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境,毛主席决定亲赴苏联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同时就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商谈,可是没想到,毛主席第一次出国,却遭受了冷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时局混乱,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冷落其实也是斯大林顾忌他国势力而为之。 在回国后,毛主席通过在苏联的所见所闻,毅然决定大力发展国家工业,推动经济建设,也因此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他再次访苏,今时不同往日,斯大林亲自前来迎接,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首次访苏,惊险重重 毛泽东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应邀访问苏联,而这主要源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就公开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时,也正是因为苏联政府在这种艰难时候对我国的支持,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自前往莫斯科访问。 作为一国领导,国家成立之初,根基不稳,外敌虎视眈眈,内敌蠢蠢欲动,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虽然充满了危险,但这也注定会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出行之前,作为第一次正式外交,一切都紧锣密鼓的准备着,除了必备物品,毛泽东出访的衣着也是需要着重准备的,周恩来等人都建议毛泽东要顺应国际的礼节,请他准备穿黑色的服装。 可是毛泽东却不喜欢,觉得太麻烦,最后在周恩来的劝说下,为了和外交礼节相适应,才准备了一套黑的和一套他喜欢的灰色。 除了几套衣服,毛泽东带的最多的就是书了,整整两个箱子,这里面包含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还有一些外国学者的作品。 因为这次出访苏联,恰好碰上斯大林的七十大寿,所以毛泽东出发前还给斯大林准备了礼品,足足有两车皮,分别是山东的大葱,和江西的蜜橘。 为什么会用大葱做礼品呢?其实和山东习俗有关,听说山东人打架的时候,给他吃大葱马上不打了,大葱也就是消气的意思了,而苏联对我国来说,有恩有仇,双方之间,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总有一肚子气,那么,毛泽东是想用这个方式来消气了。 可就在众人忙着准备出行事宜的时候,1949年11月,解放军反特监听台的工作人员却意外截获了一段神秘的电波,而这破译的结果也是让大家心惊不已。 原来这是由潜伏在北京的国民党特务发往台湾的电报,其中不仅传递了毛泽东主席即将访苏的绝密情报,甚至还计划在毛泽东访苏途中实施暗杀活动。 这一消息很快传给了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在了解情况后,周恩来立即召来公安部及铁路部的人共同商讨访苏的安保方案。 主席出访关系重大,尤其是建国初期,可谓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谈及目前的严峻形势,周恩来多次强调,保卫毛主席的安全,就是捍卫新生的共和国,公安和铁道部门要担负起确保毛主席和代表团绝对安全的重任。 为了保证代表团的绝对安全,党中央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细致查探,并对每一处桥梁、隧道、涵洞、横贯道口、车站等进行明确分工,划分警卫地段,实行包干负责,还设有固定哨和游动哨,因地制宜,在复杂的地段还安排了警卫,站在风雪中守卫在铁路两侧。 公安部和铁路部还对铁路上的设施进行逐一检查,排除所有可疑物品,有些战士在检查桥梁时,因为担心桥下埋藏炸弹,还多次冒着严寒潜入水里,反复排查,对于在路上通过的列车,每过一列,都要重新对铁道检查一遍。 其实毛泽东要乘坐得这列车原本是美国送给蒋介石的礼物,设备很是先进,不过蒋介石一次都没来得及坐,这列车就被人民解放军缴获。 12月6日下午,周恩来向负责安保的众人发出命令,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定于当天21时从北京出发,工作人员立即进入最后的紧张准备,警卫人员全部布控到位,并对路况进行了最后一遍彻底清查。 20时30分,毛泽东乘坐汽车来到了火车站,21时整,专列准时启动发出,这漫长的行程,要经过天津、山海关、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等十几个路段,之后横穿西伯利亚,才能抵达莫斯科。 为了保障毛泽东的安全,铁道部决定给敌人放一颗"烟雾弹",迷惑他们的视线,安排了多辆列车同时发出,使敌人无法掌握具体的行踪。 专列出发后,每次停靠,都要下车检查,在抵达天津车站后,就出现了意外,警卫传来消息,在专列将要经过的铁轨上发现了手榴弹,这消息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 幸好,经过检查,那是一枚旧弹,已经不可能再爆炸,可为了以防万一,各警卫人员又开始紧急排查,结果在天津铁路管理局的杨村大桥桥墩上发现一个炸药包,所幸及时排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危机才刚解除,此时美国驻台湾顾问布莱德上校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就又在指挥暗杀,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大兴安岭隧道,想通过在隧道里安置炸弹,企图炸毁列车。 