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干的水、铁的森林一样,所谓有诚意的外交,在国际社会中也是不存在的,板门店也不例外。" 上面这段话是1952年9月4日,斯大林在中朝代表团访问苏联的晚宴上对彭德怀说的。有深意,但比较啰嗦,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弱国无外交。" 此时五次战役已经结束,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对峙。美国还试图通过军事压力使中朝交出更多筹码。 9月18到10月31日,志愿军向联合国军的60个目标发起了74次进攻,战役目的是大量杀伤敌人,美国人在板门店嘴犟,那就敲他的膝盖骨。 此期间,志愿军的火力已经非同以往,李奇微回忆录中说:在联合国军防线上一天最高落下了93000发炮弹。 什么概念,这一天的炮弹消耗量比志愿军前几次战役消耗的炮弹总量都多。 10月5日,为摆脱被动防御局面,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向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打报告,要求发起一次反击。 想法很好,但具体执行层面,意见有分歧,克拉克认为应该全面进攻平康,拿下朝鲜北部最大的平原。主力沿平康谷地向北攻击,这里地势平坦,利于机械化展开。但范弗利特有不同意见,觉得拿下五圣山,从正面进攻一点点向前啃比较有利。 克拉克的战役企图 之所以范弗利特坚持打东面的五圣山,并不仅仅因为其已经在平康吃过一次亏,主要原因是他明白"范弗利特弹药量"得厉害。如今志愿军的火炮威力也上来了,走两侧大路是最容易想到的,那么恰恰肯定是最难走的,等着四方山、五圣山上的志愿军炮兵破单日炮弹消耗量记录么? 在扯皮了几天后,范弗利特立下了军令状,五天,以出动两个营,伤亡200人的代价先拿下上甘岭两侧的597.9和537.7高地,然后执行克拉克的多点进攻方案。 话说到这份上了,而且占领战役制高点对后续进攻有利,克拉克表示同意。范弗利特志得意满,发起进攻前就邀请了大量记者。唉,学啥不好,非得学麦克阿瑟的那种表演欲。 战役开打前九天,志愿军方面已经通过投诚的南朝鲜军官获悉美军的进攻方向是上甘岭,但是没人信。这事放谁都不可能信,如同三十层楼,放着电梯不坐、楼梯不走,非得沿着外墙往上爬,这不有病么。 上甘岭两侧的597.7和537.7高地 那么范弗利特为什么非要这么干?除了上面说的对志愿军火力增强有所忌惮、试图抢占更有利的进攻位置之外。不得不说,他确实预判了我们的预判,上甘岭方向的志愿军确实防守薄弱,原因在于这确实不是一个美军可以选择的好的进攻方向。 对志愿军15军的整个三十多公里的防御正面进行了多天的佯攻后。10月14日早上5:44分,上甘岭战役开始。 在32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上百架轰炸机同时向597.9和537.7高地进行轰击,做进攻前的火力准备。这天,这两座山头被削去两米。每秒6发重磅炸弹的频率使隐藏在坑道中的战士被震得耳鼻流血,个别战士被直接震死。 一小时炮火准备后,美军步兵开始攻山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坑道战术的志愿军战士在美军炮火延伸后就钻出坑道进入阵地,美军的两个营在炮火准备很充分、人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迎头痛击,几百名美军倒在阵地前。四五个小时,仅在597.9高地上的美军伤亡就已经超过了范弗利特对整个战役人员损失的估算。 范弗利特脸很疼,一方面是被志愿军打的,一方面是被自己打的。为了在记者面前挽回面子,下午,范弗利特换上另一个团继续进攻。直到晚上21时,才勉强占领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 另一边的南朝鲜军对537.7高地的进攻在下午14时也占领了表面阵地,但是伤亡达上千人。 志愿军方面,驻守两个高地的仅有两个连加一个排,但子弹却消耗了40万发,手榴弹1万枚,各种枪械打坏近160多支。之所以消耗这么大,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美韩的7个步兵营的进攻。当天,美韩这边仅炮弹航弹就消耗了30多万发。 仅过了几个小时,入夜后,四五个连队的志愿军就借着夜色冲向两个高地,一番激战,两个高地连夜被志愿军夺回。 对于联合国军的这次进攻,志司方面当天的判断是对方的佯攻。这不仅仅是因为上甘岭是一个不大可能的进攻方向,而是在整个防御正面多点都有战火。此外,志愿军方面也在五圣山以东方向对联合国军发起进攻,这似乎还是各打各的老套路。虽然上甘岭方向美军炮弹扔得多了点,但地主家的傻儿子奢侈浪费点倒也情有可原。所以联合国军的主攻方向到底在哪儿,此时确实难以做出判断。 15日,白天,联合国军在密集炮火准备后再次夺取上甘岭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晚上19时,四五个中国连队再次从坑道出击,厮杀两个半小时,将表面阵地连夜夺回。志愿军伤亡550人,美韩伤亡1900人。 美韩联军连打两天,这味道就不对了。