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几篇文章,作者自称是广东人,有人说广州去北京要花9个月时间,还说是骑马的。另一个人说广州去北京路途大遥远,要走8000多公里的路,真让我无语,看来我读书真是太少了。我今年70多岁,虽然有些老人痴呆,但我还记得,1966年9月我和几个同学从广州步行去北京,我们从始到终都是步行,而且经过长沙、武汉和郑州等地的院校我们还要去看大字报。但我们只花了两个多月,他们骑马却要9个月,看来他们肯定搞错了,可能是将乌龟误作马了。有人又自作聪明,说可通过水路去北京,他提出的路线真让我哭笑不得,他说坐船出珠江口,经台湾海峡,一路向北进入渤海,到山海关上岸再坐马车去北京。其实由水路去北京也是不错的选择,先由梅关古道进入江西,由赣江坐船出长江,顺长江向东,再由京杭大运河去北京,看来那几篇文章的作者真是要补一补历史和地理的课了,如果你们不嫌弃,我可以做你们的老师,我没有什么要求,你们每天请我吃一只4斤的龙虾就可以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相对于古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就拿出远门这件事来看,古时候若没点十万火急的大事,一般是没有人愿意长途跋涉、背井离乡的,而当下,旅游早已是很多人繁忙的工作之余,首选的一个放松方式,早晨还在广州吃早饭,一个飞机三个小时就到北京吃炸酱面,属于十分正常的操作。 但这对于古人来说压根无法想象,要知道当下给出的数据是两地之间相隔2121.9公里,而古时候却没有修缮的很完备的高速公路,顶多就是土路铲的略微平坦一点,沿途设上几个驿站就算官道了。 那么古时候从广州去北京要多久呢?首先得区分不同的出行方式,常见的就是马、船和腿,如果选择用马赶路的话,让马舒服一些地跑,不紧不慢的话一天大约是80公里左右。 而快马加鞭几乎不让它休息的话,一日大概能提速到140-170公里,至于那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先不说整个帝制系统都没真实采用过几次,一般人赶路哪怕是急着要去赶考,也没有家底和人脉能做到中途无限换马,毕竟马在古代属于很昂贵的交通工具,家里有条件给买上一匹已经是有实力了。 所以悠着点用,以防把马跑死的话,一日最多也就是200公里,那么大约需要两个月可以从广州到达北京,毕竟路况不一样,两千多公里最少得翻一个倍,若在遇见崎岖难走的山路,马一天的速度又得下降不少,所以两个月已经是相当快了。 当年林则徐前往虎门治烟,如此大的官职还出的是公差,他从北京到广州也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到。一般人肯定没有林则徐的排场,那么两个月其实也是理想时间,通常都得用去两个月以上才能到达北京。 而如果是走水路从广州去北京的话,那一般就是驶入东沙群岛,然后顺着台湾海峡进东海,过黄海在天津港登陆,水路也得走上大约两个多月,算上天津到北京的路程,也需要将近三个月才可以到达,这还得排除这个人身体好,长途坐船不会晕船,身体倍棒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毕竟古时候船的条件不比当下,摇晃程度估计一般人都吃不消。 当然这个危险等级比起走陆路来说也高出不少,陆路顶多就是担心碰见山贼打劫,水路不仅也有海盗的威胁,海洋里的气候变化莫测,一个大浪迎来古时候的船都受不住,毕竟就连泰坦尼克号这样的超大邮轮遇见风暴和冰山都栽了,更何况是古时候那不堪一击的小船。 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的出行方式一般都是双腿。好处有三,首先就是灵活,若遇见十分坎坷的山路,比如那种就是一条羊肠小道或者没有路的,马很难过去但人却可以,然后就是省钱,一匹马在古代肯定比现在的一辆宝马贵,普通家庭几乎负担不起,比如影视作品《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他虽然没从广州到北京,可是却从庐州到过开封。 