此时毛主席的专列即将抵达该隧道,公安部队再次对各地段进行重点检查,并展开24小时巡逻,12月8日,战士李明在沿铁路线巡逻时,发现两名可疑人员,他立即鸣枪报警,就在敌人准备点燃炸药时,执勤部队迅速赶到,将其击毙,最终专列安全驶过隧道。 初到苏联,签约遇阻 经过3天3夜的疾驰,毛泽东乘坐的专列终于在12月9日平安抵达满洲里火车站。 列车驶入了苏联境内,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和元帅布尔加宁登上专列迎接毛泽东,并表明,由于天气原因,所以一切仪式从简,毛泽东并未在意这些,之后便进行了书面讲话,同时也低调表明了访苏的意向。 到达莫斯科时,零下二十多度,毛泽东的车进站的时候正好是中午12点,钟声恰好响了起来,毛泽东要下车了,听到钟声后,毛泽东幽默地说:"好,用钟声欢迎我们。 " 之后,毛泽东被安排在了一座乡间别墅休息,这是斯大林战时曾经居住过的,还有特地准备的弹簧床,可是没想到,毛泽东却睡得十分不习惯,硬是磨着李家骥想办法,最后量好尺寸找大使馆换成了木板床。 当晚6时,斯大林在办公室的小会客厅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只带了翻译师前往,斯大林率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及外长在门口迎接,他握着毛泽东的手热情地寒暄着,入座后,两位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和中苏两国关系进行了交谈。 毛泽东希望有一个国际和平的环境让国内的经济恢复和稳定国内局势,可是斯大林却认为中国目前没有直接的战争威胁,其他国家不会轻举妄动,也不会和中国打仗,只要两国一起努力,就可以保障很长时间的和平。 之后,毛泽东提出敏感的中苏条约问题,可是斯大林认为这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如果对某一条款的修改,会在法律上给美、英以口实,他们会提出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南库页岛条款的问题,因此他觉得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而实际上修改这个条约。 可是事实上,之前的条约是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既然如今国民党已经倒下了,之前的条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另外毛泽东还提出希望苏联给予中国贷款,解放台湾缺少海军、空军,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的问题,对于贷款斯大林直接答应了,可是对于援助海军空军的问题,他却表明要从长计议,援助可以,但是要改变援助的形式,避免美国借机生事,进行干涉。 那斯大林为什么就不愿意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呢?其实也是怕得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损及苏联的国家利益,可是,签订新的中苏条约,是毛泽东访苏的主要使命,自然也是不愿让步。 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在苏联大剧院举行的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他是所有来访的外国元首中最先致祝词的那一个,期间全场多次起立鼓掌。 22日,毛泽东让陪同的苏方专家组组长柯瓦廖夫转告斯大林,希望在与斯大林的第二次会谈中,解决中苏条约、贷款协定、贸易协定、航空协定等问题;拟请周恩来前来莫斯科完成协定签字手续,柯瓦廖夫将毛泽东上述的谈话记录及时地转交给斯大林。 24日,第二次会谈开始举行,时间长达5个半小时,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两人相谈甚欢,可唯有一点,每当提及中苏条约,斯大林总是刻意的绕开这个话题,在毛泽东试探性问起是否应安排周恩来过来莫斯科时,斯大林"还是认为恩来以不来为宜"。 其实毛泽东问起此事,主要是让周恩来具体处理签订新的条约及一些协定的技术性问题,可是斯大林予以否定,显然还是不愿意另外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在这之后,斯大林便安排毛泽东参观莫斯科附近的工厂,有意避开毛泽东,让他看一些其他国家的人物传记片,来消磨时间,就是不愿意和毛泽东谈及他最在意的条约问题,而这也使得毛泽东受到了冷落。 对于中苏条约斯大林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毛泽东很是窝火,在冷落的期间,有一次李家骥向毛泽东请示准备饭食,刚问完之后,毛泽东又把他叫回来,一再强调,做菜的鱼一定要活鱼,如果是死鱼就丢回去。 那为什么毛泽东突然有这样的要求了呢?作为爱惜粮食,从不挑食的领导,即便是剩饭热一热也能继续吃,怎么突然就提出不吃死鱼,只吃活鱼呢?这让李家骥很是纳闷。 毛泽东在莫斯科为什么要强调不吃死鱼,其实,这是源于1949年1月底发生的事情。 那时以米高扬为首的苏联代表团来中国秘密访问,在一个农村里,因为条件有限,也没有什么美酒美食,就用养的一些家禽,以及河里的鱼来招待他们,可是在用餐时,米高扬却询问鱼是否是活的,这事让毛泽东记在了心上。 因此,毛泽东此番做法,也是想让苏联人明白他们也是有脾气的。 任务圆满,安全回国 毛泽东此次访苏有着很强的目的性,除了寻求相关的经济建设援助之外,主要就是处理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可是斯大林一二再,再而三的逃避,实在让人头疼。 自从第二次会谈之后,斯大林虽然每天都会来电话询问毛泽东的生活,问是否还有什么需求,可无论如何就是不见毛泽东,这也让他窝了一肚子火。 有一次柯瓦廖夫来看望他的时候,毛泽东就直接气愤地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 毛泽东有意通过他们,向斯大林传递他对不签订新约的不满。 就在毛泽东为此事头痛不已的时候,事情开始迎来了转机。 