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他违反校规,被开除学籍;待业后,他打架斗殴,聚众滋事,成为当地有名的"打架大王"。 入伍后,仅仅10个月,在血与火的老山战场上,他脱胎换骨:当上了副班长,加入了党组织。特别是在"10·14"出击作战中,为了开辟通路,他左小腿被敌炮弹炸断,坚持到战斗胜利,荣立二等功,被战友们誉为"独脚开路英雄"。 他,就是1986年1月从甘南入伍的战士胡立强。 胡立强的父亲是甘南州农业银行科长,母亲是甘南州城建局会计,他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按理说,应该无忧无虑地好好读书,愉快地度过学生时代。然而,他叛逆了。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老师的善意批评当作恶意,擅自旷课,夜不归宿,最后发展到四处流浪。1983年秋天,16岁的胡立强浪迹郑州受骗,被迫跑到江苏马戏团当临时工去了。 后来在南下广州的途中,胡立强积攒的几个"盘缠"又被小偷扒去,只好折身乞讨回家,吃尽了苦头。 当时,在胡立强的内心世界好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雾,变成了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人生的道路上愈滑愈远。 1985年,在父母的耐心教育启发下,胡立强终于醒悟了,有了悔过自新的决心。他当掏下水道临时工期间,几乎每天都是一身臭气一身泥,用实际行动迈出了"浪子回头"的第一步。 年底,胡立强第一个踊跃报名应征。临行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到部队要干出个名堂!"亲戚朋友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希望他"戴上军功章回来"。女朋友小王饱含热泪:"把‘野性’用在打仗上,做一名勇敢的士兵!"还送他一首小诗:"送君上战场,盼君凯旋归··· " 部队进入战区转入临战训练,胡立强摸爬滚打,每天一身汗水一身泥,苦练杀敌本领。在全连38名新战士中,他个头小,开始投弹和5公里越野总是赶不上别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爬出被窝,打着手电进行5公里长跑。回来后,又把手榴弹练习箱搬到训练场,不投完1箱不睡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新兵8项军事科目考核中,胡立强夺得8个第一名。 胡立强下到工兵连,白天他按照老兵的示范练动作,晚上又点着蜡烛啃教材,有时为了攻克一项埋排雷技术,竟一夜不睡。经过1个多月的勤学苦练,他掌握了二十多种地雷的埋排技术。入伍2个月,就被破例提升为副班长。 胡立强上任不久,班长外出执行任务。在艰巨的突击构工任务面前,他总是挥锹舞镐带头干,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同时,他先后带领全班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排雷任务,受到通报表扬。 4月28日,胡立强冒着绵绵淫雨,来到距敌500多米的前沿阵地,受领了开辟通路的战斗任务,这是胡立强第一次前出执行排雷任务。他沉着冷静地伸出探雷针,猫着腰一寸一寸地摸排向前。突然,探雷针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地雷!"他开始心一惊,又很快地恢复了平静。他迅速卧倒,用双手轻轻地扒开地雷周围的松土,"好家伙,三重诡计装置的木壳雷!"他灵巧排除了诡计装置······这一天,他排除各种地雷46颗,开辟通路200多米。 首战告捷,胡立强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找到连长、指导员:"我还要去排雷!"5月13日,上级命令工兵连在前沿阵地增修3个"猫耳洞",这里是一块雷区。连队将任务交给了1排,胡立强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敌人炮火又排雷70多颗,并帮助抢修工事。 6月5日,7连加修工事需要1名工兵排除地雷和炸毁敌人2个残存工事。胡立强听说后,又主动请求,排除地雷52颗,炸毁了2个敌残余工事。 就这样,接防上阵地两个多月,胡立强先后18次前出执行排雷任务,排除各种地雷680余颗,开辟通路2000多米,修筑各类工事7个。 7月初,"特功五连"奉命在老山方向对敌604号阵地、968高地实施出击作战,决定从工兵连抽人员配属其战斗。胡立强又是第一个报了名,连队考虑他是独生子,开始没抽调他。胡立强连续写了3份请战书,最后一封还是用鲜血写成的"血书"。连队干部被他的求战决心所感动,又给他开了绿灯。 在强化训练中,胡立强浑身溃烂,被强迫送进医院。刚住了8天,他听说连队要让另一名战士顶替他,便不顾医生的再三劝阻,提前出院,带病坚持训练,迎接战斗的到来。 10月14日下午1时3分,我师首次出击战斗打响了,胡立强第一个冲上敌阵,将一捆捆炸药包扔进敌前沿的雷区,数百颗地雷全被引爆了。这时,胡立强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将3根爆破筒同时拉响,掀掉了敌前沿铁丝网。接着,他又炸毁了3个障碍物。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胡立强顾不得隐蔽,抱起炸药包,又冲向敌堑壕。突然,1发炮弹呼啸而来,胡立强的左小腿被炸断了,失去了平衡,倒在了血泊中。 后来,炮弹的爆炸声将胡立强从昏迷中震醒。他眼看自己离敌第一道堑壕只有不到6米了,心急火燎的他,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一定要完成任务。"他顾不得包扎,咬紧牙关抱着炸药包,用尽全身力气向前爬去,用牙咬住导火索,猛地拉燃了炸药包,将其推入敌壕,一声巨响,敌壕炸塌了·····通路打开了,突击队员踏着英勇工兵的血迹发起了攻击。 说来也巧,战斗结束的第二天,胡立强的父亲来滇出差,顺道来看望儿子。一进连部,他首先问曹指导员三句话:"立强这次表现怎么样?" "很勇敢!" "他完成了任务没有?" "完成得很出色!" "他现在情绪怎么样?" "很乐观!" 听了指导员的回答,父亲满意地说:"好,我的儿子变了,我有了一个好儿子,感谢部队!" 编发:拂晓哨位 作者:吴明晓(时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