他家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也属于中产阶级,可是依然雇不起马车,更买不起马,得靠双腿赶路,剧中的设定很真实,同样是进京赶考,庐州府尹的独子公孙策就骑马进京,所以要比包拯早到好些日子,都跟当地的学子混熟了包拯一行人才姗姗来迟。 再则用腿赶路还可以增长见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对于上京赶考的学生们而言,肚子里有诗书叠底,一路再看到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顿时心境就成熟许多,对于应试做官也有一定的帮助。 那么人的双腿一般一天能走50公里左右,从广州到北京的话也就是三个多月就到了。相当于春天草长莺飞时出发,赶上了季节的时差,到北京后又是盛夏,连多余的衣服都不需要准备。 也正是广州到北京一次如此艰难,所以古时候广州选择科举之路的文人都不太多,毕竟来回一次成本太高,除非是真的学富五车,不考对不起自己的本事,成绩中不溜的学子们大多懒得折腾一趟。 单看两三个月的路程花费时间,仿佛古时候从广州到北京并不算太费劲,可若是跟当下做一个对比的话,那悬殊一下子就出现了。 先说自驾从广州到北京,一路走高速的话大约需要一天零四个小时。选择动车或高铁,时间在10小时35分到8小时不等,具体看车次。而选择普快的火车,22小时左右也就到了,相当于清晨六点吃完早饭上火车,看看手机和风景打发时间,第二天下午就到达北京了。 如果采用飞机出行的话,那就更快了,只需两小时15分钟就能到北京,哪怕把到机场和候机的时间都算上,一个上午就能完成广州到北京的两地跨越。现在很多出差上班族,经常就是周五从广州出发到北京开会,不仅宽裕的完成工作任务,还能腾出时间逛一逛北京的景点吃点美食,丝毫不耽误周末到家。 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人才的职业规划与发展,相信古时候一定也有许多文人或商人可以做到两地往返交流,但动辄两三个月的时间成本无形中就限制了他们,毕竟就连上京赶考这么一件有可能鱼跃龙门的大事件,都有很多人因为顾虑路程放弃,那么一般的机会更是几乎不考虑了。 所以综上所述,古时候从广州到北京需要多久取决于出行方式,采用马或者船的话,大约两三个月就能到达,而用腿来赶路的话,那最少就需要三个月以上。 如果路上再遇到水土不服生病、迷路等意外的话,所需时间就长的无法估计了,古时候经常出现科举时间本身算的很好,结果路上意外发生耽误了行程,等费尽周折终于到了北京后,那一轮科举都早已考完放榜了。 广州到北京现在的公路距离是2200公里,以前路不好,弯弯曲曲的,按2500公里计。 步行一小时5公里,一天走6小时,一天下来30公里。 2500/30=83天,就是两个月零23天。 如果赶一赶,或者骑个马,坐个马车,两个月应该可以。一边玩一边走,三个月也够了。 古时候从广州到北京大约要九个月时间,一路住宿租马车,没有足够的盘缠(路费)是不会去北京的,当年除了赶考的考生外,所以广东有句老话,什么这么巴贝?上京赶考啊!广东经常被人吐槽读书人少状元少,其实是跟路途遥远有关,不是没有一点把握实力及家境富裕者是不会去考试的,其实好多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考完了因为路远错过,来回差不多二年时间!体会到山高皇帝远!后来明朝广东状元伦文叙大战湖北柳先开开始,可能是航运比较快所以逐步有广东人赶考,当年苏轼,韩愈被流放岭南是十分无奈之举,绝不是不妨长作岭南人!毕竟远离京都的权力中心,当然一骑绝尘妃子笑,是日夜兼程接力赛把荔枝送到西安!路途等同北京用半个月时间!这是举国之力!现在高铁从广州到北京最快要8小时!天壤之别! 根据史料,清朝时从广州陆路到北京4800里,若非特别事,谁会走这远的路,或有官员从京到广州赴任,要坐马车,或陆路水路兼顾,即坐车加乘船,或广东学子赴京会试,也是水、陆兼程,我们不能简单的按一天走多少里,4800里走多少天,现在青年人若身体壮况好又能走路,一天走80里没有问题,但天天80里是坚持不了几天的,何况过去的读书人,一天能走几十里?又能坚持几天?进京赶考还是靠搭乘马车和船,中间还有找住处,过关卡,还有可能遇坏天气,真是行路难啊! 