此时,缅甸、印度等国都想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认为这是个好的时机,就致电刘少奇、周恩来,让他们将这个消息"公开发表",把握主动权,借此来刺激斯大林。 另外,由于媒体有很长时间没有毛泽东的消息,就有人怀疑,称斯大林已把毛泽东软禁了起来。 为了辟谣,最终斯大林还是做出了让步,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代毛泽东起草了份答塔斯社记者问,主要回答访苏的日程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相关的贷款、贸易等问题,并且同意以新条约代替旧条约。 1950年1月2日晚11时,毛泽东以十分欣喜的心情,给中共中央发去电报,告知斯大林已同意周恩来前来莫斯科,签订相关条约和协定。 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带领着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到达了莫斯科,在经过一番商量和沟通之后,最终于2月14日,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贷款等协定。 毛泽东的这次出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苏两国签订了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标志着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为新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条件。 1950年2月17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毛泽东一行人也在这天踏上了回国的旅程,结束了他长达两个月的首次国事访问。 回到中国国土,顺利完成任务,解决了心头大事的毛泽东,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然而,执行保卫任务的公安部队警卫人员却越来越紧张,由于毛泽东回国的消息已在国内公开,此时的安全保卫责任更加重大。 为确保毛泽东返京途中安全,公安部和铁路部和出国时一样,严密警卫,仔细排查,也正是因为如此,返京途中发生的个别敌特分子枪击哨兵、偷割电线、向铁轨扔石头等情况,都被及时发现、迅速处理。 3月4日22时,毛泽东主席的专列安全返京,出访苏联的可喜成果让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笑容,公安部队的官兵们则更多了一份难言的喜悦,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用出色的表现圆满完成了千里护卫毛主席访苏这一重大任务。 大力发展,再次访苏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不仅为中国带来了3亿美元贷款的经济援助,还为中国带来了援建50家企业的技术支持,到1955年,中国确定向苏联引进的项目达到156个,除引进的先进设备外,毛泽东也很重视人才智力的引进。 自1949年8月刘少奇从苏联带回第一批专家开始,到1960年苏联全部撤走专家为止,援华的苏联专家总人数超过了18000人,而前往苏联学习的中国人人数更为庞大。 1950年至1960年间,苏联共接受38000多名中国公民前去学习或实习,1949年至1966年,苏联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共培养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和实习生11000多人。 回国之后,毛泽东也通过在苏联的所见所闻,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国内经济,推动工业化进程,为此"五年计划"开始逐渐萌芽。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设想。 并确定了从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始着手编制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应邀再次来到了莫斯科,这也是他第二次出国,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 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 毛泽东在莫斯科的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与苏联代表团在一起互相交换意见通过了共同文件草案,然后一起提交大会讨论,与多国共产党频繁地交换意见,为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1957年的中国,也早已今非昔比,经济方面的进步也在送给苏方的礼品中有了充分体现,其中就包括很多超额实现的1953—1957年"一五"计划中相关的建筑模型。 而且,这一次苏方的接待规格,也明显比上一次更加隆重周到,毛泽东的座机是苏联最好的飞机,最好的驾驶员,还是斯大林亲自迎接。 在热闹的欢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还被安排下榻在克里姆林宫,住在沙皇的房间,去掉了席梦思,完完全全按照毛泽东的习惯喜好安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国内的高速发展,影响力的增强,才有了不同的待遇。 文献来源: 《1949年毛泽东第一次出国:不满斯大林"怠慢" 》:人民网 《毛泽东访苏历险:敌人准备点燃炸药时被击毙》:中国新闻网 《亲历毛泽东的两次出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向毛泽东学世界眼光》:党史-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