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随着朝鲜战场形势的逐步稳定,毛主席也从繁忙的工作中走了出来。经过党中央的批准,毛主席决定休息一周,利用这段时间去看一看黄河。 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毛主席一路南下,先后来到了天津、济南、徐州等地,于10月下旬到达了开封。在河南省委领导的陪同下,毛主席视察了当地的水利工程。 毛主席来到地方上视察工作 到达开封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在下榻的宾馆接见了河南省的主要领导,当他看到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毕占云的时候,惊讶的握着他的手说道:"当年井冈山一别已经有20年的时间了,这么多年你去哪了?" 那么毕占云当年为何会离开井冈山?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情呢?国民党军队出身的"红军将领" 1903年,毕占云出生于四川广安的一户贫困家庭。和大多数的农民一样,他们一家人靠着租种的几亩地勉强生活,即使他们辛苦劳作,却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穷苦的农民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毕占云在16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外出当兵。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立下了赫赫功勋,作战勇敢的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晋升为国民党新八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二营的营长。 面对高官厚禄,毕占云没有迷失自我。作为穷苦出生的毕占云,时时刻刻考虑的都是人民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他没有选择与国民党同流合污。 在同共产党员交往的过程中,毕占云时刻地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只有他们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不久,毕占云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他枪毙所逮捕的几个连长,毕占云却坚定地说道:"共产党是好是坏,我心中有数。"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 他不仅没有杀害那两位连长,反而还顶住压力,给了他们一些钱,让他们赶紧逃走。经过这件事后,毕占云在国民党部队中屡受排挤,日子很不好过。 1928年,毕占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他们前往沙田、寨前等地,阻止红军进入湘江。在战斗的过程中,毕占云麾下的部分官兵被我军俘虏,可我军对他们很是优待,不仅好酒好肉地款待他们,还给他们讲述红军的纪律,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没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放回去了。 这些士兵回去后,讲述起了红军队伍的情况。这一切令毕占云和官兵们都耳目一新,,令这些穷苦出生的官兵们心生向往,他们的心中产生了投靠红军的想法。 在后面的多次交战中,毕占云多次手下留情,要求战士们不得向红军开枪,致使我军得以安全转移。通过详细地了解,毛主席等领导同志认为,毕占云不同于其他反动的国民党将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争取毕占云,让他回到人民的队伍当中来。 革命战争年代的毛主席 不久,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作为老乡的朱德和陈毅联名给毕占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在蒋介石看来,你们是杂牌军,并非他的嫡系。蒋介石把你们送到前线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红军之手,来消灭你们,而他可以从中得利。希望你们早日弃暗投明,上井冈山来一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尽一份匹夫之责。" 毕占云接到信件后,经过再三思考,觉得只有投奔红军才是唯一的出路。第二天早上,他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往遂川,与红军取得了联系。 当时,负责接待毕占云亲信的我方代表就是陈毅。他们根据当前的局势,商谈了起义的有关问题,制定出了详细的计划。 正当毕占云为起义做准备之时,有一名军官发现了此事,连忙汇报给了上级。毕占云为了大局考虑,决定临时发动起义。 国民党的士兵 在毕占云的动员下,战士们纷纷打开了心结,他们一致同意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 起义成功后,组织上决定将毕占云带领的队伍改编为特务营,直接属于红四军军部所领导。由于特务营经常跟随军部一起活动,而毛主席对特务营的战士们非常关心,就是在这段时间,毛主席与毕占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加入红军队伍后,毕占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了战斗之中。他率部出击赣南、转战闽西,在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先后晋升为团长、军参谋长、代军长等职务。一路乞讨,回到延安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毕占云要掩护主力部队进行转移,他在一边撤退的时候一边伏击敌人,成功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给自己的任务。 红军在长征途中 同时,他还在撤退途中,积极地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动员他们送亲人来参加红军队伍。等到毕占云带着退伍赶上主力部队的时候,原本不到百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两个团的规模。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进入了草地。此时的红军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处境,天上经常会有敌机进行轰炸,后面还有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导致队伍损失惨重。 就在队伍途径藏区的时候,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袭击,毕占云和几名战士们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地倒在了自己的身边,毕占云的心中无比悲痛,无奈之下的他只好躲在了一户藏民家中。 可敌人对红军队伍的追击没有停止,为了躲避抵抗人的搜查,白天的时候毕占云只好穿着藏民服饰到雪山的树林中躲避,晚上才敢回到藏民同胞家中睡觉。等到敌人离开后,毕占云踏上了寻找大部队的道路。 战士们在行军途中 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毕占云只好沿路乞讨,饿了就找附近的人家要点吃的,渴了就抓几把雪吃下去。与此同时,他靠着打听和地上的报纸来寻找队伍的消息,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行走,终于来到了兰州。 来到兰州后,岗哨林立,盘查严格,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看到这些,毕占云加快了步伐。他一路从兰州走到了西安,又从西安走到了洛川。 1937年冬天,经过毕占云的坚持不懈,在地方党组织的引导下,终于找到了红军队伍。 