一般以陆路为主,约70天左右,坐船较多则可能3个月。 进京赶考,除广州外,其他一些地方进京路途亦遥远难行,左宗棠赴京赶考三次,第三次是从湖南十二月初出发,第二年二月到京,历时两个多月。 四川合川人丁治堂赴京赶考,蜀道难于上青天,但可走水路,从合川水路到重庆再乘船到上海,又乘船到天津,再到北京,全程用47天,时间少且坐船比乘马车舒服多了。 云南赶考经贵阳、湖南、湖北,全程5730里,行3个月。 舟车劳顿只是挑战之一,还有安全、住宿、身体状况,盘缠够不够等,参加一次京考实在不易,并且很多人多次赴考,又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多人是徒劳无功,例如左宗棠三次考试不成,最后通过别的途径当了官,并步步高升,当被慈禧重用派他去新疆时,他借口要再参加科考而不肯赴任,或许是真有科考情结,或许是侍功摆谱,慈禧给他一个面子,不经考试给了个进士,他才开赴新疆,他的赴疆应算是大功一件。 古人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行无非是骑马,坐车乘船,还有步行。广州到北京,4000多华里,民间人士,进京赶考,做生意经商,探亲访友,旅行考察。快则两个多月,慢则三四个月。不象现在飞机火车,有予定的到达时间。因为,自己隨机行动,时间虽然是由自己掌握。但沿途也难免有意外发生,那时候的自然地理社会条件,远比现在复杂的多。 比如,广州某位举子赴京赶考,四千多华里,予定每天行程六十华里到八十华里,需要六十到八十天时间。这位举子就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还有沿途路况决定出发时间,以免误了考期。性子急,时间紧,那就沿着驿道晓行夜宿,即使前途有点危险也不在乎。两个多月也就到了。碰到爱好旅行的举子,名山大川,大江大河,人文古迹,都要游览凭吊,就要提前动身。遇到沿途有自然灾害,匪患猖獗,需要绕道也会耽误时间。绕行时间自然要長一些。总之,古时条件原始,从广州到北京,顺利需要两个多月。稍有耽搁,就得三四个月。记得古人一句话,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 林则徐在北京奉旨前往广东禁烟,两月后到达广州天字码头。 林则徐是在公历1839年1月8日从北京出发的,于公历3月10日到达广州。林则徐走3785公里用了60天时间,平均一天走126里路。 荔枝中有个品种,叫做妃子笑,其名的来源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当年那个杨贵妃爱吃荔枝从此而得名。那么,杨贵妃吃的是哪儿的荔枝呢?有人说是来自川蜀,还有人说是产自岭南,咱今天就把它假设为是广州的产物吧。 在唐朝,既没有飞机也没有冷藏保鲜车,而荔枝这种水果不仅储藏时间短,且还是越鲜才越好吃。那么从广州到西安,今天的高速公路也得一千八百多公里,在当时它是怎么迅速送到杨贵妃手里的呢?据说是当兵的背着荔枝,骑着快马,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回马,马歇人不歇。即使是这样,他又能跑多快呢? 影视剧中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情节,说边疆出了军情,当地官员要迅速禀报皇上,于是写好了公文后还要特意加上一句:"八百里加急,不得延误!"可见,古时最快的速度也就是日行八百了。由此可见,即使是留名千古的杨贵妃,吃的从广州送往西安的荔枝,也不过就是五天以后的陈货了! 现在,咱们再按照这样的速度来算一算从广州到北京最快得用多长时间? 从广州到北京,今天的公路大约在两千一百多公里,换成过去里的话,就是四千多里地了。这也就是说,用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时的速度,也得跑上六天时间。当然,这也仅限于是给皇帝发送紧急公文时才会有的速度。如果要是大臣从北京到广州做官,他又得走多长时间呢? 官员赴任或者进京述职,一般都是乘坐马车,即便是骑马,也不会动用驿站的马,而是骑自己的马。通常情况下,还要带上随从和家人。而且,一路上即使都是官道也全是土路,绝没有今天的马路平整。