的小命 。 没人来帮她——姐姐们怕惹事,大人们心疼碗,弟弟幸灾乐祸看笑话。 从此,田淑珍对这个家彻底失望。 后来,五个姐姐到十五六岁相继出嫁,很少回娘家。家里只剩下孤单的田淑珍,她也盼着早点离开这个家。 可是,如果她出嫁,家里就没人做家务。所以田淑珍被留到十八岁,才作为大龄剩女嫁出去。婚后,田淑珍没有再回那个让她伤透心的家 。 愚昧思想在新生家庭延续 田淑珍嫁给一个贫穷的农家小伙徐富贵。徐家比田家还要穷。徐富贵父母去世早,他边种地边到处打零工。到二十多岁,终于攒下一点钱,托人给自己找个媳妇。 于是,两个大龄青年在媒人的撮合下组成小家庭。出嫁时,田淑珍穿着旧衣服,两手空空进徐家。徐富贵没有抱怨,反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他对田淑珍非常好。每次出去打工回来,都带吃的用的给老婆,这让从小吃尽苦头的田淑珍倍受感动。两个人惺惺相惜,生活虽苦,但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农忙时,他们一起下地干活;农闲时,徐富贵出去干零活,田淑珍在家养鸡喂鸭。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不久,田淑珍怀孕。她心里非常忐忑,担心生个女儿遭丈夫嫌弃。田淑珍惴惴不安地度过孕期,终于迎来的新生儿的降生。当她听到生的是女孩时,感到天塌地陷一般。自己捂在被子里呜呜大哭。 在农村,生儿子才是能让女人挺直腰杆的事。小时候的经历,让田淑珍对这一观念坚信不疑。她怨恨地看着小小的女儿,理解了母亲当年的心情。 不过,徐富贵倒没有因为老婆生个女娃就给她脸色看 。相反,他很高兴。一边干活挣钱,一边伺候田淑珍坐月子,给女儿洗尿布。孩子醒着的时候总喜欢抱着她,脸上洋溢着做父亲的幸福。 看着这些,田淑珍心里充满感动。她庆幸自己嫁对人。两个人的感情更加亲密。田淑珍全身心地爱着丈夫和这个家。 后来,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到37岁时,田淑珍已经是八个孩子的妈妈。可是有两个孩子生病不幸夭折。田淑珍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养育四个女儿、两个儿子逐渐长大。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田淑珍对女儿们依旧不够喜爱。她让她们干家务,做农活,却总是挑毛病,甩脸子。女儿们像当初的田淑珍一样,希望早早离开这个家。所以在她们十三四岁时,就离开家门,到外地打工。然后结婚生子,与田淑珍渐渐断了联系。 两个儿子从小被溺爱,好吃懒做,立不起门户,只好被招做上门女婿 。在农村,当上门女婿就意味着成了别人家的儿子,要给岳父岳母养老送终,便与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 田淑珍四十多岁的时候,与她相依为命的丈夫患病离世。儿女们回来一天,为父亲下葬后,连夜纷纷离去。家里变得冷冷清清,她好孤单。她想离开家,换个环境生活。 有一天,她忽然想翻过离家不远的大山,看看山那边是什么样?正好,有个老乡也要去那里。她们便搭伴前往。 没想到,这一去就没有再回来。大山那边成了田淑珍后半生的归宿。那里是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莲花村。 老妇守棺话凄凉 田淑珍来到莲花村,认识了丧偶的老吴。老吴也是外乡人,两个人一来二去熟识起来,产生感情。这时,田淑珍已经快五十岁,老吴比她大些。算是黄昏恋。两个没有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就结婚生活在一起。 这也无可厚非,本来爱情就是两个人的事。但双方都有子女,没有得到通知,子女感到父母不重视自己,与父母也不再来往。 婚后,两个人互相扶持。门口种上二亩粮食,再种些蔬菜,养几只鸡鸭,自给自足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有多余的菜,老吴便挑着去赶集卖掉,换点钱贴补家用。 房子十分破旧。下雨天,两个人一起在屋里接雨水;雨停下,再一起修补破草房。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能维持下去。 田淑珍过了十来年安稳的生活。虽然双方都没有儿女来探望,但都健健康康,田淑珍感觉挺满足。 村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谁来走亲戚,都以为他们无儿无女,对他们充满同情。田淑珍心里沉沉的,不愿与人多言。 要说她对儿女没有怨言也不可能。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长大的孩子,翅膀硬了,都飞走了——养儿也不能防老啊!早知道这样,对女儿们好些,是不是还能有个贴心的人说说话?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行下春风有秋雨",小孩子的心都是柔软善良的。小时候你善待他,长大了他念着你曾经的好,才不会抛弃你。 转眼到了古稀之年。71岁,是田淑珍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年,老吴去世,田淑珍又一个人生活。她晚上睡不着觉,总担心自己死后没人管,就找人做了一口棺材。黑漆漆的外壳,顶头上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田淑珍虽然觉得,这是对活着的人说的话,但她还是很喜欢。她也希望自己"福厚寿长",但儿女们的疏远让她没有太多的企望。她觉得死后能躺在这个结实厚重的棺材里,就算人生圆满。 有时候,她会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躺进棺材里,体会一下死后躺在里面的感觉。当她从棺材里爬出来,门口有路人恰巧经过,会吓一大跳。一传十,十传百,村里的人都知道田淑珍家里有口棺材,还有人专门跑去看。 这样的奇事也引起媒体的注意。 社会大家庭的爱,照亮孤苦老人的心 2016年12月底,安庆晚报记者从太湖县出发,行驶一百余公里的盘山公路,经过3个多小时,到达本县最偏远的北中镇,找到位于北中腹地的莲花村田淑珍的家。 