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引发的蝴蝶效应读南明史有感之三
历史的大潮之中,往往会有一些小小的藏在历史犄角旮旯里的小小浪花,最终引发滔天巨浪,甚至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南明史》第十四章《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地区的军事活动》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纵观始末,堪称一个由小人引发的蝴蝶效应。
曾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原是郑氏家族的一个低级武将。郑氏家族在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背叛隆武政权降清以后,隶属于郑彩(郑成功的堂兄)麾下。1650年(永历4年),与父决裂誓不降清的郑成功击败郑彩,收编其部队,曾德改投了郑成功门下,归郑成功手下猛将施琅指挥。
为什么说曾德是一个小人呢?隆武年间就曾被弹劾"淫纵多端"而解职。因郑氏家族庇护而混迹军中,从军多年毫无建树。改投郑成功之后,在施琅将军账下听用。施琅在明末清初,那绝对是不世之良将,是最顶级的海军将领,可惜性格孤僻高傲行事跋扈而不受郑成功重用。日常善于察言观色的曾德,自觉在施琅账下难有飞黄腾达之日,为了钻营更好的个人出路,混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持郑氏亲昵,逃于郑所"。孤傲的施琅听说自己的手下不听调遣,私自"跳槽",当即大怒,立马派人把曾德抓了回来,按照军律当斩。
郑成功,那也是千古豪杰雄才大略,坚守民族大义矢志抗清,力排众议、出兵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撑起了南明永历朝廷最后一抹余晖。可惜此次却不知道吃了什么迷魂药,执意要徇私曾德,"驰令勿杀"。而此时的施琅将军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悍然不顾郑成功的手谕,"促令杀之"。
刀光一闪,一介宵小,杀了也就杀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的被杀,却如同一个小小的波浪,逐步酿成了覆家灭国的滔天巨浪。
因为施琅执意违抗郑成功的旨意杀了曾德,郑成功与施琅走向了决裂:
——郑成功判定施琅要谋反(当时谋反投清的将领确实很多),密谋拘捕施琅;
——施琅被捕之后逃走,走投无路,遁入清廷辖区;
——得知施琅逃入清廷地界,郑成功诛杀施琅全家;
——施琅死心塌地投降清廷,誓死报复郑氏;
——施琅降清,为清廷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制订了一整套攻台方略,克服了清廷攻台最大的障碍;
——康熙23年,施琅率清军击败郑氏集团。施琅一雪前耻、郑氏覆家灭国。
要知道,即使清廷实行了多年海禁,其实只是让清廷自身故步自封、民不聊生。根据《南明史》第三十一章《郑成功收复台湾》记载,反观当时已经不再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的郑氏集团经营下的台湾,已经"沃野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隅、鱼盐兹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俨然一排繁荣景象。
谁会想到,这一天翻地覆变化的根源,竟缘起于20年前一个小人引起的风波。
正如书中所说:个人的恩怨有时会改变历史的局部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