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邹 图:网络(非商业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前几天江苏一位妈妈分享的一段监控视频冲上了热搜。 视频中,全家都阳了后,只剩8岁的儿子没有"中招"。 到了中午妈妈打开监控一看,又惊又喜,发现儿子一个人在厨房,给全家又切水果又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家人感动之余,网友纷纷评价,这个孩子是来"报恩"的。 无独有偶,之前还有一个视频记录了1个11岁的小男孩娴熟地做饭过程。 原来这个孩子虽然只有11岁,但是他做饭已经6年,而且色香味俱全。 据妈妈透露,孩子5岁的时候就站在旁边偷偷地看着学,然后妈妈开始慢慢培养他。 孩子还跟妈妈开玩笑说:"等我学会了,以后你们老了,我就可以更好地照顾你们。" 网友纷纷羡慕:"好暖心,好想要个这样的娃",但是 我想说那个放手培养他做饭的妈妈更值得点赞。 还有网友评论说:"这么小的孩子就让他做家务了,未免也太让人心疼了吧!"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学习就够了"。 所以他们事无巨细的帮孩子们筹划一切,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甚至连袜子都没让孩子洗。 却忽略了: 一个不懂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点日常生活技能的孩子,哪怕成绩再好,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心理学家认为: "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但 他们不知的是: 他们放弃了一个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重要项目——那就是做家务 。 " 家务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你想象。 01
做家务的孩子,独立自主性更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行动,能收获习惯;播下习惯,能收获性格;播下性格,能收获命运。" 从小就学会独立生活、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慢慢才会养成一种健康独立的人格。长大后的他们,才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一路连续跳级,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再次高分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且硕博连读。 他的母亲也打心眼儿里认定,只有好好读书,以后才有出路。 为此,她包揽了家中所有家务,包括给儿子洗衣,端饭、洗脸。 殊不知,正是因为母亲的这一举动,让孩子成为了一个不能独立的"巨婴"。 当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中科院读研时,他就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 他不知冷热,经常大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游荡; 不会打扫卫生,把脏衣服、臭袜子扔得到处都是; 无法和老师、同学沟通,甚至不记得考试和交论文的时间。 最终,被学校劝退。 惯子如害子,没有独立的能力和人格,即使拥有过高学历,也无法在社会中生存。 正如凯德说过:"人都要独立生活,要学习有用的技艺。" 我身边一个朋友,他女儿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因为独立性太差,经常被叫家长。 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会,还特别爱哭闹,发脾气。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奶奶对孩子过度溺爱导致的,把孩子彻底养成了一个"废人"。 种种事件都说明,在培养孩子成才之前,一定要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指导中心前主任Julie lythcott haims 在《如何养育成人》一书中说: "家务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自制力和毅力,这些都是成长为成年人的必需能力。" 若一个孩子连家务都干不了,又怎么能拥有这些必需能力,掌控得了未来。 从小参与做家务的孩子,才能更独立,未来才值得期待。 02
做家务的孩子,思维更加活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 孩子的发育,最早是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的,越喜欢动手的孩子,大脑发育越完善。 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他有兄弟三人,均是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 他父母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 孩子必须学会做饭。 朱棣文曾说:"做饭如同做实验一样,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冰箱中取出仅有的材料下厨,就能变出一顿美味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所以他坚决主张:"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小学习下厨做家务。他认为不会做饭的孩子根本做不好实验!" 其实孩子做家务,表面上看起来是"动手",其实是在"练习大脑"。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动手能力的强弱与脑前额叶的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动手(练习精细运动)的机会,记忆、判断、分析、思考等等与智力相关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差。 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 哪怕是洗衣刷碗、整理书桌这样的小事,都是在塑造孩子大脑,让孩子"动起来",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妈妈分享过她女儿的故事。 她的女儿现在在上高三,虽然学习压力大,但却依旧每天笑呵呵的,有时候考的差的时候,情绪也很快就调整过来了。 原来,这位妈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培养孩子 做家务 。 每当孩子郁闷的时候,她会陪着孩子一起整理和打扫房间,并且告诉孩子,如何在劳动中感知情绪的变化,学会释放压力。 这样孩子每当感觉到心情不好,都会去整理自己的书桌或者房间。原本低落的情绪也会释放出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人体在体力劳动时,大脑里氧气会很充分,大脑在体力劳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这样劳逸结合,孩子才会更聪明。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所以爱孩子就让他做点家务,锻炼思维能力。 03
做家务的孩子,共情能力好、懂感恩 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说过: "教育孩子要从做家务开始,要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生活中我们总在和孩子强调要分享,但很多都是实物分享,其实家务也要分享。 比如说你上完班刚回到家后觉得很累,这时你见到孩子,你就要告诉他, 现在我很累,想要休息一会,你能不能帮我倒点水。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做家务的必要性,家务是一家人的责任,而不是父母自己的。 作家托尔斯泰说:"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而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最初就来源于家庭教育。" 孩子只有从小就学着做家务,才会把干家务当作既定的事实,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在他们切身感受到家务的不易后,也会懂得感恩和尊重。 前几天,听朋友说,她被自己的孩子感动到了。 原因是有一天,她感冒发烧了,没有像往常一样起来做早餐,一直昏昏欲睡,但是还是想着等会就得起来照顾5岁的儿子。 没想到还没起床,儿子就进来就问她怎么了。她只是说自己有点头晕,躺一会就好。孩子也很懂事,轻轻关上门出去了。 10分钟后,又踉踉跄跄的端着牛奶和面包进来,奶声奶气的说让她吃早餐,这样对身体好。 看着孩子身上的牛奶渍和摆的奇形怪状的面包,朋友顿时眼睛红了。 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懂事。 朋友还说,可能因为自己平常比较忙,所以会时不时让孩子参与家务,比如帮忙择菜、帮忙煮早餐、热牛奶,所以孩子也学会了照顾人。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 "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爱是付出,是放手,更是尊重。合格的父母,应该是站在孩子身旁,给予成长的帮助和守望。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孩子是需要一步一步"粘"起来的,帮孩子做得再多,不如教给他一个终身受益的本领。 "做家务",就是其中最好的一步。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但真正想要做好需要耐心、细致、踏实,不怕麻烦、不怕脏和累。 学习做家务,正是培养孩子 勤勉、脚踏实地、坚韧、细心、有条理等 品质的好机会。 在家务活中长大的孩子,更能体会平淡生活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出自身的技能,在未来的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