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与凡人的区别起始于哪里?伟人与凡人的区别是从一出生就有的吗?显然不是!是起始于一朝顿悟吗?显然也不是! 我们从朱德身上就可以看得到,伟人与凡人的区别起始于青少年时期——凡人在青少年时期考虑的是怎样解决自己将来个人活路的问题,而伟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把眼光投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考虑的是怎样救这个国家和民族! 在德国哥廷根留学时的朱德 朱德的祖上本是广东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和战后严重的疫病,四川人口骤减,土地大量抛荒,有些城镇甚至成了虎狼出没之地。 当时清政府为了保证四川的统治和税收,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这就是清初的"湖广填川"。朱德的祖先就是此时入川,起初在川北一带经营小商业维持生计。 到乾隆末年,朱德先祖朱文先带着四子迁往仪陇县马鞍场,后就在大塆定居。朱德祖父朱邦俊于1882年把土地和草屋典当了300吊钱,领着全家到大塆外2公里处,租佃了地主丁邱川家16亩地耕种,这就意味着,朱家已经是最为贫苦的佃农了。 朱德的父母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太穷了,根本没能力全部养活,只留下了6男2女,后来生下来的都被迫溺死了。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人间惨剧啊! 朱德上有2个哥哥、1个姐姐。朱德的父亲生性极为忠厚老实,一辈子只知道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朱德的母亲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农村妇女,身材高大,个性刚毅,吃苦耐劳,深明大义。 朱德的母亲一辈子勤劳肯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好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她在生下朱德的前一刻还在灶前煮饭,母亲对朱德一生的影响最为重大。 朱德后来回忆,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说,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朱德全家有20多口人,持家的父母必须极为节省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住的是地主家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光线昏暗;吃的多是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油盐很少,从没吃过白米饭。过年时宰一头猪要留着吃一年,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点肉。 如果年成好,或许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鞋子也是家里自己做的,点灯的油是自己家里打的。少年时代这种极为艰苦简朴的生活,给朱德留下了一辈子无法磨灭的印象。 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在泸州 家里人口多,但对劳动的安排和组织却是极有规律的。朱德的祖父标准的中国农民,一辈子勤勤恳恳在地里干活。全家的劳动都是由祖母安排组织的,一切生产事务都由祖母管理和分派。每天第一个起床的就是母亲,然后是祖父,接着大家都起床去干各自的活。自小这种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对朱德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德小时候脾气就很倔强,他认定了要干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干到底,决不会半途而废。他从小就很喜欢锻炼身体,比如,爬山、游泳、翻杠架等等,所以朱德从小身体就非常健壮。 朱德的父母深受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和衙门差役的欺凌,祖祖辈辈饱受没有文化而被人欺压的痛苦,逼得他们下定决心,就是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出来"支撑门户"。因此,尽管朱德是佃农家庭的子弟,也被父母送去接受文化教育。朱德父母有这种见识,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1892年,毛泽东出生的前一年,6岁的朱德开始接受文化教育。在当时那批学生中,朱德年纪最小,但他非常聪明、好学,认得的字最多。第二年,朱德转入另一个私塾,2个哥哥回家种地,但因朱德年纪小,且过继给了伯父,得以继续在私塾读下去。 朱德在这个私塾读了2年,除了四书五经等,还学会了做对联。此时,朱德家负担很重,每年除去交租50担,余粮仅够一家人勉强吃,连个温饱都没有。1895年,朱德家里没有能力交地主要求的加租,被地主在除夕夜逼着退佃搬家。大家庭被迫一分为二,朱德跟着养父母等搬回了大塆居住。 朱德亲眼目睹了大家庭的悲惨遭遇,残酷的现实深深刺痛了朱德年幼的心,他对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深恶痛绝,这些也让他小小年纪就深刻领悟到了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公平!这些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启发了朱德幼年时期反抗压迫和追求光明的思想。 搬回大塆居住后,朱德跟随席聘三老师读了8年书。这个私塾离家4公里,朱德每天清晨起床先干点家务活,吃完早饭就去上学,不论严寒酷暑,朱德每天都要来回走4趟,这8年的经历让朱德养成了走路快的习惯。他每年除了种地,大约有6、7个月用来读书。 青少年时期这种艰辛的生活对朱德的影响是重大的: 他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革命时,他就不大怕饿;他从小到大都干活,后来做体力劳动也从未觉得面子难堪;从小天天走那么多路,后来革命中经常长距离行军打仗,朱德也可以轻松扛下来;从小吃了那么多苦,让他革命后认为走遍世界也不会觉得多苦,即便是在过草地时,朱德也没觉得苦。 朱德旧居 朱德的这位私塾老师席聘三是当地一位非常有见识的学者,他一辈子饱经沧桑,饱尝人世间的各种辛酸,学问又非常好,是个很有骨气、很懂人情世故的长者,思想开明,喜欢谈古论今,抨击时弊,极有见地。朱德从10岁到18岁都跟着席聘三读书,深受席聘三的影响,使得朱德的眼界变得越来越开阔。 在席聘三这里读书,朱德想学什么东西,他就能教什么东西。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二十四史、左传等等,朱德好学又聪明,总是得到席聘三的夸赞。也就是在这几年中,朱德除了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国学的根基,还广泛阅读了许多戊戌变法后出版的新书,朱德总是抓紧时间拼命阅读那些"新学"的书。 读的书多了,眼界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朱德就再也不甘心呆在家里了,他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而当时的四川已经处于民穷财尽,整个社会经济都濒于崩溃的边缘。一次,朱德亲眼目睹了足足有6、7百名饿极了的灾民遭到当地士绅请来的100多名官兵的殴打甚至屠杀,目睹了这极其惨烈的一幕,朱德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朱德在席聘三先生的启蒙、引导和教育下,再加上他亲眼目睹和经历的许多惨痛之事,让朱德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越来越有意识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了!他并没有像很多凡人那样,把目光仅仅放在了自己和家人身上。这就是伟人与凡人的区别的起始! 1906年,朱德考上南充县官立两等小学堂,学堂的校长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民主人士张澜,以及刘寿川。朱德受他们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朱德常听刘寿川讲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事情,看他从日本带回来的理化仪器和幻灯片,这些给朱德的触动非常大。 朱德在这个新学堂里只读了1年,但他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大,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越来越萌发了"读书不忘救国"的思想。第二年,朱德又在体育学堂读了1年书,朱德逐渐萌生了"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国家"的思想。 由此可见,朱德和许多凡人一样,小时候都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许多惨痛的事情,凡人经历了这些惨痛的事情,往往想的是要怎样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而朱德这样的伟人却从未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和家族的狭小范围内,而是把整个国家和民族装进了自己的心里,想的都是怎样拯救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伟人与凡人的区别起始吧! 参考文献: 《朱德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