田淑珍家已经不像此前报道中那样冷冷清清,反而像过节一样热闹。三三两两的人聚集在田淑珍家。有的是来帮忙的邻居,有的是来看望田淑珍老人的好心人,还有镇上和村委会的领导。 田淑珍搬个小板凳,坐的院子里,身上洒满温暖的阳光,脸色挂着微笑。她家的屋里屋外,摆满了大米、食用油、牛奶、蛋糕——还有热心村民刚刚做好的红烧肉。 田淑珍说她现在基本的农活都能干。门口那片长势喜人的菜地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已经进入冬天,青菜在向阳的坡地上依然绿油油的。菜畦也被老人打理得整整齐齐。 她生活能自理,每天自己劈柴、烧火、做饭、洗衣,生病就抓点草药熬了喝。 田淑珍住的房子是2008年危房改造的,镇政府免费给田淑珍盖的砖瓦房 。二三十平米的房子里,物品虽多,但摆放有序。田淑珍高兴地告诉记者,村里给她申请下五保户,还有老人养老补贴,每年她能拿到五千多的生活补助金。水电费都是村里出,不用她自己缴一分钱。 老人由衷地感谢国家,感谢党。 说到那口大棺材,田淑珍告诉记者现在主要用来放东西。她打开棺材,里面果然放着一些粮食和牛奶。她说不再担心死后没有人管。她有国家,有这么多热心人,还有干儿子。 说到干儿子,老人激动不己。这个刚认下的干儿子给了她家庭的温暖。认田淑珍做干妈的人姓叶,杭州人,是位40多岁的艺术家 。叶先生看到网上关于田淑珍"养育六个孩子,却守着棺材度日"的报道,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 他也有七十多岁的母亲,能体会田淑珍的孤独。他和朋友相约去看望田淑珍老人。他们坐了五六个小时的出租车,在盘山公路上绕来绕去,每个人都晕头转向,难受呕吐。 下车后,忍着不适,他们将3000元善款递给老人,还留下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村干部对叶先生说,老人现在的吃穿用度足够,她最大的问题是感到孤独。虽然有好多人来看望她,但只是缓解,没有疗愈。 听到这里,叶先生毫不犹豫地认下田淑珍这个"干妈",并允诺定期来看望她,像真正的儿子一样承担赡养义务 。 叶先生留下自己的电话,并和田淑珍的邻居互留微信,嘱咐他干妈家里有事,一定要立即联系他。 田淑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满含热泪地送走干儿子。几个月后,叶先生履行承诺,来看望干妈。老人得知消息,梳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穿上过年才舍得穿的新衣服,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口的小山坡等候。 叶先生带来各种食品,老人见到非常稀奇。叶先生像教小孩子一样,教干妈吃着小零食。老人乐得咧开嘴,邻居说田淑珍好久都没这么开心过。 之后,每过一段时间时间,叶先生都会去看干妈。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今年春节,叶先生和爱人一起来给田妈妈拜年。叶先生的爱人特意为田淑珍送上自己编织的围巾 。 田淑珍和干儿子一起准备饭菜,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邻居们都说:"干儿子来看她是她最开心的时候。" "我养你小,你养我老"。虽然,父母对儿女的爱无私而伟大,但是,养老的现实问题却是需要儿女们积极参与的。自古养儿防老,却忽略了女儿也能养老。 以前的渔牧农耕社会,男子力气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所以,养儿防老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女孩子也能自立,赡养父母也义不容辞。 作为父母,只要正直、善良,公平对待子女。那么,生活再贫困,孩子们的心里也会涌动热情和希望。如果总往孩子心口上甩刀子,那么孩子会心寒,对父母的感情也会日渐淡薄。 有人说: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犹如一股永不间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 。 所以,作为和孩子联系最密切的母亲,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要随意指责,或者偏袒一方。当孩子在理解、尊重和鼓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他们会对母亲倍加信任。母亲情绪越稳定,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有力量,越容易获得幸福感。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和妈妈不亲近呢? 田淑珍身上的不幸,和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她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不幸已经造成,我们要做的是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同时。对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她的心里重新充满爱的力量。 此外,伴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单独居住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随之而来的孤独、抑郁,摧残着老人的身心。他们看上去不缺吃喝,却严重缺爱和陪伴。 关爱独居老人,已经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多抽出时间,陪伴父母,为身边的独居老人送去温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永远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