当天晚上,驻守上甘岭防御阵地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将参与东面的反击的火炮及战斗人员紧急调回。充实上甘岭方向。 16日,美韩联军白天继续进攻,傍晚又占领两高地表面阵地。三天,美韩联军的战损已经高达5000人。 也就是在这天,15军和志司终于搞明白美韩联军主攻方向就是上甘岭。因为这时候已经不是范弗利特蠢不蠢的问题了,美韩联军赌注已经压得足够大,这时候想缩都缩不回去。 15军当日将全军的火炮集中调往上甘岭方向。真正的硬战才刚刚开始。 17日,还是前三日的翻版,但范弗利特有个很大的疑问,在美军的密集炮火准备下,志愿军是怎么活下来组织防御并实施反击的。如果他能知道愚公移山,那可能就会明白什么是坑道战。中国人基建狂魔的特质是向自然谋生存的坚强意志般刻在骨子里的。 这已经打了四天了,美韩联军伤亡已经超出范弗利特预估的三十倍,若此时收手,不至于不可收拾,以美国及西方记者的春秋笔法,他老范的脸也不至于丢干净。 但军人的荣誉感,自尊心,加上赌徒心理,使范弗利特不惜自降身价,像一个军长一样指挥团师级作战单位继续猛攻上甘岭。 志司方面虽然确定了美韩联军的主攻方向,但事实上无法理解范弗利特的做法。因为上甘岭的两个高地表面阵地也就一平方公里,美军的火力和装备优势无法发挥,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图啥?只能解释为范弗利特脑子坏了。 18日,美韩联军终于有点进步,中午就拿下上甘岭表面阵地。 五天战斗,志愿军15军45师的损失也相当大,毕竟肉身与钢铁对抗再加上一个疯了的范弗利特,不付出巨大牺牲是不可能的。 不过,19日夜,志愿军的炮火支援也已经到位,在对美韩联军占领的597.9和537.7高地实施炮火准备后,二十分钟率先攻下韩军驻守的537.7高地,但597.9高地的美军异常顽强,五个连队的志愿军与美军打成拉锯战,进攻到最后的0号阵地时,天已经快亮了。45师师长崔建功已经准备放弃了,因为等到天亮,美军的飞机就会对进攻的志愿军造成一场屠杀。就是在这时,特级英雄黄继光冲了上去,以自己年轻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最后一个机枪口。他疼不疼我不知道,但我疼。 19日夜反攻这天,美韩联军的战损就高达2500人。这个时候无论是克拉克还是范弗利特再想收手已经很难了,伤亡近万人却打了个寂寞,这无法对任何人交代。 志愿军方面的牺牲也同样很大,45师伤亡4000余人,很多牺牲战士的遗体都无法保留,只能推出坑道,接受美军密集炮火的炮葬,最终连一个指甲,一缕头发都找不到。 从10月20日起,志愿军退入坑道,暂时不再与美韩联军进行表面阵地的争夺,以夜袭及指引我方炮火对美韩联军阵地进行打击,并为大规模反击做准备。 10月30日中午12时,志愿军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120㎜迫击炮对占领着597.9和537.7的美韩联军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炮击。经过十天坑道战的45师官兵跳出坑道,配合后续的志愿军开始大反击。至次日凌晨,美军占领的597.9高地表面阵地被志愿军收复。 已经输急眼的范弗利特拿出了第八集团军最后的预备队:空降第187团。拿伞兵当步兵用,既然这么奢侈也说明范弗利特是要拼老命了。这个团确实顽强,但分跟谁比,而且志愿军也已经有条件使用美军在五次战役对付志愿军的战术,在空降187团攻上表面阵地的时候来一波炮火洗地,然后步兵冲上去清理战场。如此反复,打了两天,这个美军精锐就被打残,之后美军再无力发起像样的进攻。 范弗利特在战地医院看望伤员的时候,伤员说阵地上根本无处可躲,志愿军每秒一发的炮弹频率太恐怖了。范弗利特沉默不语,他总不能说这个我熟吧。 打服对手,就要打服他最强悍最残忍的那个,只有将这个人彻底打倒,你才可能真正站起来。范弗利特,这个创造了一个炮弹计量单位的美国鬼子最终还是倒下了,倒在了被美国记者称之为的东方凡尔登。 从最初入朝,志愿军一个军仅有十几二十门炮火进行支援的状态,到两年后有如此规模的火炮威力,怎么做到的? 时间回到1952年9月4日,斯大林对彭德怀说:战争初期,我们的空军出动晚了。 彭德怀沉默良久说道:都撑过来了,您也有您的难处。 这个"撑"字对于经历过二战最艰难时刻的斯大林来说,应该是感触很深。 但这个"撑"字,对中国人,中国志愿军来说,是无数个黄继光,数不清的英烈换来的,战火燃烧的是他们的躯体,烧不尽的是永恒的英灵。 按斯大林的本意,从苏联的利益出发,当初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如果拿下整个朝鲜半岛,那么苏联会从朝鲜身上获取相应利益,如果志愿军输了,那么苏联会以保护中国安全的名义继续保留对东北的铁路及旅顺大连的军港的控制权。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斯大林是压了硬币的正反两面,结果硬币却奇迹般地立着了。 志愿军入朝的前三次战役首先打服的不是美军,而是斯大林。正如斯大林自己所说:志愿军是用大刀长矛和美军的来复枪在作战,竟然打赢了,太英勇了。 有人说,帮你的人是看得起你,这话不对,应该是看得起你的人才会帮你。 正是因为志愿军英勇战斗、无畏牺牲,才换来了斯大林下定决心对志愿军进行大规模军事援助,因为只有强者才配被当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