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 我不会去顾人摆景或者去演。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不敢雷同,如有纯属巧合。 对于初涉摄影圈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这不失为一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和捷径。别说你作为摄影师没从这个阶段走过来,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和需求。等到你有自己的创作需求并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后,自然而然地你就不会再去参加这种拍摄活动了。 不懂? 因为我们农民只看这样的明星。 带团带队,同时几十几百号人在网红摆拍景点进行集中拍摄活动,似乎是现在见惯不惊的一种"创作"方式,多数人对之嗤之以鼻,但总有人乐此不疲。有人戏称这是"中国式摄影"集体"群殴"式创作。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谈谈。 Photo by 时利军很多网红摆拍景点是摄影人推动形成 不可否认,很多现在的网红景点,都是前辈摄影人游历到此拍出了让人惊叹的佳作,从而引发摄影跟风者。也由于同一地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漂亮特色景致,引发一波又一波摄影人前往拍摄,希望能拍到与众不同的佳作。从这个角度说,摆拍网红景点始作俑者还是摄影人,在本地,有两个深藏峡谷中的景点,就是因为摄影人发现拍出,放网上而闻名,每天都有各地的摄影团队前往拍摄。相应的,给这两个地方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也成为摄影者趋之若鹜的网红地。所以,一分为二的来看,摄影人发现了美,给当地带来了旅游相关产业的振兴,此外,当然也助长了跟风拍摄的风气。 Photo by 陈超在网红点群殴式拍摄利弊及心态分析 这些网红点正因为前来旅游、拍摄的人趋之若鹜,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产业相应兴起,给当地品牌树立、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当然是利。对摄影人来说,应该说是弊大于利,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如果把原本归属于传统自然的东西商业化,比如"榕树下牵牛翁"、"江上打鱼人"、"草原套马汉"、"沙漠夕阳驼队"等变为交易性职业摆拍,多多少少让拍出来的东西少了味道,少了一些创作本该有的底蕴。几十几百号人围拍同一个场景,哪怕构图、用光、场景显得再完美,实际也有作弊的意思,视觉千篇一律高度雷同,没有独立创作精神可言,最多是复制成功,如用来参加正规赛事,这类雷同度高的片子几乎毫无机会。当然,这些拍摄队伍中,不乏一些只把摄影当消遣,拍到就是成功的人,这类只在乎"我来过,我拍过,我高兴",聚众围拍似乎也无可厚非。也有正处于学习阶段,去这些地方学习锻炼,听从老师喇叭安排,整齐划一设置好相机参数一起按快门的,这类,似乎也同样无可厚非。摄影,并非职业摄影人的专利。 Photo by 张霞有严肃创作态度的摄影人应怎样创作 真正的摄影创作是独立的,是力图凸显新意与众不同的,绝非循环复制。现在不少人觉得所有题材都被别人拍过了,怎么拍都有重复别人的意思,所以,索性跟风,这部分人有一定摄影基础,这样拍实际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其实,拍摄内容、拍摄创意有很多,套句老话"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纵观国际国内主流大奖获得者的片子,民生类片子居多,聚众围殴获奖的偏少,何解?民生类片子实际是个大有可为的摄影领域,同样场景几乎不能原样重现,只有"决定性瞬间"的瞬间定格。获奖片民生片居多,风景类偏少,实际也反应出一个问题:摄影人有无情怀,有无对身边人和事的敏锐发现和思考,当然,这又和一个人有无思想沉淀、积累多少有关,说来话长。创作型摄影,应该有情怀、有关注、有独立思考,远离从众跟风,人云亦云。真正的摄影创作,是孤独的,厚积薄发的。 一家之言,见仁见智,仅供交流探讨。(图片来源于头条,已注明作者,侵删) 许多明显是摆拍的网红景点,摄影师趋之若鹜,作品雷同乏味,你怎么看? 对于这种中国式的摄影,大家已经见惯不惯了。 像这样的网红摄影点很多,国内有,国外也很多。很多人对这种翻拍式的摄影趋之若鹜。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 据我所知,国内很多摄影团体和培训机构特别喜欢挑这些地方进行实战教学。对于这种行为我觉得也无可厚非。毕竟这样的摄影点对摄影教学来说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学员们可以参考别人拍摄的经典作品,到实地进行拍摄,一来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摄影知识,再者可以出去旅游散散心,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种对经典景点的翻拍,难免会出现大作品多数雷同的现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个习作,自己当做留念也不错。 