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毅一 《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有一段曹参军功的记载: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这是一份十分显赫的战功,但比起曹参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还真是不值一提。 曹参在孝惠帝元年,辅佐悼惠王,做了齐国的丞相,齐有七十城,人口众多,怎么治理?对曹参这个武将来说,有点狗吃刺猥,没法下手。他把齐地众多长老和几百个儒生召集起来问计,一人一个说法,曹参不知听谁的好。有人向他推荐了胶西的盖公,说此人"善治黄老言"。于是他派使者遗厚礼请来,当面乞教。盖公只讲了治道的一个中心思想:"贵清静而民自定。"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于是,曹参用黄老之术治理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二
什么是黄老之术?上面盖公所谓"贵清静而民自定"即是,换一种说法也叫"无为而治",道家学派。 插叙一下盖公来历。司马迁在《乐毅列传》中说,乐毅之后因秦灭赵国,逃亡到了齐国的高密。汉高祖刘邦封乐毅之孙为华成君。乐氏之族有个"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看来称河上丈人的乐臣公与教盖公的乐臣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书归正传。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接任大汉王朝的丞相职务。临行前,他对继任齐相位者说道: "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 后相不大理解他的用意,反问道: "治无大于此者乎?" 曹参回答说: "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狱"是指刑法,也可理解为市场运行规则;"市"是指市场,或称生意、交易均可。市场经济看起来很自由,但内里却有一套运行规则,用法律维护这种规则,市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生意才能盈满,贸易才能繁荣。否则,被奸人欺行霸市,那就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平安的生活。 如果说"无为而治"是理政的核心思想,那么培养市场和用刑法维护规则,就像鸟张开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要跑偏。反过来说,若运用得当,经济迅即可腾飞。 难怪萧何过世后要请曹参做宰相,而且刘邦、萧何都留下遗言,认为大汉宰相非曹参莫属,原来他在齐国已取得了治国的成功经验。 三
然而,曹参回到咸阳后日夜饮酒唱歌,毫无政绩可言。惹得惠帝很不高兴。正好曹参的儿子曹窋为中大夫,在皇上身边做事。皇上便打发他回去问乃父: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曹窋回家后便将皇帝的话转达了曹参。曹参大怒,将儿子吊起来抽了一顿鞭子。第二天上朝,皇帝不干了,质问曹参说: "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曹参从容地反问皇上道: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皇上回答: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曹参接着问道: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皇上回答: "君似不及也。" 曹参接着皇上的话茬说道: "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皇上听了曹参的解释,才懂得什么叫"无为而治"。而且百姓对曹丞相的治国理政赞不绝口,曹参死后,有歌谣传唱: "萧何为法,觏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一首歌中出现了两个"一",一就是统一、整齐,不是朝令夕改,乱象横生,鸡鸣狗跳;一就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民自生自灭。正如司马迁所概括的那样: "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