因此,马车一是走不快,二是走快了人也会颠得受不了。若是再扣去一天中人吃马喂的时间,一天能走上六七个小时就不错了。按照一小时最快走十五里地计算,一天也就能走上个百八十里路。这样,从广州走到北京且一天不停的话,五六十天应该就是最快、最顺当的了。 那么,要是徒步又要走多长时间呢?《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那是讲故事,下面,我们看看武松发配孟州的路上走了多少天? 武松杀死潘金莲和西门庆时是三月初,坐了两个月牢后,五月初从东平府前往发配地孟州。走到十字坡吃孙二娘的人肉包子时,已经是炎热的六月中下旬了。那么,从东平府大牢到河南孟州十字坡有多远呢?按照今天的公路计算,是四百一十多公里,按过去的里来算也就是八百多里路。您看,这八百多里路武松他们竟然走了一个半月左右。难道平均每天只走十来公里的路吗?不是,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咱们刚才所说的骑马和坐马车的距离,都是今天高速公路的距离。那么在古代,能有像今天这样穿山洞、过大桥,修成两地之间距离最近的公路吗?肯定没有。咋办?绕路而行呗。更何况武松的发配,起码也得是在千里之外呢。所以,古代时走的路,要比今天的路要长的多。如果这次回答是按照古时的路、且参照武松从东平府到孟州所走的时间来推算的话,那么从广州走到北京,至少也要走上七八个月左右的时间了。 好啦,古代时从广州到北京要走多长时间的问题,我把从最快的骑马到最慢的步行都说了,您看看还有补充的吗?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璞鼎查从伦敦出发经过孟买休整最后抵达澳门花了67天时间,而其中减去在孟买办理公事的十天也就是57天。 可是从北京城发出来的公文甚至走的比这个还要慢。可想而知当时中国的道路情况和机动性实在是太过于羸弱。 当然这个证据可以佐证,从广州到北京,至少要2个月时间。这还是在道路条件最有优秀的清朝,更加久远的时代恐怕需要的时间更久。路途遥远,出行不便 很多人说,你从北京骑马飞奔而来,用最快的方式到达广州不就完事了吗? 那你真的是太高看会骑马的人了。 过长江天险这一件事,我看你骑马的人这么做? 中国的所谓驿站系统,是靠一棒一棒的接力传递的方式来实现的。 更何况中国幅员辽阔,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于骑马,这种局限性也让中国的地理割据成为可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况是有发生,就是在有地利之上。 这得想出一次远门并不容易。广州行船的时长 有人说,不走陆路改走海陆是否会快一点? 如果在季风期内当然行船也是比较方便。 在解放战争时期,海辽轮起义在海面上还用了8天8夜的时间。那么古代中国可没有如此先进的海船。而且夜航船的危险系数又高 能够用2个月的时间从广州行船到北京已经非常不错了。 再来一个更加久远的例子。 东吴 嘉禾元年三月,孙权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到了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这里前后接近半年时间。 除了斡旋谈判之外,恐怕行船时间也不短。 这还是南京到辽东的距离,在加上广州更加南向,我想海船时间会更长,因为他需要沿途的补给。这一点必须考虑。结论,至少2个月 从广州到北京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不管是水路还是公路都是如此 这大概就是古人信息传输不方便的所在。 古时候人们对要出远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乘船出发,古时的航运水路较陸上运畅,苏东坡的西江之行到海南可见一斑,又此从广州出发到北京航向向北面,经台湾海峡到山东半岛进入勃海湾,航程时船用风帆,也要看季节而上航线是广州经大亚湾,福建,淅江,江苏,山东,渤海湾而进秦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