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个你习以为常的健康观念,可能是假的!快看看你做对了没有
前段时间,可可和朋友去聚餐,没想到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了,但更没想到各种"意外"频发,争论不休。
刚开始做饭,就有人说"用不粘锅炒菜,容易致癌,以后给换一个";吃饭时,又来一句"谁的酒量好,一喝酒就脸红"……一顿饭吃下来,发现大家的养生观念还停留在"我听别人说的"。所以,今天可可就来给大家唠唠一些健康话题到底是真是假,有可能会打破您固有的认知!
一、饮食篇
1、喝酒时,脸越红越能喝?
真相: 喝酒脸红的人致癌风险更高,更不适合喝酒。
"喝酒脸红"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亚洲红脸症",在中国有近40%的人有这种情况,而这主要与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低,酒精代谢较差有关。
酒精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如下图:
喝酒脸红的人,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很低,使得乙醛不能很好的代谢,积聚在体内。而乙醛会扩张血管,所以会引起脸红、头痛、心跳加速等症状。
另外,《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饮酒致癌的研究中指出: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破坏干细胞DNA,引起突变,甚至导致癌症。尤其是喝酒脸红的人,致癌风险更高 。
2、只有零添加才是好酱油?
真相: 酱油的品质取决于多种因素。
前不久,某酱油"添加剂"风波,让不少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很多人因此把不含添加剂作为评价酱油好坏的标准。
所谓零添加酱油 ,就是不添加任何味精、食品添加剂,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酱油。但由于不用防腐剂,基本都是靠盐的高渗透压来抑制微生物,所以可能钠含量更高,且保质期相对短一些。
其实,影响酱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零添加不等于最优质,比如其成分、等级、工艺都是参考因素,要多方面考究。
另外,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的一则声明中表示:只要生产企业严格按照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可靠的,不需要过多担心。
▲截图来源于网络
3、用不粘锅炒菜,吃了会致癌?
真相: 不会致癌,如果涂层掉落,食物易焦糊时,建议换锅。
不粘锅之所以不粘,是因为锅里有一层有良好阻燃性、耐腐蚀性以及防粘性涂层——聚四氟乙烯,也被叫做特氟龙。
特氟龙 具有显著的热稳定性,短时间内可耐300℃的高温,在260℃以下能长时间使用。而在日常炒菜时,锅具能达到的温度基本都在200℃左右,即使是油炸爆炒的烹饪方式,温度一般也在250℃以下,因此可以放心使用。
由于特氟龙的稳定性,就算误食了少量脱落图层颗粒,一般也会被排出体外,不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但不粘锅涂层掉落之后,的确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一方面,食物容易粘附,变得焦糊,不仅难以清洗,还容易产生更多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类物质等,增加肺癌、鼻咽癌的风险。所以涂层掉落,食物易焦糊时,建议换锅。
注意: 特氟龙虽然耐高温,但炒菜时千万 注意别把锅烧干 。空锅干烧5分钟,温度可以达到800℃,此时可能分解出全氟异丁烯的有毒气体,危害身体健康。
二、生活习惯篇
1、睡纯硬板床护腰?
真相: 床太硬,反而损伤腰背,软硬适中的床对腰更好。
不少人认为床越硬,对腰椎越有好处,甚至特意买木板铺在床垫上睡、或者直接买木板床。但床对身体的支撑不够均匀。
人体正常脊椎生理结构从侧面看呈一个S形的生理弯曲,我们躺在硬床上时,背和屁股是主要受力点,腰却是悬空的。一分钟两分钟还行,但长时间保持……腰部肌肉崩着,得不到放松,反而造成腰肌酸痛、劳损 。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就把313个腰痛患者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睡硬床和软硬适中的床,结果显示——软硬适中的床垫,对腰痛的缓解效果较好。
【买床垫小技巧】
平躺在床垫上,双手压到腰下,放松你全身的肌肉。发现双手很难抽出!这就证明腰部与床垫的贴合度高,反之就是腰部悬空。
2、"春捂秋冻"身体好?
真相: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强行"秋冻"反伤身。
"春捂秋冻"要有度,要防止捂过度,也要防止冻过度。
关于"春捂"。 春季如果早早地脱去棉衣,容易风寒感冒;穿太多又怕捂出汗,更怕捂出湿疹。
专家建议 气温在15℃以下时, 可适当保暖;当 气温超过20℃时, 可适当减少衣物,尽量以不出汗又感到温暖为准。但 切忌频繁穿脱衣物 ,以免着凉感冒。
关于"秋捂"。 对健康人群来说,日照温度超过20℃时 ,可以到户外晒晒太阳、吹吹风、运动一下,适当"秋冻" ,既能保证身体温度不会下降太快,又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激发免疫系统活跃性。
对于 老人、儿童、月经期及妊娠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支气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疾病的的患者,对气温变化耐受性差,更容易导致感冒或疾病加重,因此不适宜秋冻 。
三、医疗健康篇
1、近视手术后视力恢复,就说明近视治好了?
真相: 视力手术等于带上不用摘的"隐形眼镜",不是近视治好了。
近视矫正手术 的原理跟戴眼镜差不多,相当于带上不用摘下的"隐形眼镜"。
比如全飞秒激光 :它就是利用激光在角膜中间削出一个凸透镜并取出,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让光线焦点重新落在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因为已经发生了眼轴增长的人群,就像青少年的个子长高后无法变矮一样不可逆转,目前医学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让近视之后变长的眼轴缩短,因此近视手术不等于治愈近视。
注意: 如果术后依旧有过度用眼、不注意眼睛卫生等习惯,仍然可能再次近视。
2、脚扭伤、骨折了不能动,否则会留下隐患?
真相: 完全不动不利于恢复,反而可能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状。
"伤筋动骨一百天",很多人在骨折手术后认为必须窝在床上静养,直到身体恢复才能动。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长期不活动,人体的血液循环变差,肌肉会萎缩,关节也会变得僵硬,甚至会增加血栓等风险。既不利于伤口愈合,又影响肢体功能恢复。
也有数据记载:老年骨质疏松性患者,静养卧床一周,骨丢失量超过2%,这相当于一年的骨丢失量。
所以无论是软组织的损伤还是骨折,在进行医疗上的制动和固定后,在早期就应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功能锻炼,比如屈伸、旋转,有利于恢复。
3、全身麻醉会影响智力吗?
真相: 到目前为止,没有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麻醉药物会影响智力,可以放心。
全身麻醉是很多手术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部分麻醉药确实会进入血液,作用于大脑,但麻药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会在术后随着药物逐渐代谢排出而消失 。
根据目前的医学资料显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全麻会影响神经发育。除非患者本身大脑发育异常,如智商较低、记忆力减退、帕金森综合征以及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出现记忆障碍。
根据 3岁以上人群 大样本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并未发现全麻对大脑存在损害 。通常情况下,全麻药物在体内数天甚至数小时就会被代谢完全,难以对我们大脑带来持续性的影响。
然而大数据显示, 3岁以下小孩存在"333原则" ,即3岁以下儿童进行过3次以上手术,每次手术时长大于3小时,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记忆及认知。
所以如果不是急诊或限期手术,建议小儿3岁以上再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