看着眼前的毕占云,战士们都愣住了。只见眼前的这个人衣服破破烂烂,身上还不停地流着血水,头发、胡子已经盖住了脸庞,吸引着苍蝇在身旁不停地飞舞。 刚开始,战士们都没有认出毕占云,直到他说出自己的身份以及这段时间的经历后,他们才认了出来,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后来,毕占云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不禁感慨地说道:"这段经历让我终身难忘,是对党的忠诚才让我坚持了下来。" 革命战争年代的毛主席 回到陕北后,由于毕占云的调动太过频繁,与毛主席之间也没有见面。不久,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毕占云再一次来到了前线。淮海战役,为后勤保障立下大功 1937年12月,中央军委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毕占云担任了留守兵团的参谋处处长一职。 1939年,组织上将毕占云调到了太岳军区负责统战工作,之后他又担任了太岳军区的参谋长。这段时间,他在敌后积极地动员群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毕占云以为和平稳定的局面就要实现,却不曾想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对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地进攻。不久,毕占云担任了冀东军区的副司令员, 1948年,毕占云又担任了豫皖苏区军区的副司令员。就在淮海战役前夕,豫皖苏军区组建了支前司令部,毕占云担任了司令员一职。 淮海战役中的一幕场景 不久,毕占云接到了组织上的任务,要他马上筹集1.5亿斤粮食。毕占云接到任务后,不敢耽误,马上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毕占云在队伍中间进行动员:"从我开始,减少口粮,宁肯我们饿着肚子,也要让前线的将士们吃饱穿暖。" 为了方便有效地进行管理,毕占云将担架组成了担架团,并按照部队的组织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了一套类似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生活管理制度,既确保了支前任务的顺利完成,又保障了民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地指挥部队抢修铁路、公路,凡是后勤部队需要做的,他都会积极地领导去做。 人民群众在支援前线 11月份的时候,淮海战役进入了最为艰苦的阶段,各种物资消耗得非常大,支前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为了确保淮海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毕占云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为艰苦的时候,更是动员了各个军区的民众,除了老人和儿童以外,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投入了支前工作当中。 在毕占云的领导下,全区一共筹集到了3亿多斤的粮食,远远地超出了预先制定的目标。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剩余的粮食还有1.4亿斤,这也充分地说明,毕占云在后勤保障工作之中干得非常出色。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所以,毕占云和支前的工作人员对淮海战役的胜利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毛主席询问毕占云:这么多年你去哪了?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党中央组建了河南省军区,毕占云由于其突出的贡献,担任了河南省军区的司令员。在河南任职期间,毕占云一直兢兢业业,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主席 而毕占云在工作的同时,从来没有提过自己在淮海战役的功绩,更没有向组织上索取过什么,他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1952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结束了忙碌的工作后,来到了河南视察水利建设。在视察工作的时候,毛主席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就是毕占云。 自从离开井冈山之后,毕占云与毛主席已经有20年没见面了,他本以为毛主席已经将自己忘了,却不曾想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他。毛主席看着眼前的毕占云,不禁回想起了之前的革命岁月,他紧紧握着毕占云的手说道:"自从上次一别,有20年没见了,这么多年你去哪了?" 紧接着,毕占云讲起了自己的那段经历。当提起那段乞讨的过去后,毛主席激动地说道:"这么多年辛苦你了,实在是不容易啊。" 毛主席来到下面视察工作 随后,毛主席还详细的询问到了毕占云的生活情况,得知他现在一切都好后,毛主席这才开心地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毛主席和他在院子里聊了很长时间,当他们提起井冈山的那段经历时,心里更是莫名的感慨,两个人止不住地落下了眼泪。 1955年,为了表彰那些革命战争年代有功的同志,党中央决定对那些革命英雄授衔。毕占云由于其突出的贡献,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961年,组织上又将毕占云调往了武汉军区,担任了副司令员一职。不管到了什么岗位上,毕占云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他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自己的管辖区域内科学地训练民兵,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毕占云将军 1962年,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毛主席来到了武汉视察工作。毕占云详细地汇报了民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议。 得知武汉军区民兵训练的实际情况后,毛主席不禁拍了拍毕占云的肩膀说道:"好啊,我果然没有看错人。" 1965年,毕占云由于革命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根,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进行休养。 在休养的这段时间,毕占云时刻关注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并不断地为军队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出言献策。 毕占云夫妇 1977年,毕占云的病情再一次恶化,被家人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可这一次,老将军却再也没有醒过来,于河南郑州离世,享年73岁。老将军逝世后,经过党中央的批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如今,在四川广安的毕占云将军事迹展览馆,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人来参加,学习老将军的革命事迹,缅怀老一辈先驱的革命精神。 毕占云将军的纪念碑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以毕占云将军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不能辜负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只有所有中华儿女一起携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