我个人是比较反感那些经常把这种翻拍片拿去投稿,参加摄影比赛的行为。风光片还好,毕竟大自然瞬息万变,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风景。然而那些明显摆拍的作品,如"漓江打渔翁","榕树下牵牛人"等这类片子,虽然经典,但是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如果摄影都是这样,我觉得就摄影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了。 摄影人可以翻拍模仿,但是这只是为了学习和提高技法,我们做这些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摸索出一套完全属于自己风格的摄影之路。 好了,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喜欢我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苏州三忆影像。 要在摄影领域有所建树,就不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宁可摸着石头过河,也别亦步亦趋,步人后尘。 题主所指现象,已饱受诟病,网红景点、明显摆拍、雷同乏味、趋之若鹜,是明显的羊群效应。 吃别人吃过的剩饭,嚼别人嚼过的水果,喝别人喝过的饮料,还满以为吃到了美味佳肴,砸吧砸吧嘴,说好香好香,蛮有营养! 所以,对这种趋之若鹜、不愿吃苦、不愿思考、不愿创新、毫无个性可言的模仿,就俩字: 呵呵! 别把摄影看作什么高大上的艺术,相当多的只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包括自己。扎堆摆拍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应该具有创造性,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去拍摄让自己为之心动的东西,而不是和他人一起去炒烩面。 许多明显是摆拍的网红景点,摄影师趋之若鹜,作品雷同乏味,你怎么看? 在很多旅游风光区,特别是一些纯风光风景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当地来讲,就是一个纯商业行为,有农家特色住宿、农家特色餐饮,再就是些场景人为布置了。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游客,专门安排人在一些场景制造烟雾、田间操作、风俗演艺等,无所不有! 这里是其名的石城秋色。每到秋季红叶红时,特别是一些搞摄影的人四面八方涌了过来,我也曾是其中一员。只可惜我去的时候红叶盛期以过,天也不好,但晨雾的效果还好,等下得山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专门的村民在自家门口放烟,点燃打湿过的木柴放在村里各个角落,然后就有这了浓浓的晨雾,要是有太阳,层次效果会更好! 这是离石城不远的月亮湾,虽然天还下着蒙蒙细雨,村里安排的"群演"仍在认真工作,岸边也还有人指挥:靠这边、过去点过去点儿,撒网撒网,哈哈。 类似的情况很普通,有的人认同有的人觉得造假。其实我觉得仁者见仁者,尽管这种场景大都雷同,但拍摄者的构图、焦点、表达方向还是有很大区别,也可以出一些好作品,不过有大同有异和似曾相识的感觉。 去年去篁岭,就在这个地方,一们摄友举着10块钱,求旁边的工作人员,配合一下晒秋,可人家就是不愿意,虽然他们就是干这个的,但过了演示时间,让这位老兄很是生气,清清楚楚地听他骂"有钱不挣,傻逼玩意",我说就这样拍吧,老兄说"没有人不生动"!哈哈,我不需要生动,这样静静地更好,哈哈。 这是昨天去海边的时候拍,那个地方有个人还是不错的,这不,自己和老婆过去"群演",哈哈。 我是南方之南,欢迎关注。 网红景点的拍照模仿和摄影作品之间,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正如摄影评论家刘树勇曾经说过那样,脖子以上的摄影作品才叫艺术作品。 网红的摄影点,很多人趋之若鹜,不排除有人是想超越前人的摄影艺术,他或许重新构思,重新用光重新调整拍摄技巧创造更优的艺术效果,这一类我个人认为是属于艺术作品,还有一些纯粹是因为网红地点的知名度,吸引他过去拍一张模仿的照片,我觉得艺术性,可能会大打折扣,至少我认为,他脖子以上的成分少了一点。 例如元阳梯田,近十几年来,元阳梯田周边的拍摄点,据说人山人海多得连放三角架的位置都没有了。那这么多摄影爱好者拍出来的照片,有多少堪称为摄影艺术作品呢?再有,例如黄山、坝上地,很多人请一两个模特到现场摆弄一下,拍几张照片,您说这样的照片,艺术成分、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少呢? 回到艺术的原点,我非常赞同刘树勇先生的话,脖子以上的创作,才能叫艺术作品。当然艺术本身是很有主观性的,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